1.村落布局与特征
小洲的村落布局、街巷肌理至今仍保存得较为完整,颇具岭南水乡传统聚落特色。
(1)村落自然分界
河涌是小洲村落组团的自然分界,水乡村落建筑群天然地被水网系统划分成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组团。其中,北部组团建筑群以中部的红砂岩小石岗(当地称为“华台”)为中心,依地势向四周大致呈放射状分布,分成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东向五大块,有点像一个八卦图。地形上,这一带明显地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以红砂岩为起点的巷道,一直向外顺势延伸,与四周的河涌大致垂直。南部组团的东南部一片建筑群和街巷呈明显的西北—东南走向,与南北的河涌垂直;西部组团的北半部的建筑和街巷呈东西走向,垂直于河涌;南半部建筑则呈东西走向,垂直于河涌。各部均呈明显“梳式结构”布局。
(2)村落文化分区
小洲水乡在聚落组团的局部景观上仍延续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通的传统“梳式结构”格局,“华台”的红砂岩石岗下的社坛,体现了“社公”神文化对小洲水乡组团的社众聚落社区的文化规范与整合。
古代农村建设并无统一的规划,但经济发达、文明素质较高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土地”、“社公”或其他神祇同村中的坊巷布局保持着非常严格的配属关系,居民是坊众,同时又是专奉某一“社公”的“社众”。这些农村建设受同一文化的规范,故有比较整齐划一的人文景致。这种配属使社区生活有序化,有利于社区的整合。小洲村精神世界的遗存,祀神活动的有序化,可谓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2.水巷景观
小洲的水巷景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村落外围单边水巷
小洲外围的河涌水巷一般在靠村的一侧砌筑红砂岩或麻石壆(花岗岩堤岸),在巷口对出的地方设置埠头,岸上铺有三至五条与河道平行的麻石条,在民居围合的街巷,临街处往往另修筑街巷门,直对石路和河涌。
民居一般不开正门,村民一般通过两侧门经巷道门进出家门,村西的西江涌和村北的河道水巷多数呈现村落一侧是麻石道而村外是大片水塘、果林、泥基的单边水巷景观。
(2)村落内部双边水巷
石岗滘是小洲村民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也是本村最典型的双边水巷,石岗滘迂回曲折,北段是由北、西两组建筑围合成的水巷,民居的街巷巷门大都垂直朝向河涌,河涌两岸的民居、街巷两两相对或相错。过去这段水巷两岸除了民居外,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商铺、柴房、猪栏、灰房等生活生产设施,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号如“同泰店”等。道路两边均为麻石铺设的与河道平行的石板路,在石板路与河道之间,靠水岸的地方一般种植龙眼、榕树等岭南树种,形成宽敞、树木葱茏的水道景观。
流经村落的河道,每隔一段设置一座小埠头,埠头为阶梯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服。与珠江三角洲其他水乡宗族古村的内河埠头相似,历史上小洲内河埠头的归属地十分严格,各房族及家族、家庭各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特意勒石加以说明。
(3)商铺圩市水巷
小洲水乡的古商铺主要集中在村东的登瀛古码头和瀛山简公祠之间,以登瀛码头为起点、向村内延伸至登瀛大街、东道大街、东庆大街、拱北大街一带。街市靠河边有商铺地方一般不铺设麻石,但会开窗和设后门,还会设置小埠头以便于洗涤和乘船外出。铺口往往向内开,与对面的商铺两两相对。东道大街—东庆大街一带长达数百米长的街市,两边就是多间砖木结构的商铺,有些木门上有木雕,是做体面生意的铺子,有的铺子简陋些,据说是卖猪肉的。从商铺分布的格局来看,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小村庄的规模,而更像一个小镇的模样。在街市尽头尚有一处深巷——拱北大街,街口有一座石门框,门框上下端有孔,夜晚时分可以安置木杠,竖立形成一道安全门,保证巷内居民安全。
