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理论教师必读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理论教师必读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理论教师必读

卫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1982年,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描绘出了崭新绚丽的蓝图,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当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怀念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作出的这一英明论断和历史性贡献时,回顾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产生的时代背景,也许会更清楚、更深刻地领会其深邃而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培养“四有”新人提出的历史背景回顾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的国家无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领域都面临着艰巨沉重的百废待举、拨乱反正的历史局面。经济的重振,政治、文化生活的重建,人们开始将眼光投向教育。教育领域孕育着新的生机。一个伟人——邓小平同志更是以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焦虑,以他坚定的意志、满腔的热忱和他的心血与智慧倾注于教育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制度和秩序。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现实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一重大的现实课题,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运角度重视教育。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长期落后的情况,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要赶上发达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面对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决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他深刻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和洞察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形势,充分认识到拥有人才资源优势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人才资源的优势,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充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职能,完成历史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使命呢?邓小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从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角度,以培养“四有”新人的论述给予了高度科学的概括。

(二)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规定了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精神文明和道德品质培养的目标要求。

要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完成改革开放的大业,就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一个适合社会生产力调整发展的社会环境,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家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近十多年来反复强调要教育好青年一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当我国告别封闭,日益融入更加开放的社会和世界,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遭遇到巨大而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同志就如何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告诫我们: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邓小平同志在培养目标上长期以来始终不倦地教育人民和青年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理想与纪律最重要。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同志书赠《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邓小平同志认为,“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这“四有”之中,邓小平同志着重强调:“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他要求人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他同时又深刻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中,培养“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的条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目的。

(三)邓小平同志纵观世界风云的变幻,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间愈发加剧的激烈竞争,高瞻远瞩地预见国际间日益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又必然要积聚到教育的竞争。

在邓小平同志的思考中,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是一个战略性的关系,他指出:“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他深刻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深刻认识到要迎接国际间激烈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就必须把教育搞上去,教育培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要具备新时代竞争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本素质。这就意味着国际竞争的内容和特征反过来也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目的与内容。

1.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与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是,它以合作为前提。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从50年代的一种理论观点上升到一种共同选择的战略行为,民族经济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一国、一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联合国提出了“消除以不平等、控制、依附、狭隘私利和支离破碎为特征的国际经济制度,用一种建立在公平、教育、平等、相互依存、互利和国家之间合作之上的秩序取而代之”的新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国家经济关系中超国家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区域为核心的经济集团化以及国家类别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协调也得到加强。

2.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危害。不言而喻,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政治昌明的影响力。科技进步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新知识的大量产生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加速来临;其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竞争的高科技化,进而对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变迁产生深刻的影响;再者,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处理的电脑化社会,这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学习方式。遗憾的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造福于人类社会,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加,在我们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社会推上一个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使我们具有力量改造、控制、利用自然而自豪的同时,又不能不深深忧虑科学技术发展因人为的因素为人类带来的隐患和危害:资源枯竭、人满为患的城市、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因污染而呻吟的环境……因此,现代人确实要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如何正确对待高科技而进行深刻的反省,从而使科学技术能向真正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应该按道德规范发展,任何超出伦理道德法律范围的科学技术都有可能给世界带来危害。我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国际形势富于战略远见的认识,精辟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新一代人应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有关培养“四有”新人的论述,深刻感受到,这一科学的论述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对人才素质的内含与标准的科学概括以及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面的,小平同志对这些方面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理想教育。“……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的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现在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没有理想的表现,比如说,一切向钱看。”

纪律教育。“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校风教育。“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学生不读书,这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反对的是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并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读得更好。”“要树立好的风气。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些人有些坏的风气。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二)教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制定了基本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既然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的,就理应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其标准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就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思想,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有道德”就是要有崇高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文化”就是要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能力。“有纪律”就是要有法律和秩序观念,遵纪守法,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这4条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因为有了共同的理想和铁的纪律,才能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四有”人才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新时期的“红专”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依据客观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标准加以特别强调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这绝不意味着其它指标的不重要,否则便是对“四有”标准的割裂。此外,“四有”人才标准还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它不仅指向青少年,而且指向于全国人民,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符合“四有”标准的人才,而且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涌现出杰出人才。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既注意“四有”人才的培养又注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所在,也是衡量一切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

