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旅游这个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数量众多。Orams(1995)和Hvenegaard(1994)在文中写道,这个词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而Higgins(1996)认为这个词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Miller关于生态发展的书。大部分文献比较传统的看法是这个词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Ceballos-Lascuráin创造出来的。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到相对未被打扰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旅行,带有明确的研究、欣赏和观赏当地野生动植物,或现存当地文化(古代和当代的文化)为目的”。Ceballos-Lascuráin自称他最早想到这个词1983年,当时他正在墨西哥组织发起一个叫偏自然的非政府组织。
不过这个词可以更早溯源于Hetzer(1965)的文章,当时他用这个词来说明旅游者、环境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赫兹认为一种比较负责任的旅游有四个要素,即:①最小化的环境影响;②对当地本土文化的最小影响;③对接待国普通民众的利益最大化;④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对“娱乐”的需求。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赫兹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比较极致的概念,是因人们严重不满于过度开发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Nelson(1994)也认同这个观点,他指出生态旅游其实是一个很老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个概念已比较泛滥,因为当时的学者对不当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了。
再早,Lothar Machura(1954)的论文“自然保护与旅游:以奥地利为例”是首次提到旅游和观察关系的学术文献,这为后来的生态旅游埋下了种子。他的讨论涉及旅游如何与自然保护合作或两者可能会怎样的不兼容。Machura在文中写到,旅游是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热爱的一种介质。
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有Fennell(1998)从加拿大政府找到生态旅游(ecotour)的证据,关于这种绿叶运营的记载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当时的生态旅游主要是围绕着横贯加拿大高速公路的开发进行,这条高速公路是1976年开发的。加拿大版的生态旅游在时间上是比较超前的,但它还缺少当今生态旅游具备的低影响、可持续、关注社区发展和道德标签等要素。当时生态旅游的发展出于加拿大政府认为有必要让国内和外国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解读,了解并欣赏加拿大人与土地的关系。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定义,但每个生态旅游指南都有下面这段前言:
生态旅游是加拿大林业局为你提供的,帮助你了解在这个国家看到的自然景观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解读。生态旅游的线路根据景观的主要类型或者生态地带划分,每个生态地带的地图上都有景观位置的标识(上面带有编号)。尽管大部分可以从车上看到,但有些我们还是建议你下车观赏。各景点之间的距离标有公里数,同时也标出了支路以及支路到高速公路之间的距离。如果你事先了解旅行里程和每个景点的特点,就能从生态旅游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
Fennell指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收敛的,“很多地方的民众要独立地对本地的发展需求负责,在发展更自然的旅游业态和生态环境的全社会保护之间寻求平衡”(1998),Wilson也持同样的观点。很多学者努力要找到生态旅游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共同点。(www.xing528.com)
人们普遍认可的是,生态旅游实际出现的时期早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Wilson(1993)指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早在1953年就组织过针对自然历史探索的旅行。可能更有力的证据是非洲基于野生动物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这类旅游应该在20世纪早期就存在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自然旅游企业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了。前面提到的Machura的文章针对的就是这种基于自然历史的旅游。有更多的文献说明人类去荒野旅行触发灵感的行为自古罗马时代就有了。Nash指出,19世纪很多人到欧洲和北美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求户外体验,有下面的文字为证。
Alexis de Tocqueville1831年在美国旅行时,在密歇根看到一片荒野,这个年轻的法国人觉得自己终于找到文明的边界。不过当时他把这种旅行的欲望和发现原始林地的兴奋感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其他人觉得他疯了。美国人那时还无法相信还有一种旅行的目的是在伐木或觊觎土地以外的。
Tocqueville追求的是旅行中的一种基础心理体验:新奇感。Nash(1992)也回应道,18、19世纪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让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有一种需求,相信到未被人类涉足的自然界找到灵感,触发精神和心灵深层的涤荡,使心灵得到滋养。触发这种需求要求社会上存在一个比较富裕而且有文化的群体,这些人长期居住在城市里。对于这些人来说,“荒野能让人获得新奇的体验,满足人们深层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当时这种情怀在美国远不及在欧洲流行,因此直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荒原的自然旅游者几乎完全是外国人。
当美国人开始到本国的荒原旅行时,主要是一些特权阶层的人。据O'Gara(1996)记载,19世纪80年代,去黄石旅行一次的费用是去欧洲旅行费用的三倍。毫无疑问,去旅行的人都被黄石的景色所震撼,但他们的行为却差强人意,他们留下的痕迹在Rudyard Kipling(1996)的书中有记载:
这虽然不是惊人的庸俗,但也是以体现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私和对环境的忽视,这种现象令人震惊。有大量号称“优雅”的女士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老忠实泉边的石头上。自然把这种丑陋现象永远地记录了下来,今年以后,我们仿佛还能看到“Hattie、Sadie、Mamie、Sophie”们把自己的发卡摘下来在老忠实泉的脸上留下的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