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要论述的核心,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努力使教育事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其中教育要起到基础和人才资源的作用。这也正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原理的重大发展。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可以有如下方面:
1.“双向结合”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产结合”)与“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简称“产教结合”)。两者在结合的对象、主从关系、担负的任务等方面不尽相同,从而提出了现代社会中“双向”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
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学校与产业共同为培养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双向结合”,必须根据双方共同的要求与不同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与生产规律,寻找共同的结合点。通过恰当、符合实际需要的结合方式,建立切实能够达到育人效应和经济效应双合格的有效机制。
2.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和制约。
新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指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1)充分看到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密不可分的连体关系,了解社会生产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从而促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要有恰当的超前意识与措施,以保证提供的人才资源的先进性和高水平;(2)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智能结构和课程、教材结构都必须以适应国民经济与发展的需要为改革与调整的客观依据;(3)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要注意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配套。也就是说,教育事业规划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相配套,建立“大教育”的思想观念,又要注意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相适应,注意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发挥特色优势。(www.xing528.com)
3.把科学技术作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合点。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10]现在正在进行着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革命,就是一场劳动者累积科学技术程度的人才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一种智力革命、科技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只有靠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素质的人才,这就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更高标准的要求。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发展都表明,科学技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结合点。因为,无论是“产教结合”,还是“教产结合”,都必须以科学技术作为“中介”。离开了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4.社会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贯彻“人人普遍受教育,人人普遍参加生产劳动”为基本原则。
列宁曾把马克思关于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普遍义务教育制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使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把教育提高到社会经济发展之基础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重要思想对当前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两个普遍”的基本原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时期,我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功能与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促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互促机制,从而也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第二,使教育活动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高科技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对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第三,学校通过开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所产生出的经济效益,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第四,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使受教育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使他们以劳动为己任,视劳动为光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