要造就“四有”新人,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新人素质内容和要求的高度科学的概括。今天我们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这一教导和论述,应当紧密联系我国现实的国情,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对我国培养人才的素质内容和标准作具体的认识和把握。

有关学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例,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

1.专业素质。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除去专业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就不成为高等教育。故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他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贡献的具体本领。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之一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专业素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专业管理能力;(4)专业融合能力;(5)专业自学能力。科学技术改造、创造、发展的速度已到了惊人的程度,过去几代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的革命,今天只要一代人,甚至10年或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由此导致了产生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而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一次职前教育终身享受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终身教育从一种教育思潮成了一种必行的教育模式。(www.xing528.com)

2.人文素质。我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同样,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是传播知识也不是教育。这两者是人才培养中绝不可分割的。专业教育仅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基础就是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概括起来,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应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学等。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在访美时,有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大陆教育有缺陷,说我们的留学生懂ABC懂XYZ,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何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而去为它服务为它献身呢?如此言辞确让人振聋发聩。李政道则从80年代开始,每年回国两次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钱学森的观点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学。

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对人类问题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国之深情,爱人民之虔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据说1988年有近2/3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高科技发展到需要人的理智去驾驭时,人们知道东方智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爱这个社会、爱自己的民族、爱我们的地球。

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人格养成的事业,人格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古训道:有德不敌。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这也是文化时代提出的要求。另外,健康的心态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培养的大学生素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不容乐观。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3.政治素质。教育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上层建筑属性,而后者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高级专门人才,即其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同于其它社会制度所培养人才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德育的作用,因此,德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治素质主要涵盖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是一个人所持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等,是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行为选择的观念形态。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奠定他们科学认识的基础,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近年来党中央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个政治包括几方面: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策鉴别力、政治敏锐力。其实,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也必须讲政治,因为,文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知识已成为权力,掌握着现代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得更好,不仅取决于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更取决于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讲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树立某种政治观,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政治观外化为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积极为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行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的思想、行动均受世界观影响并由其决定。故大学培养青年政治素质的另一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而保证他们产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正确行为。形成这一政治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教育他们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他们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在认识方法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生观是以政治观、世界观为基础的,在人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大学生这一政治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充分释放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为人民为他人服务。

4.工具性知识及其运用。主要是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的能力素质,这是未来高层次人才必不可少的两项最基本的工具运用能力。

三、结合现实的国际动态、国情特点及教育领域自身的实际,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培养“四有”新人的教导,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提出的素质标准和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需要,能从容地迎接世界范围内国家与民族间生存与发展方面激烈竞争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关头,虽然这一转轨已成为中国教育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任务十分艰巨,传统教育还顽固地设置着一座座坚固的堡垒,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同心协力去攻克之。

可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给我们青少年一代已经和仍在继续造成令人触目惊心的危害。据有关学者的观察和归纳,在应试教育下,单是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就有以下具体表现:

(一)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

(二)题海文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学生节假日返校补课。

(四)每天做作业到深夜。

(五)接受学校名目繁多的参考资料、复习资料。

(六)一个学科就拥有5至6种复习资料。

(七)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离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业之外有副作业:今天替体育馆洗座套,明天为文化节糊灯笼,后天给儿童医院小病人做贺卡,大后天得写“致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八)长时间伏案学习,空间狭小,驼背、视力下降现象严重。以小学5年级一周5天学习为例,单只白天,一周至少坐26节课,即1040分钟,晚上,至少得两个小时作业,共14小时,周六、周日白天至少4小时作业,全周加起来伏案时间总共1760分钟。还要看电视、打游戏机,根本没机会望远,看不到山花野草,蓝天白云……

揭开应试教育的面纱,其弊端种种便一一暴露在我们面前。有关专家总结为三大弊端:

一是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怎么考就怎么教,不管作为一个学生应具备什么素质,也不管学生毕业后立身处世的需要。应试教育要把学生完全训练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而非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只重视学生的应考能力,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深度,也缺乏实用性。如为了让学生应付升学考试,教师让学生背有关“范文”,夜以继日地让学生练习升学考试出现的各种题型,并不是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不教给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本领。应试教育成了极为肤浅的表层教育,学生学到的是一些“花拳绣腿”。

