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培养人才要靠教育。小平同志于1977年8月就明确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19]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20]
教育是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劳动是把劳动力本身生产、训练、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掌握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场新科技革命,不是像过去几次技术革命那样只出现比较单一的技术、单一的产业,而是多项新技术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革命,出现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新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是一次脑力的革命,将大大地解放人的智力;其次,它是一场知识的革命和信息的革命。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据统计,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不仅产业知识化的比例增大,而且管理知识化的程度也相应提高,因而出现了高学历化趋势,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能,而且特别要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智力。(www.xing528.com)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这种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把发展教育视为摆脱贫困振兴经济的主要因素,而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在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后,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迅速占领了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
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实现“四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于1977年5月就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1]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再次指出:“我们要在短短的20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22]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具有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3]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揭示出教育的社会职能。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而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因而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只要我们把教育搞上去,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我们就可以把我国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这的确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