3.村落节点与开敞空间
小洲水乡中的街巷、水巷,由多种要素构成了村落节点和开敞空间,这些空间是水乡居民进行生产、交通、贸易、休闲、祭祖、酬神的独特的乡土生活空间。
(1)水乡内巷的开敞空间
小洲水乡内巷的空间结构,以里巷为单位,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采光、排水和防火的作用;村民们三间两廊的侧门两两相对,住宅一家接着一家,形成整齐划一、横平竖直的布局;在朝向上,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里巷宽度多在1.5~2.5米之间。过去与石板巷道平行的排水道,在接纳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后便顺地势由上而下汇入河涌,而今天则汇入专门的排污管道送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宗族祭祀开敞空间
小洲水乡的祠堂是河涌上最重要的空间之一。小洲祠堂多数建在街口,或民居建筑群的前列,面临的是大小不一的河涌。门前栽植榕树,规模较大的还辟有一个小型麻石广场,这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村民聚会、休闲和文化娱乐的场所。
(3)神明祭祀开敞空间
小洲水乡另一个开敞空间是天后宫及前面的河边麻石小广场,及周边的埠头、石桥和河涌水面。旧时此类村庙有十余处,遗存的尚有玉虚宫、天后宫、简佛祖庙和三帝庙及小广场等处。旧时村民每年都要分别在这些村庙进行酬神活动,并举行唱大戏、飘色等民间文艺活动。此外,龙舟出师竞渡的祭庙仪式,也都要在这里举行。
(4)河运埠头开敞空间
登瀛古渡,是小洲村里最大的河运埠头开敞空间。这里平日是水乡村民的休闲空间,早晚是渔、货船起帆或到埠的繁忙交易市场和装卸码头,除了局部的河运功能外,还是村民日常洗涤的地方。
(5)村落的“水口”开敞空间
“水口”即是村落中河涌的入口与出口处。小洲村由三重“水口”把关。第一道水口是村西北角的西江涌分两汊流入石岗滘河细涌的地方,昔日由文武庙镇守,今庙已毁;第二道水口是由泗海公祠及其广场埠头、天后宫和娘妈桥及其广场组成的建筑群封住水口;第三道是由三帝庙、简佛祖庙及青云桥组成,成为锁住细涌流出珠江的第三道水口,通过设置重重关锁,镇锁水口,保境安民。
(6)华台绿地开敞空间
“华台”原是一块巨大的红砂岩岛为内核的沙洲,据说在砂岩小巷旁还建有社稷坛,今已不存,现今华台已是绿树成荫,成为村中心唯一面积较大的绿地开敞空间。
4.果园秀色
广阔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果木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尤以荔枝、龙眼、柑橘、香蕉、菠萝为最佳,被称为五大岭南佳果。果木业作为商品性生产,其产品较大宗投入市场,是在明代中叶起,并逐步形成了果木专业区域。珠三角地区果木专业区主要以广州为中心,纵横百里的一大片老沙围沙河网区。鸦片战争之后,果木的生产一改过去以荔枝、龙眼为主的经营方式,转为注意增加品种、栽培佳品。甜黄皮、橙、乌榄、番石榴、杨桃等果品在广州及周边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的木瓜,也都在此时期有了大面积的种植。
海珠区果林水乡风貌区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生态系统,而万亩果林中心地带的小洲村及果园,则是果林水乡的典型代表。如果说顺德杏坛逢简水乡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型岭南水乡遗存的代表,那么小洲则是“果基河涌”型岭南水乡的仅存硕果。
小洲村总面积400公顷,其中果园就有270公顷,水网30公顷。村内的瀛洲生态公园占地140公顷,为广州市最大的果林生态公园,有5万多棵果树。以往陆路交通不便,村民划着艇仔把水果运到广州,返回时顺便在西堤码头装载从市区收集的粪尿,以作果树的有机肥。此外,村民每年还定期定段清除河涌积淤,既可疏航,亦可培肥果基。
小洲村种植的水果知名的有:红果杨桃、木瓜、胭脂红番石榴、石硖龙眼、鸡心黄皮。
