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才逐渐了解世界万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一自然现象,逐渐了解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逐渐了解化学元素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逐渐利用各种化学元素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就会炼铜了。到了商代,冶炼青铜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可是,用孔雀石(铜矿)和木炭为什么会炼出铜呢?孔雀石、木炭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冶炼时烧的火,炼出来的铜又是什么?这些在当时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又掌握了炼铁技术。用铁矿石和木炭炼铁,也同样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为了解决物质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这个问题,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五行”学说。
《尚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中则更进一步指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就是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金、木、水、火、土,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
在古希腊,那时也产生了“四元素说”。古希腊安培杜格尔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气、火、土这四种“元素”组成的。在古印度,则认为世界是由地、火、水、风、空五种“元素”构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出:每一种元素都是由两种基本性质配合而成的。例如,热和干配合可以生成“元素”火,热和湿配合则形成“元素”气,冷和湿配合得“元素”水,冷和干配合组成“元素”土。这种古代的元素观,把物质和性质完全割离开来,并把性质看得比物质更重要,是第一性的。那时的人们认为,改变一种元素的性质,就可以把它从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在这种错误的元素观的指导下,便产生了金丹术。金丹术又称炼金术、炼丹术。炼金,就是企图把普通的元素转变成黄金;炼丹,则是企图制造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金丹术开始于我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由于金丹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梦想长生的奢望,便得到了发展和传播。到了公元3世纪,便从我国传入阿拉伯,然后,又传入欧洲。
炼金家们认为,有三种最基本的性质——可溶性、可燃性和金属性。盐代表可溶性,硫代表可燃性,汞代表金属性。他们认为,用这三种基本性质,按不同的比例,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元素。他们非常看重性质,企图把某种性质加入某种元素,以制造黄金。
然而,由于金丹术本身是违反化学元素的客观规律的,是唯心主义的,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炼金不成,炼丹亦成泡影,枉费心机。特别是炼丹所用的药物都是汞、铅、砷等有毒的化合物,不仅不能使人长生,反而使一些封建统治者断送了性命。所以,我国东汉时,劳动人民就用民歌讽刺统治者为“服食求神仙,终为药所误”。
显然金丹术是违反化学元素的客观规律的,但是人们在长期的炼丹、炼金过程中,却积累了不少化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化学元素的特性。炼丹家、炼金家们制造了各种化学仪器,他们还用各种符号表示化学元素,这些都是为进一步揭开化学元素的本质准备了条件。在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那时,新大陆航线发现,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们已经迫切需要炼丹术,以制造大批能够用来治病的药剂。在15世纪,瑞士医药化学家巴拉塞尔士提出:“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金银,而是为了制造药剂。”不过,他仍未逾越古代元素观的圈子,认为世界是由盐、汞、硫三“元素”组成的。这盐代表“肉体”,汞代表“灵魂”,硫代表“精神”。人生病,主要是因为缺少了这三“元素”中的某一“元素”。(www.xing528.com)
只要给病人加入他所缺少的“元素”,病就会好了。
在我国,这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炼丹术也逐渐被生产实践所淘汰。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一书,便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医药化学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炼金术也就犹如瓦上霜似的逐渐消融了。在我国,明代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一书,其中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冶金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化学方面的许多知识。15世纪,在欧洲也出现了德国阿格利柯拉写的《论金属》一书,同样总结了许多关于金属方面的化学知识。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1]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医药化学和金属冶炼的发展,促使了炼丹术、炼金术的破产,迫切要求产生新的化学理论。于是,以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代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唯心的古代元素观,提出了唯物的化学元素概念。1661年,波义耳在《怀疑派的化学家》一文中指出: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在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到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他还指出:“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这样,波义耳就纠正了古代错误的元素观,揭示了化学元素这个概念的正确含义,即物质并不是由性质组成的,而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一定的化学元素,具有一定的性质。物质与元素的关系是这样的: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简单的物质,叫作元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恩格斯高度评价波义耳的贡献,指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2]
波义耳虽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给化学元素下了正确的定义,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的水平,还不能真正把一些物质分解成最简单的成分,因此,还常常把一些化合物当作元素。随着生产的向前发展,人们分解物质的技术也不断提高,这才把一些列入元素名单的“假元素”辨别出来,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元素。同时,人们对化学元素概念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波义耳的元素定义发展到原子—分子论的元素定义,然后又发展到现代化学元素概念。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还将继续深入,将更加深刻地揭示化学元素的实质,掌握化学元素的规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