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靠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和中介。
马克思在对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9]可见,马克思在理论上是把生产力划分为两种状态,即“一般生产力”(或叫作潜在的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或叫作现实生产力)。当科学技术尚未外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尚未物化为劳动资料时,还仅仅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一旦外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物化为劳动资料时,它即随同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一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即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显然,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并作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才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
邓小平同志也是从分析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入手来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从而论证了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他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说:“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济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对于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资料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队伍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美国,1930年-1968年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却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900%。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为50.1%,其人数已超过体力劳动者。事实证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1]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生产,是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多种渠道实现的。现代生产工具的改进、革新、创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加工和扩大,生产管理的科学化,都必须经过劳动者的能动作用进一步物化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近期,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而知识的传播、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是教育。因此,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度报告认为:教育将是知识型经济的核心。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www.xing528.com)
科学知识在未应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为人所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必须依靠教育。没有教育,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12]教育使得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正规学校教育如此,而且在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中也同样发挥其巨大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农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原因,除地域环境差、工农业基础弱等外,人口素质低是深层次原因。有关部门提供的1994年贫困分解资料显示:劳动力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户,其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分别为小学文化程度农户的1.5倍、1.6倍和1.6倍;初中文化程度农户的3倍、3.1倍和3倍;高中文化程度农户的3.9倍、3.3倍和3.4倍。贫困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在许多地区,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成效。因此,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依靠科教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另据统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将发生极大变化,从而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2000年,全国将有3亿劳动力需要转移,约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要有效地开发这一部分人力资源,使他们尽快掌握从事新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从事原岗位工作的劳动力继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理论企业教育制度。邓小平同志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把岗位培训逐步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经常制度,的确是极有远见的。
3.教育是传播和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部门
学校人才荟萃,知识密集,它往往成为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成果的园地或桥梁。“燎原计划”围绕科技项目的开发与推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据统计,“燎原计划”实施前三年(1988-1991),即推广各种实用技术11000多项,新增产值13.78亿元。
高等学校的新思想、新发明多,学科专业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知识密集度高,它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创造新知识,十分有利于科研成果和创造发明的涌现,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非常广阔的领域里开展着大量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研究开发工作。“八五”期间,我国高校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注重了面向经济建设的研究开发,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的已产生重大效益和影响。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是科技成果之源,经济效益之源,知识创新之源。
我国高校进入国家级科技推广计划的项目占有相当比例。截至1995年底,进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43项,占总数的14.4%;国家级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97项,占总数的24.2%;“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项目,占一半以上。这些项目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中的51项抽样调查,新增产值88.8亿元,利税13.1亿元,节支16.4亿元。[13]高校在高科技产业,形成新的知识经济,生长点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