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吸引生态旅游者的客体。由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也未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
杨桂华(1999)依据旅游资源的定义把生态旅游资源定义为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白光润(2002)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初始投入,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也是生态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汪华斌和周玲(2000)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其开发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促进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动植物园、复合生态区以及人工模拟生态区等,而以上各目的地资源主要以动物、植物以及特殊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它们都是旅游者游览观光的主要内容。
张建萍(2007)定义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物,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高峻(2010)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生态美的特征要素,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通过适当的开发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自然客体,以及人工建造的各种生态旅游设施、服务等。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功能。
1)吸引功能
生态旅游资源应该具有对生态旅游者的吸引力,这是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源于自然美和生态美,只有具有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才能吸引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
2)效益功能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具有经过开发后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能够产生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基本条件。为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三大效益的发挥不仅要注意近期横向的协同发展,更应该重视纵向的可持续发展。
3)客体属性
在实际操作中,对生态旅游资源范畴的争论相当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认识,同一国家不同学科的学者、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生态旅游中争论的焦点。
4)保护需要
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是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对象,均为原生或者保护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优质但也比较脆弱,易被破坏,需要保护。这一基本特点也是生态旅游资源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关键点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功能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因素,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对象。
2.2.3.2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具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传统大众旅游资源,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和客体属性。从表面上看,生态旅游资源较传统大众旅游资源多一项“保护需要”,但是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相同的三个基本点的内涵也存在巨大差别。表2-2列出了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本质区别。
表2-2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比较(杨桂花,2000)
2.2.3.3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描述,主要从生态、美学、自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阐述。
1)生态特征(www.xing528.com)
(1)原生性。原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是天然形成的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或文化沉淀,因较少受外界干扰而保持了自然生态或文化完整性和独特性。典型的如水光山色、森林草原、熔岩洞穴、荒漠戈壁、阳光海滩、生物资源等。
(2)脆弱性。生态旅游资源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等外界干扰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甚至毁灭,最终可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丧失。这就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人为因素破坏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破坏力既持久又严重。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坚持承载力控制原则,杜绝旅游超载现象。
(3)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等自然因子组成的一个综合体。生态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所感受的并不是其中某个单个因子,而是对整个生态旅游资源综合性的感受和欣赏。
(4)系统性。生态旅游资源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共处使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系统中存在着特有的生态结构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这些作为要素参与到这一系统中,同时也对这一生态系统的演替发挥作用。
2)美学特征
(1)和谐性。和谐性是指天然的自然资源未经人工雕琢,蕴涵着很好的生态美;或者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同创造彼此相互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自然、文化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人与自然和谐,或者说具有和谐之美。
(2)可观赏性。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使旅游者在感官上有赏心悦目的体验,更以它们丰富的美学、科学、哲学以及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它们在生态旅游者面前,可以引发美的感觉或美的联想,可以使旅游者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过程,不同的旅游者分别或同时得到了3个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即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精神的满足,在怡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的满足(张建平,2003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3)自然特征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客体,存在着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与地域性特征,在实践上具有季节性与时代性特征。
(1)广泛性。生态旅游资源作为客观存在,分布极为广泛。在区域空间来看,不仅是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就是在城市附近也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过去很难到达的南极、北极也逐渐成了生态旅游之地。
(2)地域性。每个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独特性,是该地人文生态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适应和协调所形成的。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及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性特征,即在大自然中无法找到完全一致的两个地方。如果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其地域独特性也将不再完整。海洋和陆地不同,森林和草地不同,即便是森林,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也存在不同。正是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构成了吸引游客的真正动力。因此需要积极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3)季节性。季节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在一年中随着季节而变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季节变化。如春暖花开适宜温带地区久困严冬的人们外出踏青;夏季多雨地区适合观瀑布;秋季红叶是九寨沟和北京西山最佳景致;冬季的白雪则是滑雪和观冰雕的最好季节。实际上,从时间上来看,自然景致在一日内也有变化,出现具有旅游意义的生态景观,如日出、日落都是人们欣赏的自然生态景观。
(4)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者的兴趣有所变化,旅游对象——旅游资源也会有所不同,因而生态旅游资源会出现时代变异的特征。如我国现代旅游发展之初,主要侧重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以及绿色旅游消费浪潮的兴起,自然生态逐渐作为旅游对象而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田园旅游在近几年成为非常流行的生态旅游。
4)社会特征
生态旅游资源在社会方面具有精神价值的无限性和不同地域上的特异民族性两大特征。
(1)精神价值的无限性。精神价值的无限性是指渗透于无形生态旅游资源内的无形精神价值,允许人们或留给人们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与无形生态旅游资源客体的空间上的有限性相比,这一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环境教育价值。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绝不只是千变万化的自然风景,更要挖掘出其中的精神价值。
(2)民族特色性。民族特色性是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特色景观。在当地文化背景下,经过长期演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的特色景观。如在我国高海拔藏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不少雪山被视为神山,藏传佛教地区现今还能见到神牛、神羊等。一些民族风情较为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图腾、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这些民族风情各地不同,因而民族的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精髓所在。
5)经济特征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获得效益的基础,从资源角度上看有不可移置性、可更新性和有偿性特征;从市场需求上看有多样性特征。
(1)不可移置性。不可移置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他地域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在空间上不可能完全原样地移位的特征。任何生态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域及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可以移植一棵树,但却不可能移去其周围的环境及互相间的关系。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性以及民族性决定了它只能存在于特定自然环境中,是不可随意移置的。
(2)可更新性。可更新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生态环境内生物组分的可更新,决定了它在生态规律下可以重新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特征。基于这一特点,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对一些过去曾被工农业及旅游影响甚至破坏的生态景观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如退耕还林、治理污染。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使旅游业具有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潜在要求。
(3)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是指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品味及空间距离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从资源类型上看,有的游客喜欢秀美的山水景观,有的喜欢一望无际的大海、平原、沙漠景观,有的喜欢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景观,有的喜欢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从品味上看,由于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意味着高价值,游客各自经济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有人出入于世界自然遗迹地,有人则寻求便宜的一般目的地。一些剩余经济丰足、闲暇时间多的人往往喜欢远距离旅游,反之则寻求近距离旅游;并且,同一游客,闲暇时间长的期间可能出远门旅游,而类似周末的短时间休闲往往选择近郊地。生态旅游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旅游开发也应以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来规划设计。
(4)有偿性。生态资源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发挥它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无形或有形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一种无价的、需要人类好好保护并适度利用的资源。但是一旦它们作为一种生态旅游资源,被纳入生态旅游业的范畴,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我们是不应该忽略它们的客观价值的,而且应该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它们的价值,即有偿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