小洲村每年八月出产的红果杨桃,翠绿泛红,皮薄如纸,鲜食清甜多汁,内脆无渣、远近驰名。
小洲是被誉为“岭南果王”的岭南木瓜的主要产地。小洲木瓜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成熟后色泽金黄,清香扑鼻,鲜食细滑香软,清甜可口,风味特佳。
小洲的胭脂红番石榴,果实成熟后表面呈胭脂红色,果肉白如羊脂,色泽鲜艳,香浓甜美,营养丰富。
小洲出产的石硖龙眼,肉厚爽甜、核小、糖分高,鲜食味道甜美,有丰富的营养,年产量约千吨,主要销往港澳和欧美市场。
小洲的鸡心黄皮,果实颗粒肥大,形似鸡心,独核嘴红,味甘甜而香,不易裂果,极受食家称誉。
另外,小洲村培植的蔬菜也值得称道,冬瓜单个最重达55公斤,曾在广州市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5.最甜的古村——榨糖业
小洲过去除了种植果蔗之外,还大面积种植专用于榨糖业的糖蔗。每年农历十一月至次年正月是榨糖的季节。榨糖的作坊称为“糖寮”。小洲是当地蔗糖的主要产区,据《番禺增城东莞香山糖业调查报告书》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小洲村的榨糖户数达28户,出产糖量110万公斤,种蔗面积18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其榨糖户数及种蔗面积,比土华、赤沙、西冈、北亭、仑头、龙潭的总和还多,堪称“最甜的古村”。
为了缩短运输路线,小洲村的糖寮多设在村外蔗田附近。蔗糖多卖到沥滘、东圃。当时的沥滘濒临珠江后航道,水运发达,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蔗糖和谷物运输中心之一。
1995年国家取消糖蔗上调任务,种植面积锐减,现已基本没有糖蔗种植了。
目前,小洲村村前屋后遗有多座石碾和石槽,见证了榨糖业曾经的繁盛。
6.古村遗韵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年代的建筑及其风格正印证着小洲往昔走过的历程。
如今的小洲村,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传统的东西仍然得到传承。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于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典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掩映在婆娑绿树之下,像一幅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先辈们为小洲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劳作的理想家园,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
(1)祠堂
小洲村的祠堂都建在村落建筑群的最前列,也有的建在河涌之旁,祠堂前大都有村中较大的专用水埠。祠堂无疑是一本放大了、凝固了的族谱,数百年来一直起着联系氏族血缘情结纽带的作用。
小洲过去有很多祠堂,有大宗祠和房份祠。大宗祠有简氏宗祠、梁氏大宗祠、霍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和黄氏大宗祠等,可惜现在只剩下简氏宗祠;房份祠相对于大宗祠来讲,布局和形制要小一些,如简氏的西溪简公祠、幕南简公祠、瀛山简公祠、东池公祠和泗海公祠等。
简氏宗祠,是小洲村简姓的始迁祖的合建祖祠,村民称为嘉告堂。据族谱载,嘉告堂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大宗祠为硬山顶,中路深四进,由头门、拜庭、中堂和后堂组成,各进之间以天井相隔,两侧有青云巷为衬祠。据传,嘉告堂原有99道门,可见规模硕大,气势宏伟。
中路拜庭为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设五级石阶,此间石檐柱上有“虾公梁”,后檐的石柱与第三进的中堂嘉告堂的前檐石柱为共用的同一柱子,这种结构在建筑上称为“减柱造”,又称为“勾连搭”结构;采用“减柱造”形式建造,既减少了建筑材料,又节省了空间。拜庭的八檩卷棚顶梁架雕有象征着“福”、“花开富贵”、“平平安安”、“子孙绵绵”等吉祥寓意的纹饰,横梁的花纹雕有缠枝花卉纹饰,两侧的墀头砖雕有部分的纹饰被破坏,还有一些图案纹饰保存得很好。
