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Word、Excel、PPT高级应用指南:常规、显示、校对

Word、Excel、PPT高级应用指南:常规、显示、校对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无须更改“校对”选项。图3-4“校对”选项与“自动更正”对话框单击“自动更正选项”按钮,打开“自动更正”对话框,如图3-4右图所示。

Word、Excel、PPT高级应用指南:常规、显示、校对

1.“常规”选项

“常规”选项一般不需要修改,如果计算机配置较差时,可以关闭“用户界面选项”。

如果需要在编辑过的文档的“文档属性”中显示特定的姓名,则修改“个性化设置”中的“用户名”。

当然,如果需要使Office本身的界面变得更平实,可以修改Office主题。

2.“显示”选项

“显示”选项主要用于设置在编辑界面上的一些显示和打印模式,如图3-2左图所示。

(1)“页面显示选项”:一般不需要修改。

“在页面视图中显示页面间空白”:这是一个在编辑时随时可调的选项。在编辑时,缺省状态是两页之间显示了空白(含页边距),当我们将鼠标指针置于页面间的空白处时,应用程序会提示“双击可隐藏空白”,如图3-2右上图所示。双击之,空白(包括页边距)即被隐藏。隐藏后,再将鼠标指针置于两页之间的分隔线上,双击之即可显示两页间的空白。

图3-2 Word的“显示”选项

“显示突出显示标记”:在Word字体选项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字符底纹”和“突出显示标记”,这两个选项在“开始”选项卡的“字体”组中分居于“字体颜色”两侧,右侧为前者,左侧为后者,如图3-2右中图所示。

● 字符底纹是字符的背景颜色,默认为灰色,如需采用其他颜色,需要单击“开始”选项卡—“段落”组—“边框和底纹”下拉组合列表最下端“边框和底纹”选项,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的第3页来设置,如图3-3所示。

● 突出显示标记也可给文本所在位置添加颜色,但是,这颜色就像使用记号笔那样,是“涂抹”在文本上面的,因此,突出显示标记会“覆盖”底纹,甚至后加的底纹也会被突出显示标记覆盖。

● 如果一个文档中有很多突出显示标记,可以去除勾选图3-2左图所示的“页面显示选项” 中的第二项而使之不再显示。

图3-3 “边框和底纹”对话框

“悬停时显示文档工具提示”是指当鼠标接近脚注、尾注等标记时,应用程序会显示处于页面底端或者章节最后的脚注、尾注信息,以便编辑时参考,如图3-2右下图所示。此设计非常人性化,不需要关闭。(www.xing528.com)

(2)“始终在屏幕上显示这些格式标记”选项:平时工作一般会选中“段落标记”和“对象位置”,以便清楚段落位置与缩进。“对象位置”是指选中形状后,在左边距段落开头会显示一个“锚”的标记,以便确定形状的位置。

其他格式标记一般会在调整文档格式时才需要打开,如果编辑时打开这些格式标记的话,会给编辑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3)“打印选项”:一般保持默认即可。

注意:按照缺省状态不选中“打印背景色和图像”的话,打印时会忽略在“设计”选项卡—“页面背景”—“页面颜色”中添加的颜色或图形;但是,导出为PDF文件时背景颜色或图形会同时导出。

3.“校对”选项

Word是一个智能化的编辑器,可以进行某些自动校验和更正操作。我们可以在“校对”选项这里对校验和更正选项进行设置,如图3-4所示。一般情况下,无须更改“校对”选项。

图3-4 “校对”选项与“自动更正”对话框

单击“自动更正选项”按钮,打开“自动更正”对话框,如图3-4右图所示。我们可以勾选显示“自动更正选项”按钮,即在编辑过程中,当发生自动更正时,将鼠标指针移到自动更正的字符处,就会在自动更正字符处显示“自动更正选项”按钮。单击这一按钮,会显示下拉的“自动更正”浮动菜单,如图3-5所示。在菜单中可以进行“改回”或“停止”操作,而单击“控制自动更正选项”即可打开如图3-4右图所示的“自动更正” 对话框。

图3-5 “自动更正”浮动菜单

一个有用的功能是,我们可以通过在“自动更正”对话框中自定义自动更正来方便地录入某些符号。比如预定义:输入“(e)” 后,会自动将之更正为欧元符号“€”。因此,如果需要,即可通过定义自动更正来获得某种符号。

在日常工作中,自动校验“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的确给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有些所谓的错误却属误判,而且需要将存在误判的Word文档通过截图发布时,由于误判而产生的波纹标记就会带来不良观感。如图3-6所示,将“黑面菇”误判为拼写错误,在文字下面添加了红色波纹线,并将“农超结合” 误判为语法错误,在文字下面添加了蓝色波纹线。隐藏这些波纹线的方法是:勾选如图3-4左图所示的“校对”选项最后两项“例外项—只隐藏此文档中的拼写错误”和“例外项—只隐藏此文档中的语法错误”,则误判所造成的标记会被隐藏。

图3-6 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