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生平与思想传承-孟子精讲

孟子生平与思想传承-孟子精讲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孟子的生平,《史记》里说得少,朱子也没有补充。孟子生卒年不详,有多种说法。关于孟子的师承,一说受业于子思,一说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继承的是儒家正统一派。当时孟子出游,前后车百乘。中庸之道在子思和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充分的发扬。

孟子生平与思想传承-孟子精讲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释词

①阔,迂阔,不切实际。②所如,所往。

释义

关于孟子,你们知道哪些事情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刘向《列女传》中记载:“孟母有贤德,挟其子以居,始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事,踊跃筑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衒事。母曰:‘又非所以居子也。’遂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贾衒是商贾小贩。选择居住地很重要,《论语》里也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小孩的成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那时的孩子自由嬉戏的时间很多,我们小时候就在外面到处玩耍。现在不一样,居住在城里的人,与隔壁邻居也很少打交道。孩子们主要在学校里和同学玩。所以择校很重要。现在家长择校主要选择的是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不是择的同学和家长。其实后者也非常重要。一所学校主要是学二代,一所学校主要是官二代,一所学校主要是富二代,你们愿意把孩子送到哪里去读书呢?选学二代多的?要我选的话,这三所学校都不好。我愿意选择少有纨绔子弟的混合型的学校,自然生态更适合一个人的自然成长。“断机杼”的故事出自《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谊同谖,忘记的意思。《列女传》也讲了这个故事,大同小异。是说孟子从学校里回来,孟母问他学业有没有长进,孟子回答还是老样子。孟母气愤地割断织布机上的经线。这以后孟子发愤学习。孟子学业没有长进,或是学过的东西又忘了,孟母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而是“断织”启发孟子学习要不断进步,不能间断。《韩诗外传》中还记载:“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自悔曰:‘吾怀姙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啖是给吃的意思。这个故事和曾子杀猪的故事差不多,都是讲的教育者不能欺骗孩子,一句玩笑也开不得,说了就要当真。讲这些故事是要说明,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培养出来的。

关于孟子的生平,《史记》里说得少,朱子也没有补充。邹就在现在的山东邹县,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孟子生卒年不详,有多种说法。其中,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的说法比较可信。关于孟子的师承,一说受业于子思,一说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界大都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孟子自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的是儒家正统一派。

孟子游事齐宣王、梁惠王的事《梁惠王》篇中有记载。“齐宣王不能用”,其实只是没让他在朝廷里当官,而在稷下学宫里当老师,品级不小,是列大夫。列大夫即在大夫之列,拿大夫的俸禄,“不治而议论”,批评政府,给政府出主意,在学宫里做些研究,教教学生。当时孟子出游,前后车百乘。这是美事,当那个官干什么。“梁惠王不果所言”,梁惠王是请了孟子去做官的,后来又食言了。食言的原因是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谈的是仁义礼智,是思想,是理论,是哲学。“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当时得到重用的是商鞅、吴起、孙子、田忌这些法家和军事家,这些人所做的事是合纵连横,富国强兵,攻城略地,他们所讲的都是那些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和措施。而孟子讲的是哲学,是尧舜以来的文化传统,所以与所到之处君王的需要不契合。

合不来怎么办?改变自己的思想?去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合不来就“退”。“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万章是孟子的学生,孟子退下来后继承孔子的思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经典,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经典著作。“退”很重要,孔子不从鲁司寇的高位上退下来,西周的文化经典恐怕就传不下来。孟子不退,孔子的思想恐怕就传不下来,因为子思的著作到汉朝就没什么人学习和研究了。如果没有孟子,儒家正统就会没有传承。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释词

①荀,荀子。扬,扬雄,字子云,蜀成都人,作《法言》。

释义

韩子所说的儒家正统的传承过程,我在讲《中庸》的时候讲过,尧所传下来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子思和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充分的发扬。其他传授儒家学说的像荀子和扬子,选择的虽然也是儒家,但不精通;讲的虽然也是儒家的思想,但不详尽。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释义

韩子认为孟子是纯粹的儒家,荀子和扬子是儒家但不够纯粹,还有些瑕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释义

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都只得到了和他们各自的性情相近的那一部分。所以,同样一个老师教的,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好,这和老师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性和努力的程度。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会他们能掌握的,发展他们能发展的,形成他们能形成的。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孔子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孔子在世时,有的学生就离开孔子做官去了。孔子死后,弟子各分散,那些学有所成的又收了弟子,继续传播孔子的学问。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学生的思想自成一家了。“源远而末益分”,离开孔子的源头越远,末流的分化就更大。比如荀子一派,最终分化为法家了。只有孟子这一家,是从子思那里学来的,子思又是学的曾子,而曾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论语》中,除孔子之外称“子”的只有曾子、有子、冉子,冉子出现得少,曾子出现得最多。所以孟子继承了儒家的正宗。韩子甚至主张,如果要学习圣人之道,一定要从孟子开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www.xing528.com)

释词

①辞,责备。辟,批驳。②廓如,澄清貌。③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侏离,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形容方言、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文字怪异,难以理解。

释义

孔子之后,杨朱、墨翟的思想盛行。杨、墨的思想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的思想,讲求实用。功利主义盛行,儒家的礼乐文化就难以推行,长期得不到推行就会销声匿迹。扬子云认为,孟子的贡献在于儒学被堵塞了道路的时候,他起来批驳杨、墨,廓清思想。但当时的情形,如韩子所说,正道已废,孟子虽是圣贤,但不得位,所发表的议论得不到实施,虽然切合儒家的正统,对当时的世道来说,没有什么补益。但有了孟子,我们知道要推崇孔子,崇尚仁义,贵王贱霸。儒家的思想到战国时期几乎就要消失殆尽了,幸有孟子,多少保存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如果没有他,“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汉民族都要穿少数民族的衣服,说少数民族的话了。服饰和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标志没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就消失殆尽了。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释词

①圭角,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

释义

这是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第一,孟子是大贤,是亚圣,还不是圣人。第二,孟子有功于圣门,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性善论。第三,孟子也有些缺点,他不够温润含蓄。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释词

①杨氏,杨时,号龟山,学于二程,理学家。②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③假饶,即使,纵使。

释义

这是程子的学生龟山对孟子的评价,也是推崇孟子的性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