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无论做什么事,在你心中突然出现了“不可能”“我不行”或者“我能吗”,你就想这是我又在给自己设障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障碍,那个障碍只在我的心中。我为什么不试一试?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听讲座的主要是我们即将升入高二的高一年级的同学。
高一的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你还在为中考拼搏,集中全力想要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去年,你的愿望实现了。现在,高中生活很快就满一年了,还记得刚上高中时你在心中暗暗发过的誓言吗?“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一定要约束自己,少玩手机,少偷懒!一定要好好度过高中这三年,考个好大学!”一切仿佛就在昨日,誓言依稀在耳边。到今天,快要一年了,马上就要升入高二了,你的誓言兑现了吗?
回望过去的一年,很多同学或许会有一种失落感:转眼间就要高二了,我还没开始好好学习呢!我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呢!我还没有找到学习的感觉呢!在座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慨?如果你真的有,我想对你说,从此刻开始,你该觉醒了。对,此刻,就是此刻。因为总感觉还没开始的人,永远无法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想一想,今天你说还没有开始,再往前推,曾经有多少次你发誓要好好学习,发誓要管住自己……但是,你都没有开始,一直到现在,你依然没有开始。这其实就是那个我们都烂熟于心的道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当它离去的时候从来不打招呼。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你回过神儿来的时候,一切已一去不返,留下的恐怕只有担忧、焦虑。如果现在我们去高三问一问正在焦急备考的学哥学姐,你就知道什么叫时间紧迫,什么叫紧张焦虑。
很多高三学生的家长向我求助:哎呀,我的孩子状态不好,我的孩子这两天头疼,我的孩子睡眠不足,我的孩子学不下去……怎么办啊?连家长都无限焦虑,高三的学哥学姐们该是多么着急啊。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虽然不在情境中我们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但是,时不我待,当高考真的来到的时候,你就知道着急了,就会意识到高中三年已经过去了!可是,到那时,东隅已逝,只能收之桑榆了。
我去边远地方支教的时候,带了一个所谓的“差生班”。班里的很多孩子不认真学习,成绩比较差,考大学基本没大有希望。快到高考的时候,其他班级的孩子都在紧张地复习,他们依然松散,根本找不到状态。高考前我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高中三年就要结束了,你的感觉是什么?”那些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种感觉几乎每个同学都说到,那就是——后悔!他们说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时间就没了,一晃怎么就高考了呢?其实,回过头来想想,他们自己也很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可是早不知道努力,现在一切都晚了,所以非常后悔。十分遗憾的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更没有彩排。但是,生活中有无限重复,总有人在重蹈覆辙。作为一名送过二十多届毕业班的老师,我曾经看到很多同学走在那样的路上,任由老师和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导,但他们就是置若罔闻,一味地迷失自我。
为什么?为什么知道前面是个坑,还要往里跳?为什么知道自己的做法最终要用后悔买单,还要一意孤行?为什么现在的你根本感觉不到时光流逝的急迫,光阴虚度的危险?
这是因为你掉进了一种生活模式之中,是这个模式让你永远无法开始。如果没有觉醒,你就很难逃出这个模式的魔掌。这个模式让我们非常习惯懒散,非常习惯让学习留点小尾巴而毫不在意。它让我们没有办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让我们生命的能量没有一个正确的途径来释放,就像没有航道引流而四处漫延的水。它甚至让我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时提不起兴致,无法集中精力,一味贪玩,假期结束不愿意回校,磨蹭拖延学习任务,对学习产生各种厌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厌学情绪,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情绪,不但无法好好学习,恐怕连日子都会过得不开心、不舒坦。
还是在我支教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次上课,他总是面对着同一本书的同一页——语文课本必修一第58页,不论上什么课都是如此。他要么对着书发呆,要么干脆睡觉,睡够了就又对着书发呆,大概只是书在看他。别人看到的可能是这个孩子不学习,家长看到的是这个孩子不懂事,一般老师看到的是这个孩子不上进。但是,心理老师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一个生命的可怜状态。虽然他不学习,但其实,他呆坐在那里比正在学习的孩子痛苦百倍。想一想:他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啥都不干,也不能乱动,那不是在熬吗?熬啊,熬啊,那种煎熬是很痛苦、很难受的。可是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一天一天这样混日子,消耗着大好青春里生命能量,感受到的却只有百无聊赖。我经常跟他聊天,后来他开始学画画,人也变得精神了许多。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这样的“他”?有没有同学和他一样,掉进了这种模式不能自拔呢?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目标涣散。目标涣散,也可以解释为目标不清晰。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处在这种模式里的人,处理事情的态度就是得过且过。我们在座的各位,你有没有过迟到、早退、旷课,或者放假之后不想返校,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等情况呢?要知道,这些行为都是在逃避,而且你逃避的不仅是这一节课,你逃避的是你整个的人生。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你的常用模式,随时随处你都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模式处理问题,所以我说一旦陷进这种模式之后,结果会很可怕。因为它会让你的整个人生一直在这个模式当中旋转,无法逃脱。
有一个八年级的初中生,先是对学习厌倦,作业拖拉,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称病请假,功课落下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后来干脆请长假,再后来直接休学。但是他感觉在家里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舒适,虽然休学,内心非常清楚这是权宜之计。他在家待了快一年了,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摔摔打打,父母实在忍无可忍,过来做咨询。他的妈妈说,他每天都会站在窗户边望着学校的方向发呆,还经常到学校门口去转转,看起来很愿意上学的样子,但是就是不去上课。
这个孩子就是掉进了这种可怕的模式。起初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学习兴致不高,但他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去改变,而是采用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比如,动不动就请假。逃避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越来越多,直到把人逼到死角,无力突出重围。
如果现在的你在学习上有一股热劲儿,课余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而且感觉很有趣,很有意思。那么恭喜你,你的生命能量已在正确的道路上迸发。如果现在你觉得厌倦、无力、低沉,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过一天算一天,或者干脆,逃避一时是一时,那么老师提醒你,你真的需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模式了,否则会越陷越深,直到无力挣扎。
这里有一组对话,是我过去做的咨询记录。
一位高二的同学说:“我不想上学了。”
“那你想做什么?”