第三进中堂嘉告堂,是简氏族人议事和聚会的地方,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铺砌灰辘筒瓦,屋脊正脊塑灰塑鸟博古纹饰,现保存完整。当中的四根柱还保留有柱,正中上悬挂“嘉告堂”牌匾。整幢中堂现在依然完好。
第四进组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的地方,硬山顶,正脊塑瑞狮博古纹饰,尚完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采用三柱及后墙承重,明间设五级石阶,次间有石雕栏板,栏板上雕有“暗八仙”图案。(www.xing528.com)
简氏宗祠建在河涌相围、古树参天的绿荫深处,前有开阔广场,可供村民集聚与休憩,整座宗祠显得庄重、静谧,文化氛围浓厚。
泗海公祠在东道大街,是简姓的房份祠堂,深两进,头门是一幢歇山顶的建筑,两侧建有围墙,墙头的墙眉及灰塑装饰分别为博古纹饰和砖雕,正中的门有宽大的门框,门头上镶嵌刻有“泗海公祠”四字的石额,屋顶为歇山顶形式,铺砌灰辘筒瓦脊,正脊上为龙船形脊饰,纹饰依然清晰完整。
东池公祠,位于南胜大街,是简姓的七房祠堂,祠堂深三进,两旁的建筑已经被拆,祠堂规模远比嘉告堂要小得多,但还保留着早期的建筑手法。头门次间的“虾公梁”是仿造木质地的月梁方式打制,与清代的祠堂有明显的不同,其屋顶的坡度平缓,梁枋上有如意形驼峰装饰,木柱的石质底座还在,由于年久失修,屋顶的灰塑瓦脊已经不存。
(2)庙宇
小洲旧时建有多座保佑村民吉祥、平安的庙宇,遗存的有玉虚宫、天后宫、简佛祖庙、三帝庙等。小洲当地的庙宇,规模都较小,建筑也简洁朴素,没有太多的华丽装饰,现存有数块重修碑刻,是研究小洲民间信仰和民情风俗的最好材料,从碑刻可看到小洲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脉络。
玉虚宫,俗称北帝庙,是供奉水神真武帝(北帝)的道宫,始建年代不详,据《重修本庙碑记》记载,康熙庚午年(1690年)、乾隆戊寅年(1758年)分别重新修缮,并加建了拜亭,重塑了神像。现庙宇由正殿和拜亭组成,均保存完好,且香火不断。
正殿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硬山顶,正面设两扇板门,山墙各开一琉璃瓦花窗,宫内有用青砖铺砌的神台基,上设木雕神龛,神龛里供奉着披发赤足的北帝坐像,神龛陈设简陋,两侧有楹联“德容静镇凝金阙,法服高悬炳玉虚”。庙东墙上镶嵌有一方宽65厘米、高105厘米的乾隆戊寅年(1758)的《重修本庙碑记》。
拜亭建在高40厘米的花岗岩石台基上,基前设两级阶梯,当中为四根花岗岩石柱,后檐柱之间设置四扇隔扇,梁架简洁朴素,柱子外出两挑斗拱承托檐檩,地面铺砌花岗岩石板,屋顶铺砌灰筒瓦面,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正脊的瓦脊已毁。
天后宫又称娘妈庙,是供奉海神天后的道宫,位于东道大街5号,天后宫始建年代已经找不到文字记载,根据碑记,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分别重修过。天后宫正殿两进,头门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正门门框以花岗岩砌筑,门额雕刻着“天后宫”三个大字。庙宇简朴,屋脊上装饰已毁,东西墙上遗有8块《重修天后宫碑记》,保存完整。这些碑刻记载了重修时间和捐资者的姓名。现天后宫内的神台、神像等已不存,据村民说玉虚宫外的那块“云龙狮图”石雕是天后宫的原物。石雕的画面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将一藏身于云海中的龙刻画得生动传神,可谓是小洲村的石雕之宝。2002年9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将天后宫确定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简佛祖庙,也称简公佛庙,位于登瀛四巷7号,三帝庙旁,是本地崇拜的偶像。简佛是屏山简氏逸屏派衍生的第三代祖先,于元代成佛,被敕封为“灵应简佛禅师”。据说小洲简佛祖庙是从番禺屏山乡简公佛庙请回的香火。现简佛祖庙保存尚好。
