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7月,邓小平调中央工作,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后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邓小平在担任常务副总理期间,经常主持讨论教育工作,对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给予了具体指导。这一时期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
(一)教育计划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配合
1952年10月,邓小平到任不久,就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在代中央起草的关于教育部的综合报告的批语中提出了“教育计划要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意见。[4]教育要与经济密切配合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是与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主张“教育要与战争、生产密切结合”,以及1978年以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处理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时候),从战略的全局上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基本观点是最为清楚的,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邓小平都重视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强调教育要与经济密切结合,并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服务。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一条主线。
(二)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
1954年7月,邓小平在国务院第221次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以《办好学校,培养干部》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5]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相连贯的,可以看作是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立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以及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前奏。教育是最基本的建设——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战略重点,构成了邓小平关于教育的基本逻辑。这篇讲话是邓小平建国初期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www.xing528.com)
(三)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1955年,邓小平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向青年们提出了两点希望和要求:一是“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二是“青年应当努力学习”,使这一代青年都“成为识字的人,有文化的人,能够掌握科学和技术的人”。[6]在思想品德方面,邓小平提出要加强自觉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在这里,邓小平已经向青年们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基本要求。可见,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
(四)全党都要学会搞经济建设
1957年,邓小平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报告中,从全党工作重点是搞建设的高度,强调知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从整个来说,阶级斗争这门科学,我们党、我们的干部是学会了。但在改造自然方面,这门科学对我们党来说,对我们干部来说,或者是不懂,或者是懂得太少了。当然我们也还有一些人才,但这些人才是很少的,很不够用的,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低的。从过去几年的建设来看,证明我们的知识很少,还没有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7]这篇报告还回顾了我们党搞革命的经济教训,提出了只要我们党善于学习,包括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就可以学会搞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否则,就要犯大错误,栽大跟头。这个有科学预见性的观点,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