“不知道。”沉默了一会儿,他说,“回家。”
“回家做什么?”
“不知道。”又沉默了一会儿,他说,“玩。”
“那你玩什么呢?”
“不知道。”
这位同学对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连最向往的玩也不知道玩什么了。从这段对话来看,他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当下的学习生活,只是感到百无聊赖,于是习惯性地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去上学。每一个决定都是当事人认为在那个时刻作出的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他也一样。他认为,不上学就可以解决他眼下的苦恼。其实,他是掉进了这种生活模式的漩涡,如果不思改变,将会影响一生,最终把人打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冷宫,成为到处都不受欢迎的人。可喜的是,他能走进咨询室,说明他已感到痛苦,并想到要寻求帮助。这是有所觉察的体现。我们聊过几次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并立刻改变。他没有辍学回家,现在已经开始认真学习了。
所以,要走出那个可怕的模式,就要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目标明确,没有目标的人生像浮萍,目标不清晰的行动不过是随便游荡。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人,一个飞行史上的大英雄,他叫刘传建。
刘传建是川航3U8633航班的机长。2019年5月14日早晨驾机从重庆飞往拉萨,在近万米的高空中,飞机的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机舱内温度突然降到了零下40多度,而刘传建和副驾驶只穿了短袖衬衫。从20多度骤降到零下40多度,科学家说在这种低温低压下,人的存活率是很低的。仪表盘已被大风吹翻,很多仪表都失灵了,跟地面也失去联络,刘传建只能手动操作。他想把氧气罩拽上去,但风吹得他根本戴不上氧气罩。他感觉整个人都变形了,副机长被风吹的半个身子挂到了飞机外面。刘传建想伸手拉他,却够不着。
离目的地拉萨还很远,飞机下面是崇山峻岭,于是刘传建选择了紧急返航成都。但是飞机已经跟地面失去联络,怎么办?他赶紧挂出紧急代码“7700”。在飞行中,紧急代码“7700”表示飞机遇到紧急状况。机组将信号发出后,地面雷达会接到警告,管制部门会迅速启动地面紧急预案,给出优先权,尽可能保障飞机安全降落。就这样,由刘传建驾驶的这架飞机,半个小时后终于成功地降落在成都机场。后来科学家根据当时的各种参数进行动画模拟,一次次模拟的结果都是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但是,刘传建做到了!他靠的是什么?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坚忍的意志品质,过硬的操作本领。
作为心理老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支撑他取得了胜利?我追踪了所有记者对他的采访报道。他说,当时一看到玻璃破了,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把他驾驶的这架飞机安全降落,自始至终只有这一个念头,只有这一个目标。这个最平常的念头,在当时却面临着最大的不可能。仪表盘被吹翻了,他每动一个按钮都非常纠结,因为不知道哪个按钮已经失灵;和地面失去了联络,各种操作上的困难,加上超大的风力和冰冷的气温,那一刻,如果刘传建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当中,没有目标,畏惧困难,后果不敢想象。但事实上,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进入了一种目标清晰、意念强大的状态,心无旁骛地要达到这一目标。结果,他做到了,完成了飞行史上一次史诗级的备降。
突然发生的事情,当即激活的是你平时最熟悉的应对方式;命悬一线的时刻,没有时间让你去思考,没有机会让你去犹豫,更不接受那种懒散消极的应对方式。关键时候的反应,全在平时的训练。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你平常不注意培养自己坚忍的意志,不培养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做事松松垮垮,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关键时候,比如到高考时,你就不可能进入那个必胜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就要有目标,而且目标要清晰、具体。
目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有无目标的人生是不一样的。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有长远且清晰目标的少数人将成为社会顶层的成功人士,目标模糊的多数人成为社会的中层,而没有目标的小部分人将来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更要命的是,可能世世代代都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美国知名记者凯瑟琳·布曾在印度最大贫民窟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写了一本关于贫民窟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地下城》。《地下城》揭露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越是贫穷之家,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后代成为穷人的概率越大,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这就叫底层沦陷,是由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决定的。
各位同学,你们的生命刚刚灿烂如花,一定不希望自己成为金字塔底层的人,而是希望自己成为越往上越好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成为金字塔顶尖的人呢?这不仅要看我们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的行动。这个行动取决于什么呢?没有其他,只有一个,就是具体清晰的目标!