(3)碑刻(见表1-1)
表1-1 小洲村碑刻一览
续表
(4)店铺和民居
①商铺店号。在登瀛大街,沿街尚存几座晚清特色的商铺店号。商铺的店面不大,一边是整排可以拆卸的屏门,另一面是砌有半截砖墙的铺面,铺面下都有土地神龛,铺内有陈设商品的货架,这些孑遗的老店铺仍能使人们领略到昔日小洲商业的繁华。
②“三间两廊”民居。小洲村的传统民居多建在涌边水旁,普通人家多住直头屋,中小户人家住明字屋或“三间两廊”。明字屋为双开间,主间为厅,次间为房,厅前有天井,房后有厨房,独门独户。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多以“三间两廊”为主,即一座三间悬山顶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两旁为两廊。天井以围墙封闭。整座房屋平面为规矩的长方形。两廊中,右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一般为门房;左廊多用作厨房。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栊门和木板大门,俗称“三件头”。“三件头”大门,既保持了居室的隐秘,又利于通风透气,有较好的防卫功能,是岭南建筑的一个标志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民居,与新建的居民住宅交织在一起,比起新建筑,更显示其历史沧桑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门房两侧多采用石门框,门上设有砖雕的门楣,门内也会有门官、土地、灶神神龛,雕刻精美。在天井的墙壁上有砖雕花纹纹饰的“天官赐福”。厅堂后端设置神龛。
③蚝壳屋。小洲村至今尚保存有岭南地区罕见的“蚝壳屋”,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迹。蚝壳屋是珠江三角洲沧桑变化的见证,古代沿海居民就地取材,从海滩沙堤中收集蚝(牡蛎)的外壳,将壳整齐排列,铺砌成墙,墙厚60厘米。蚝壳建筑可防潮,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冬暖夏凉。
④司马府第。在西园三巷,有一处布局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当地村民叫它“司马府第”,该建筑由于多年没人居住,外观已经很破旧,一些建筑装饰也已剥落,但仍然看得出这曾是一座大户人家的住宅。
“司马府第”实是岭南地区典型的“镬耳大屋”,镬耳风火山墙是其独特的造型。镬耳造型即像镬(锅)的两耳,于明代中叶被解释称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规定要有科举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修建这样的房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功名的追求,镬耳风火山墙造型在民间被富裕人家广泛采用,成为广府水乡建筑中常用的山墙造型。镬耳大屋又叫“鳌鱼屋”,“鳌鱼”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向的装饰;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
(5)登瀛古渡
据村里老人讲,20世纪50年代小洲村还是被一片水域包围着的,来往小洲者只有通过船只摆渡,渡口和埠头成为与外界联络、沟通的唯一出口。建在牌坊河岸边的登瀛古码头,是小洲跟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水道。古码头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渡遗韵犹存,追忆往昔,令人倍加神往。
在登瀛古渡旧址上,现在还能看到那块刻着“登瀛”二字的花岗岩石匾,静静地横卧在牌坊河的岸上,牌坊河的岸边还保留有整齐划一的花岗岩砌筑的埠头,岸边成排的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细叶榕树,像历尽沧桑的长者,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小洲村厚重的历史。过去小洲村人就是在这里装运水果、蔗糖,乘坐渡船去省城、香港的。
