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与主要内容

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与主要内容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年全面改革中,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一)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关于把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思想,早在1977年他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时就提出来了。“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邓小平在会议上作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与主要内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工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召开了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十年全面改革中,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内容有:

(一)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关于把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思想,早在1977年他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时就提出来了。他指出:四个现代化,有个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就“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就包括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干部既学到现代战争适应知识,又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19]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十二大刚刚闭幕不久,邓小平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十二大确定了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而“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20]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提出,既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三个面向”,时间跨度从本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三个面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

为了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议上作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认真地抓教育这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科学道理。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他强调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22]

邓小平不仅亲自抓教育,而且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抓教育的道理,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他严肃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23]

1988年,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篇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使教育真正居于战略地位,使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他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强调指出:“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24]

回顾历史,在我们党的领导人中,像邓小平这样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抓教育,把教育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全党全国工作重点本来就包括教育),这样高度地评价教育的地位作用,还是第一次。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提出并解决了教育从属于谁,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即教育从属于无产阶级,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新观点,正确地处理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25]教育与建设,既服务又依靠,二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新贡献,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二)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总路线还不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26]邓小平对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办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10年全面改革中,邓小平对学校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为关心,言论也很多。1983年,邓小平在谈到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时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27]

1987年2月,邓小平提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8]1990年4月在《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他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9]

198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30]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31]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

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2](www.xing528.com)

1983年4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3]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专门讲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4]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观点,初见于1981年11月他与来访的美国财政部长里甘的谈话。他在谈到实现高度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目标时提出:“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个人利益服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35]

1982年7月,在中央军委召开的座谈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个观点明确化。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6]1989年10月,邓小平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7]

在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教育。他指出,在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38]一要有理想,就是要教育年轻一代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够自觉地去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要有纪律,有了理想还要靠纪律才能实现。他指出:“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39]他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文明支柱。”[40]

邓小平在强调进行理想教育、纪律教育的同时,针对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提出加强法制教育。1986年,邓小平在《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的讲话中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41]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有新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2]这个重要论断,不仅从微观上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正确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事业如何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这是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发展。

自从邓小平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个重要原则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计划、规模、速度上都力求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在结构调整上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实行农科教结合,推行“燎原计划”,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更加看重知识、人才在实现现代化中的作用。1983年3月,邓小平视察江苏等地时说:江苏的经济所以发展得很快,是因为“江苏多年来是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对知识分子使用得比较得当。”[43]一年以后,邓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44]

1984年,邓小平称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好文件。他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45]他还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46]

1988年,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谈话中指出:“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他还说:“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47]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重申:“我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48]

总之,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教育工作是高度重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需要我们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转自《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