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注教育经费占比目标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注教育经费占比目标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问题是关键。其中首要问题是到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能否达到4%。四是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四是要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切实落实《教育法》中关于“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接受监督”的规定。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注教育经费占比目标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问题是关键。其中首要问题是到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能否达到4%。

邓小平同志深知,要解决好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好教育的投入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句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指导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工作的指针。只有反复不断地向全党全国人民讲清楚这个道理,才能解决好教育的投入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投入曾经有过设想,即要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5%办教育。5%,当时是一个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比例,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后来,从当时实际的情况出发,确定了4%这个目标。《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所以说,4%是有法律效力的。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法》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来源渠道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财政拨款。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性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三是教育费附加,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费附加。四是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五是学校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由国家减免税的部分。此外,国有企业所办中小学的经费也列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近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是增长的。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把教育视为传统的非生产部门、造成各级政府重基本建设,轻教育投入。二是现行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使政府行为趋于急功近利。在我们的干部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看经济发展指标的多,看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少,看外在的实物实绩比较多,看潜在的基础建设,发展后劲的少,这就造成相当多的政府决策者,热衷于盖高楼、建工厂、修马路短期内可产生轰动效应的财政支出方案,而不屑于诸如教育投入那种短期内支付代价,长期内产生效益的方案。三是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滑,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下降的直接原因。国家财政收入占GNP比重已从1979年的26.7%降为最近几年的11%左右,在各项事业开支剧增而财政收入增势缓慢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造成在很多年份,政府无法做到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四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教育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不仅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而且使政府财力大量投入竞争性产业,无力增加对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拨款。五是经济体制改革造成校办产业发展滞后的国有企业办中小学滑坡,也是影响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一个因素。校办产业难以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国有企业所办中小学又要随着企业改革的进程逐步分离出来,这两个部分向教育提供的经费都难以有大幅度的增加。(www.xing528.com)

为确保实现本世纪末4%的目标,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一是要从预算内外的政府总财力中统一考虑教育经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预算内收入占GNP的比例连年下降,但形成了一个基本与预算内收入同样规模的政府预算外收入,在国家财政体系之外运行。如这笔收入也有同样的比例用于教育,则4%目标的实现是有很大可能的。二是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坚持保证“三个增长”,使教育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三是要改革预决算体制,对于超过财政预算的增量部分也要有同等比例用于教育支出。四是要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切实落实《教育法》中关于“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接受监督”的规定。五是要在适当时机,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征收,以提高实征率。

增加教育投入,除要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外,还要坚持从多渠道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一是要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的高等教育要尽快放开。二是要加快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收费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对人民群众可能的承受能力以及实行收费改革后保障教育平等的机制,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三是要大力加强募捐集资工作。要加强对农村集资的管理,既要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合理需要,同时又要坚决防止乱收费。特别是要加强企业向教育的捐资工作,要有一套制度使企业乐于向教育投资。四是要充分利用金融信贷等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今后,国家既要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又要大力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并要把它放在教育工作突出的位置上。要调整教育的结构和布局,特别是要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化;要减少冗员,减轻学校办社会的负担;要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