“登瀛古渡”是广州成为中外商贸云集的国际商埠并直接受惠的见证。
古渡寨门,由古城墙相围,围墙上设有多处洞眼,古城墙是保卫家乡,防止盗贼打家劫舍、拦船抢掠的桥头堡垒。
(6)水乡胜景
小洲水乡河涌无刻意勾画的园林小景,流水随意,小榭自然,沿河涌的民宅井然不紊,古色古香,古榕、小亭、石磴、石板,使生活更贴近和谐。宁静、绵长的流水,象征生命的存在、延续与安谧。
(7)麻石街巷
小洲村内的街巷,大多用麻石条砌成,从而组成密集、紧凑的传统砖宅式街巷。其居民特点是小间距、深遮阳、内天井,重庭院,耳式风火墙,通透的花格门廊,清凉的石地板,规整的墙面,用水磨青砖砌筑,灰篷平直,整齐高耸,极具广府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
(8)石拱古桥
水乡也是桥乡,民谚曰:“河涌绕村流,小桥通街有。”小洲的桥梁分为竹木桥,石板桥,混凝土桥;石板桥是村内最主要的桥,多达上百座,大多已逾百年,这些石板桥一般由每段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2米的花岗岩石铺成。村内的石拱桥,知名的有细桥(白石),瀚墨桥(又称“大桥”),娘妈桥(白石)、东源公桥(白石)、东池公桥(白石)、无名石桥等。
小洲现存的桥,以翰墨桥历史最为悠久,且最具特色,该桥的建造材料为花岗岩,桥墩由红砂岩石和花岗岩石砌成,两端筑五级石梯,墩上放置三块宽50厘米的石板,桥两侧建有花岗岩石栏板,中间的栏板用篆书刻着“翰墨桥”三字。
娘妈桥,在天后宫前的娘妈滘,由五块宽50厘米的花岗岩石板铺在两石桥的桥墩上,简朴素雅,没有雕饰。小洲有相当部分的桥都采取这种式样建造。
水乡古桥大致修筑在村中交通要道,或地势最低处,方便村域交通。宁静村庄,小桥流水,与依河涌而建的民宅交相辉映,像一幅富有生活激情又有诗意的水墨画卷。
(9)古榕巨树
榕树是长命树,“榕树多者地必兴”,小洲村内随处可见高耸的三人合抱的古榕,大多在百年以上。古榕根深叶茂,绿叶婆娑,有的傲然独立,有的知己相聚,是当地村民消闲娱乐、纳凉避暑的聚集处。站在高处远眺,古榕绿荫盖顶,好似一个个小绿洲,绘就一幅幅乡情浓郁、景色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古榕和其他巨树一般都栽种在河汊拐弯之处的石桥或庙宇旁。小洲村有棵龙眼与榕树共生的连理树(又称“姻缘树”),旧时村民婚嫁,花轿乐队都要热闹地绕树一圈,以求百年好合。
7.民间神祭祀与飘色巡游
北帝是小洲本村的主神,亦即“村主”。供奉北帝的玉虚宫是村里的“大庙”。小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全村人扶老携幼都来叩拜北帝,祈望阖家平安、吉祥如意。北帝诞时,村内张灯结彩,挂满大红灯笼,还会搭高高的台棚,请当地有名的粤剧班来村演大戏,一个戏班通常要演三四天(有日场和夜场),由几个戏班轮流演出,北帝诞演戏往往会持续一个多月。新中国成立前,看戏男女分棚而坐,不许混杂。本村的男子免票,女子和外村的男子要买票。票价几角钱(豪银),当时几角钱不算少了。北帝诞时要抬北帝公出游,庆典通宵达旦,一连五日。出游队伍有“飘色”表演。
飘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普遍的一种民间工艺和迎神赛会活动。“飘色”活动又称为“出色”。小洲的“出色”,色彩艳丽,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出色”表演时村中东、南、西、北、中五个坊,每坊要出二板“色”,一“板”就是一台,五个坊就是十台。每板“出色”由两至三个小孩扮演,上台凌空的叫“飘”,下面坐着叫“屏”,小洲的“出色”主要依托“屏”来进行。“出色”的捆扎技术要求很高,全靠一条长一米余,直径约两三厘米的“色梗”(钢枝)支撑。由年龄小的孩子上色架,扮演戏剧人物,如果捆扎技术不好,小孩子会很辛苦。“出色”从三月初一开始,至初五结束,连续五天,沿北帝公出游的传统路线巡游。
除了北帝诞之外,小洲最大的传统节日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小洲村制作的龙舟,独具特色,龙头漆成金色,船身略短,轻盈可爱。现存龙舟,“年岁”最长的已有70“高龄”。龙舟材料选用产于越南的黑色昆典木,这种木料结实,很适合龙舟比赛。