去年我做过一次有关这方面的调查,一共收了576份问卷。其中2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乐观、努力;71%的同学认为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有5%的同学认为自己前途悲观,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这是某一个年级的状况,很有代表性。它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群体,是我们身边的学哥学姐。我想,在座各位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就是说,到现在还有很多同学虽然知道我要努力,但却不知道我具体怎么努力。今天我们全体同学比肩而坐,明天已经严重分层,你可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社会精英,而他可能衣食无着,忙碌奔波苦于求生存。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时时处处在告诉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具体而清晰的目标就是这么重要,有了目标才有规划。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没有目标胡乱拼凑的人生,到底会拼成什么样,还真不知道。
有的同学会说,我有目标,但是没有完成目标的动力啊。好,下面就说目标和动力。这两者又是一个什么关系?有目标,才有动力,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模糊的,是不具体的,那你的动力系统也会是不给力的。所以请你记住,目标越清晰、越具体、越高远,你的动力就越大。具体和清晰的目标可以锁住你的精力,而高远则会给你带来不竭的动力。
像刘传健机长,他当时的目标非常清晰、非常具体,我就是要把我的飞机安全降落,集中精力于一点,毫无杂念。如果他的目标这时候稍微有点不具体,那机上全部生命就……(www.xing528.com)
关于高远和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小球从2米山坡上滚下来和从2000米的山上滚下来,它的力量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这个小球滚落时有轨道和没有轨道也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轨道的话,就不知道它滚哪里去了;如果有轨道的话,它从上面滚落下来的力量一定非常大。这等于说,如果我们的目标像那个从2000米高处沿着轨道滚下来的小球,自然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具体清晰的目标让人达到成功,而高远可以让你克服成功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心学大师王阳明12岁时曾经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那么小的王阳明,就已经立志读书学做圣贤,这个目标在他心中始终笃定不移。所以,尽管后来他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考试两次落第,宦官刘瑾陷害,贬官龙场,途中被刘瑾的人追杀,跳江假死,在龙场没有住处就住洞穴,他和他的两个仆人先后病倒,可谓九死一生。但是王阳明终成一代心学大师,就是因为他心中那个具体、清晰且高远的目标——读书学做圣贤。当心中目标高远的时候,我们眼下所有艰难困苦就都不是事儿。王阳明两次落第,对一般人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有好心的朋友担心王阳明受不了打击,就来安慰他。他却说:“世人皆以落第为耻,然我以落第动心为耻。”(人们都觉得考不上是羞耻的,我却觉得考不上而扰乱了内心才是羞耻的。)可见王阳明心胸旷达。这旷达的背后,是他立志做圣贤的高远目标的支撑。胸中有丘壑,立马震山河。
有一位同学来咨询,说他的目标很明确具体,也很清晰,就是语文要考130,数学要考140,就这么简单。但是,越渴望越做不到,越努力想做到,结果越糟糕,现在不但达不到目标,还经常失误,有时候数学都不到100分。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考这个分数?”
他说:“一定要考上‘双一流’大学。”
“你要考‘双一流’大学干什么?”
“上‘双一流’,然后去国外读博士。”
“你读博士干什么?”
“读博士要做我喜欢的事,我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我说:“好啊,再倒过来想一想,做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你现在需要干什么?”
他想了想说:“需要培养科学严谨的素质。”
“从哪里培养?”
他豁然开朗,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只盯着这个分数,而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借助高考的魔鬼训练,培养那种科学严谨的能力。只盯着分数,让我局限在其中吹毛求疵,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
他的悟性很高,这样咨询下来,整个过程让他的焦虑降低了很多。最后他考上了复旦大学,现在就要大学毕业了。
说到这里,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壮志在胸,摩拳擦掌,可是还有一些同学则充满了疑惑和犹豫。他们觉得老师说的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物,我不行,我没有那个实力。一是目标不敢定高远,二是有具体清晰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因为我能力不够。
“我不行”“我不能”“我可以吗”,这都是成功路上是拦路虎,是看不见的障碍。那么,你到底行不行呢?没试怎么会知道。可惜的是这些障碍一旦出现,你就连试试都不敢了。
这些障碍真的存在吗?真正的障碍在哪里?
