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资源价值评估最主要的方法是陈述性偏好法,陈述性偏好法最常见的是条件价值法(CVM)和选择实验法(CE),二者均是通过构建虚拟市场从而引出被调查者对某公共物品的支付意愿,被广泛用于环境成本—效益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中。相比CE,CVM在我国应用更加广泛。CVM是由Ciriacy-Wantrup首次提出,并认为CVM是一种引出被调查者意愿的可行方法。CVM被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空气质量、健康与福利、食品、环境质量、湿地保护、生态补偿(徐大伟,2013)、生态系统、遗产资源、旅游资源等领域,在许多国家的环境经济和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其政策指导性还远远不够。
在资源价值评估中,CVM只能解决资源环境质量整体变化状态的价值估计,而CE可以较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的多重生态属性之间的损益比较问题,CE的研究结果可通过效益转移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的资源环境物品的价值评估。因此,CE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国外有关选择实验模型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系统性介绍经典模型方法的著作可见于Hensher等(2005)、Train(2009)、Green(2012)。此外,还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理论视角和众多应用领域推动模型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国内对CE的研究起步较晚,关宏志(2004)、聂冲(2005)、翟国梁(2007)、樊辉(2013)对选择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在实证研究中CE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徐中民(2003)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为例探究了环境选择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而后选择实验被广泛应用到生态补偿、游憩资源等领域。(www.xing528.com)
在我国,相比CE,CVM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CVM是由Ciriacy-Wantrup首次提出,并认为CVM是一种引出被调查者意愿的可行方法。目前,CVM成为引出个人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空气质量、健康与福利、食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领域,在许多国家的环境经济和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综述文章和案例研究。如:张志强等阐述了CVM的发展和应用;徐中民对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几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高云峰(2005)在OECD资源价值体系下综合运用TCM和CVM对北京山区森林资源总经济价值展开评价;郭剑英(2005)使用CVM评估了敦煌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刘彩霞(2008)对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总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查爱萍、彭文静、周英、张茵等分别对生态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旅游地和自然遗产旅游地等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展开评估,价值评估体系均为OECD资源价值体系,通过TCM和CVM分别计算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进而将两种价值相加,求得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李洪波、李燕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敖长林等(2010)使用CVM分别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三江平原湿地2007年人均支付意愿为71.66元/年;王凤珍(2010)使用了CVM评估了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王朋薇(2012)在国内首次引入真实支付情景评估了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肖建红探究了使用CVM评估资源价值时的总体扩展方法;游巍斌使用CVM评估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周颖总结了意愿评估法在农业生态补偿上的研究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