接新龙舟是村子里的一件大事,要结合水文潮汐的规律选好良辰吉日,农历四、五月份珠江涨水,是接龙舟的最好时机。根据传统,新船下水之前,必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给龙头披上红布,并放鞭炮以示吉祥;随后,锣鼓声起,送龙舟下水,直到龙舟全身都浮在水里;接着,为龙舟插上分别写着“一帆风顺”“龙马精神”“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及“风调雨顺”的罗伞。新龙舟还被安装了四个锣、一面鼓以及用来祈祷神灵保佑的装饰物“门官”。龙头和龙尾插上彩色的旗帜,上书“瀛洲飞龙”。新龙舟离别产地的时候,需在附近往返三次,象征龙舟在向它的“出生地”叩拜道别。
为使造好的龙舟经久耐用,水乡村民百年前就采用水浸木的方式,使舟木历久弥新。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当龙舟闲置的时候,把它埋在水泥中,准备上“战场”的时候,再起出来重新上漆;参赛的龙舟上插红黄两色为底、绣有“瀛洲飞龙”字号的七星旗,据说,黄色是代表当年南汉皇帝刘鋹嘉勉的赐旗,出于自豪,黄色的旗帜是永不更改的。
端午节前启用龙舟,需举行一系列隆重仪式,如采青、拜祠堂等,祈求吉祥如意,而最热闹的莫过于鼓乐喧天、百舟竞渡的龙舟赛了。
当地龙舟民俗活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扒龙船“趁景”。清末起,旧番禺县南部的茭塘司、沙湾司各乡都有“龙船趁景”习俗,即按照自然地域、潮汐而约定俗成在某年某日进行相互探访。龙舟聚集的地方,称之为“景”,清代番禺县茭塘司“趁景”的安排是:五月初一新洲景,五月初二官山景,五月初三市头景,五月初四新造景等。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水岸彩旗飞扬,锣鼓喧天,近百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龙船走乡探亲,都以请柬相邀,以龙船饼作回礼,礼尚往来的古朴之风在小小村落间传承至今。
8.民情风尚民间娱艺
(1)自梳女习俗
番禺地区“自梳”习俗始于何时已难确考。番禺“自梳”之风以较富庶的禺南(即昔日的沙茭二司)为主。寻常百姓与富家之女都有“自梳”的情况。小洲村至今尚有一位94岁健在的自梳女——简丽妹,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据简丽妹回忆,全村自梳女曾经多达二三百人。
小洲自梳女的“梳起”仪式不同于其他地方,举行“梳起”仪式是在凌晨五更,由一位“姐妹”陪同到水月宫(即观音庙)拜神。小洲的自梳女一般不梳鬓,只在拜神后由“姐妹”梳理一下头发,又重新结上辫子,戴上耳坠(有玉坠垂吊下来的耳环)。戴上了这种耳环,人家就知道她是自梳女了,再也没有男人来示爱或求婚。如果“梳起”仪式早于兄长结婚,象征在婚事上越过了兄辈(粤语称“爬头”),风俗上要还个礼,向兄辈敬茶。
自梳女不能死在父兄家中,她们在弥留之际要先移放在“姑婆屋”。“姑婆屋”是用于存放自梳女灵位的地方,去世后丧事要在“姑婆屋”操办,灵位由该自梳女的徒弟(也是自梳女)安放在“姑婆屋”的神台上。在忌日、清明节由死者的侄儿或兄弟的媳妇去拜祭。现在小洲村中还保留着三间“姑婆屋”。
自梳女一般都有谋生技能,如绣花、打住家工等等,经济收入还算可以,有些人到了晚年还有积蓄。她们对家族经济的帮助很大,弟妹子女的教育也多由她们负责。
(2)刺绣工艺
广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发祥在广州及其附近其他地区,后来又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地。
传统广绣的刺绣技艺,分为两大类,一是彩线刺绣,一是盘金刺绣,两种技艺在小洲人身上都有娴熟的发挥。小洲村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以盘金刺绣为主,彩线刺绣为辅,配以透亮、闪光的珠花,按自绘的图案,绣出一幅幅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的珠绣艺术品。如今顺应市场要求,按工厂订单绣制服、钉珠花的家庭随处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