好,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体验一下。下面就让同学们上台来试一试。
现在需要八位同学来帮忙。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不用举手,直接跑上台。好,人够了。首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同学们。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柯维博士在《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当中讲到,一个人要成功,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这些同学具备了,祝贺他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蒙眼过障碍”。我说一下游戏规则:两名同学各站在舞台一头,其余六名同学在舞台中间站成一道人墙。站在这头的同学蒙起眼睛,穿过人墙,但不能碰到人墙中的任何一名同学,迅速走到舞台那头,和站在那头的同学击掌后就算成功。过程中一是不能碰到人墙,二是争取用最少的时间。
哪位同学愿意蒙上眼睛闯关?好,谢谢。站到我这边来。再选一名同学站到那头,其余同学站到台中央。好,都站好了。
我蒙上你的眼睛之前,请你先看好路线。为了迅速到达,允许你先进行模拟,可以先走走试试。
现在蒙上眼睛,闯关的同学准备开始。台下的同学不要说话,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这时老师偷偷让“人墙”悄悄撤离,此时舞台是空旷的。老师说“开始”并开始计时。)
(大家看到闯关的同学非常小心地前行,估计快到“人墙”的时候,他越发小心了,非常慢地试探着前行,唯恐碰到“人墙”。好不容易走到头,找到了对面同学,用时2分31秒。闯关者摘掉眼罩,羞赧一笑,无限深情。)
现在让闯关者不蒙上眼睛,从舞台这头,走到那头,与对面同学击掌。计时开始。(闯关者大步流星,迅速到达,用时16秒。)
(闯关者非常得意地来到老师身边)现在采访一下,两次走完,你有什么感受?我看到第一次走完的时候,你叹了口气。
“第一次走的时候,我想着快点到达,但非常担心撞到人墙,所以心里很着急,却又不敢放开步子走。摘掉眼罩后,原来台上已经没有“人墙”了,刚才的同学都在边上站着呢,就很生自己的气。早知道,就快走了。我一下明白了,真正的障碍在心里。”
(掌声一片)
太好了!大家是不是也看明白了?阻挡他脚步的不是真正的“人墙”,真正的“人墙”已经撤离了,但是他不知道。走之前,他看到“人墙”,“人墙”已经设在他心里了,所以走的时候,他被心中的“人墙”限制了。
非常好。谢谢台上的各位同学,请回到座位。
咱们继续。刚才大家看见,这位同学第一次走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第二次走的时候是大步流星。虽然我们已经把人墙拆除了,但是他依然会觉得人墙在那里。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墙”在他的心里,也就是说,真正的障碍是在心里。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告诉各位,你的障碍是什么呢?很简单,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个最典型的词——“不可能”。如果某一天,无论做什么事,在你心中突然出现了“不可能”“我不行”或者“我能吗”,你就想这是我又在给自己设障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障碍,那个障碍只在我的心中。我为什么不试一试?
我曾经给学生做过高考考前辅导,一个月时间提高四五十分的同学很多,每年都有能提高近百分的。去年一名同学提高了约100分,今年一名同学提高了约80分。很多同学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觉得不相信,可以来咨询中心看看,事实会告诉你,没有不可能。只要你能用你的生命能量来挑战你的高度,一起皆有可能。今天,请你牢牢记住,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不可能”“我不行”,你就回想一下我们今天的游戏,想一想那道阻挡你的“墙”。要始终相信,障碍只是你心中想出来的,你完全可以大步流星地往前走。而当你放开一切,大步流星往前走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的能量是无穷的,你会感受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的魅力。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播放视频《永不放弃》)
布洛克不知道他自己能爬多远,认为最多不超过30米,但实际上背着一个160斤的人爬了100米。正如现在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一样。布洛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没有不可以!一个人要成功,就要有目标、有梦想、有自信,并且要唤醒自己所不知道的巨大的生命潜能,用你的生命能量来挑战你的高度!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谢谢大家!
附:视频的名字叫《死亡爬行》,又名《永不放弃》,是电影《面对巨人》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支失去信心的球队在教练的指挥下做一项“死亡爬行”的体能训练,要求一个人半卧双手着地(膝盖不能着地),同时背着另一个人沿着球场爬行。所有的队员都认为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很多人爬了不到30米就放弃了。这时候教练让球队中较优秀的球员布洛克挑战这项任务,布洛克认为自己也不会超过30米。这一次教练用一块布将布洛克的眼睛蒙上,希望他能走得更远。在教练的激励下,布洛克释放出全身的能量,最终,背着一个约160斤的队员爬了100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