学生的升考得了高分,这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真本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本事,是教师猜中一些题目后,找来不计其数的复习资料,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练出来的。有人对1995年、1996年全国高考“状元”入大学的状况作了调查,发现这批高才“状元”在大学生活中纷纷落马。以北京某名牌大学经济学院为例,该院1995年招收全国高考状元14名,一年后,绝大部分“状元”成绩落伍了。更有甚者,当中不少人心理脆弱,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创造性,唯学至上,漠视集体生活与社会活动,没有主人翁精神,不讲团结协作……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下“高分”的美丽光环,并不能在学生头上持续多久。

试想,在“应试教育”的幽灵笼罩下,终日面临沉重的激烈的分数竞争,个个都希望脱颖而出,战胜竞争对手,难以养成团结精神和协作精神;整日围着分数转,一切以考分为重,背范文、死记知识和标准答案,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的教育;读书的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似乎衰减为一个阶梯、一个台阶的升学目标,理想和信念窄化为仅与升学入大学相联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题海冲浪,临考冲击,分数、功课、考试将青少年的绿色青春生活无情地染为死灰色,学生们的体魄健康亦遭致无情打击……试想这样的教育下,我们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大批“四有”新人?是到了彻底清算应试教育危害的时候了。

为了扫除严重障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的应试教育的阴云,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培养“四有”新人的论述为指导目标,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间激烈竞争的现实为要求和依据,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行动对应试教育发动一场深刻坚决的革命。

有关学者经过多次深入调查并与政协委员中的专家及教育部门的同志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上到下都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明确,强调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试;但应付考试并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必要的考试只应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进行勤奋学习和根据考试反馈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文革”后恢复高考,这是小平同志的一大功绩;随后,小平同志又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教育同样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明确的,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全面贯彻落实。有位校长讲得很直率,他说:“现在上级强调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这固然很重要,我们也懂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危害,但这个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上面对应试教育机制的弊端不下决心从根本上加以改革,我们即使是孙悟空,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个意见尽管提得尖锐一些,但却是很中肯的。因为在过去很长的时期,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现在还有不少机制没有理顺,包括现在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和考试制度不合理等。这不是基层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省里,有些还需要中央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解决好。

第二,改革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一是将城市中小学的考试记分办法改百分制为等级分制,不要为几分之差,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还比较松,则可以暂时不改或者先搞试点。二是取消初高中会考,初高中的毕业考试全由学校承担。因为现在看来,初高中搞会考,既减少了教师正常教学的时间,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减少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对老少边穷地区实行师范和农村学校定向招生。中专定向招生到乡,大专定向招生到县,以解决这些地方派不进教师和科技人员的问题。这样做,招生录取的考分成绩是会降低一点,但对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四是推广上海市的经验,将高考与中学脱钩,以减轻社会对学校的压力,明确规定中等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素质教育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五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实行就近入学。高中招生,也可考虑参照汨罗的办法,将大部分名额按素质教育的评估水平分配到乡村,择优录取。六是建议逐步将高考的权力下放到省,因为作为12亿人口的大国,现在除很少几个省市外,基本上靠同一套教材和同一本高考指南,同一套试卷,来培养中等学校学生和选择高等院校学生,这毕竟是不太科学的。还建议进行研究和考试,在将来能否将高校招生,逐步改为由各高等学校单独或联合组织考试、考核和录取,由于今后高校将不再对毕业生包分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扩大,各类大专院校及其招生数量必将日益增多,加之社会用人竞争机制的日益增强,因此,今后在条件成熟时如果采取上述高考招生办法,将有利于提高大专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中小学改革应试教育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也将大有好处。

第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教学教材内容。由于现阶段多数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因此,无论农村教育或城市的中初等教育,都应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同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这就是说,编好教材,首要的是要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目标,如前所述,现行的普通高中教材难度过高,尤其需要加以改进,使难度降低一些。还建议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权适当下放,逐步做到主要教材由国家编,有些教材可让省里编,由国家教委实行监督,在省际进行交流完善,还要严格规定各类基础训练用书只能发给教师掌握,不得发到学生。

第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充实教育科研单位的力量,紧密联系实际,对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研,包括如何科学确定各类教育的目标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改进教材、改革考试制度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如何搞好高教改革等等。同时要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并重视将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