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溴:奇臭的液体与元素探索

溴:奇臭的液体与元素探索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奇怪的是,在提取后的母液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这件事引起了波拉德的注意,他立即着手详细地进行研究,最后终于证明,这深褐色的液体,是一种人们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当时,他只凭空地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溴是深褐色的液体,比水重两倍多。溴化银具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对光很敏感,受光照后便会分解。

溴:奇臭的液体与元素探索

波拉德关于发现溴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发表后,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非常仔细,几乎是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地读完了它。读完后,李比希感到深为后悔,因为他在几年以前,也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所不同的是,李比希没有深入地钻研下去。当时,他只凭空地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ICl)——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从而失之交臂,没有发现这一新的元素。从这件事以后,李比希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变得踏实得多了,在化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小心地从瓶子上取下来,挂在床头,作为教训,并常把它拿给朋友们看,希望朋友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后来,李比希在自传中谈到这件事时,这样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溴的发现史上的这一段故事,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马虎都是不行的。

在所有非金属元素中,溴是唯一的在常温下处于液态的元素。正因为这样,其他非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部首都是“气”(气态)或“石”(固态)旁的,如氧、碘,而只有溴是三点水旁的——液态。溴是深褐色的液体,比水重两倍多。溴的熔点为-7.3℃,沸点为58.78℃。溴能溶于水,即所谓的“溴水”。溴更易溶解于一些有机溶剂,如三氯甲烷(即氯仿)、四氯化碳等。

溴在大自然中并不多,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一左右,而且没有形成集中的矿层。海水中大约含有十万分之六的溴,含量并不高,自然,人们并不是从海水中直接提取,而是在晒盐场的盐卤或者制碱工业的废液中提取:往里通进氯气,用氯气把溴化物氧化,产生游离态的溴,再加入苯胺,使溴成三溴苯胺沉淀出来。

溴很易挥发。溴的蒸气是红棕色的,毒性很大,气味非常刺鼻,并且能刺激眼黏膜,使人不住地流泪。在军事上,溴便被装在催泪弹里,用作催泪剂。在保存溴时,为了防止溴的挥发,通常在盛溴的容器中加进一些硫酸。溴的比重很大,硫酸就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地浮在溴的上面。

溴的最重要的化合物,要算是溴化银了。溴化银具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对光很敏感,受光照后便会分解。人们把溴化银和阿拉伯树胶制成乳剂涂在胶片上,制成“溴胶干片”。我们平常所用的照相胶卷、照相底片、印相纸,几乎都涂有一层溴化银。数码时代以前,照相消耗了大量的溴化银。1962年全世界溴的化合物的产量已近十万吨,其中有将近九万吨被用于摄影。由于人们在溴化银中加入一些增敏剂,胶片的质量也不断得到了提高。人们已经能把曝光时间缩短到十万分之一秒以至百万分之一秒拍下正在飞行中的子弹火箭;人们也能在菜油灯或者火柴那样微弱的光线下,拍出清晰的照片。(www.xing528.com)

生物学家们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对溴的化合物很敏感。在人体中注射或吸收少量溴的化合物后,神经便会逐渐被麻痹。这样,溴的化合物——溴化钾、溴化钠和溴化铵,在医学上便被用作镇静剂。通常,都是把这三种化合物混合在一起使用,配成的水溶液就是我们常听说的“三溴合剂”,压成片剂的便是常见的“三溴片”,是现在最重要的镇静剂之一。不过,溴化物主要从肾脏排泄出去,排泄比较慢,长期服用不太合适,容易造成中毒。

用溴和钨的化合物——溴化钨可以制造种种新光源。溴钨灯非常明亮而体积小,是电影摄影、舞台照明等常用光源。在高温时,碘钨灯中碘的蒸气是红色的,会吸收一部分光,影响发光效果,而溴蒸气在高温时是无色的,因此,溴已逐渐代替碘来制造卤化钨新光源。

在有机化学上,溴也很重要,像溴苯、溴仿、溴萘、溴乙烷都是常用的试剂。另外,在制造著名的汽油防震剂——四乙基铅时,也离不了溴,因为要合成四乙基铅,首先要制得中间产品——二溴乙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