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适应期,牵手成长

高中适应期,牵手成长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到这个时候,来我工作室的同学和家长就特别多,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但万千表象之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为什么”。同样的一切,为什么他会感到很舒适,而我会感觉很别扭、很痛苦,甚至很难过?

高中适应期,牵手成长

面对全新的环境,请你睁大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法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的话:“在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这所美丽的中学,你从此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高中生。祝贺你!

高中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旅程,在这里,你不仅要学习文化课知识,还要形成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是你飞速成长的一个时期,也将是你凤凰涅槃浴火更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我想,在座各位早早就有憧憬,初中的你那么拼命,不就是想升入这所重点高中吗?

如今你如愿了,进入高中生活已经十六天了。我想问一下,上高中的感觉怎么样?(台下一片唏嘘)

十六天前,也就是9月1号之前,或者说再往前,6月份中考之前,你在拼命,你在冲锋,你在想着考入理想的高中。现在你就坐在这里,你的理想已经实现。请仔细体味你现在的感受,慢慢回忆刚刚过去的十六天的高中生活。

我准备了三个问题。提问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心理课的约定吧——积极参与、真诚分享、互相尊重、保守秘密。在这个讲座上,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希望大家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

接下来的问题,你不需要回答我,只需要在心里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回答你自己。

第一个问题:这是你想要的高中生活吗?

你来了十六天了,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军训结束,放假回家一次又返校,所有的课程都已开始学习,和所有的老师也都见过面了。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你整个高中生活的一个缩影,从此,你将依此走完三年。这是不是你想要的高中生活?请你在心中默默想一想。觉得是的同学请举手。(约有半数同学举手)

第二个问题: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请认真思考,真诚回答。记住,回答的是你的内心,不是我。觉得是的同学请举手。(有半数以上同学举手)

第三个问题:这些天,你过得好吗?

(稀稀拉拉少数同学举手)

这三个问题是刚才大家给自己内心的一个回答,是你对自己的反省检讨。从举手的情况来看,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答案的同学非常少,凤毛麟角。这就意味着对多数同学来说,现在的你心情并不舒畅,生活并不如意。也就是说,你通过拼搏,考取你向往的高中,如愿以偿地坐在了这里,可是你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我也欣喜地看到,总还有些笑脸,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答案,非常好!我要祝贺你们!首先,你们是幸福的,因为你们收获了新生活的喜悦。第二,你们是这一阶段的胜利者。一样是从以前熟悉的学校来到现在全新的环境,但是,你们基本上适应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你们表现出了接纳、欣喜、好奇和挑战。你们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调节方法和战胜困难的能力,正因为这样,从熟悉到陌生的突然而巨大的变化所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没有击垮你,没有让你感到孤单和恐惧。请你们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心态,坚定这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在不断地奋斗和收获中走完高中的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将来的你,一定是胜利者!

然而,从刚才的回应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感觉这些天过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没有体会到高中生活的新奇和艰苦中透出的点点快乐,没有品味到陌生的人群中总有关心的眼神和温暖的笑脸。于是,你感到失望、郁闷、无奈,你想放弃,甚至在今天,放假回家后就不想回来了。

但是,我要对这些同学说,你们依然是勇敢者!因为,你们还是会按时回来的!

同学们,这就是人生。人生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顺风顺水。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有意思的是,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会推动我们成为想成为的人,意味着成长、成熟。然而,每年都有同学在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接受不了高中生活,就不想再去接受了;有的同学把郁闷憋在心里,偷偷流泪;有的同学不愿,或者不敢和新同学交往,自己一个人忍受孤独,度日如年;有的同学想逃避,总想着怎么请假回家;有的同学会想家,想妈妈,想得在宿舍里哭,在教室里哭。曾经有一年,一个同学在教学楼楼道里哭着打滚儿,就因为想家,而老师不准他请假。说起来似乎很好笑。那么,在座各位有没有类似情况呢?如果你感觉到这不是我想要的高中生活,我不喜欢这个学校,这些天我过得不好,不用害羞,更不用回避,因为这就是不适应,是很多同学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邀请大家思考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同样是初中升入高中,同样的改变,同样的处境,有些同学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感受到新生活的美好和喜悦,而有些同学却感觉很不舒服,很难忍受,甚至想放弃,想逃离呢?也就是说,同样的情况给我们造成了不同的感受,也让我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你认真想一想,不是想你如何不舒服,而是想你为什么不舒服。难道这些不舒服真的无法改变吗?

每年到这个时候,来我工作室的同学和家长就特别多,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但万千表象之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

同样的食堂,有的同学会觉得打饭排队很麻烦,觉得时间不够用,就不停地抱怨;有的同学拖拉或者磨蹭,排队打不上饭;有的觉得饭菜不合口味,一看就不想吃。我可以肯定地说,有的同学可能到现在一顿食堂的菜也没吃过,尽吃面包方便面。总而言之,去食堂吃饭对你是个挑战,你感觉不舒服。但是,你会发现很多同学一下课就兴奋地奔向食堂,买到菜后在胜利的喜悦中享受美味

同样的宿舍,有的同学会觉得很不舒适,很不习惯。例如,宿舍里有人打呼噜,有的同学的鞋子太臭,有的不洗澡;老师查宿舍要求太严;宿舍有点脏有点乱,床太小,和自己家没法比。寄宿对你是个挑战,尤其住这样条件的宿舍,你感觉不舒服。但是,你会发现,有些同学到点就睡,睡得很香,到点就起,一直在按时作息。

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食堂、同样的宿舍、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校园……同样的一切,为什么他会感到很舒适,而我会感觉很别扭、很痛苦,甚至很难过?当我有这些感觉的时候,我是不是更难受?当我很难受的时候,我能不能很开心地、很愉快地、很轻松地完成我的学习任务?当我不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我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我是不是反过来又觉得很不应该?别的同学在认真学习,而我不能,我是不是觉得我不如别的同学,我很对不起父母,我很没用?这样,你就会不自觉地掉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缺乏适应能力

有个来咨询的同学,我问过他类似这样的问题。他说:“我从来没住过集体宿舍,我们家的条件比这里要好很多。我没有自己洗过衣服,没有自己做过饭,所以来了之后,宿舍住不惯,饭菜吃不惯。因为要自己打饭、洗衣服,感觉时间也不够用,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什么都顾不过来,学习也一团糟,因而感觉特别烦躁。”

这就是问题。家庭条件好,父母对你好,本来是好事。父母为你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给你足够的关爱,为的是让你健康茁壮地成长,让你幸福快乐,这是天下父母一致的心愿。但是现在你的感受却是难受、不适应、郁闷、委屈,甚至想请假,想逃离,一点都不想上学。这是怎样一个逻辑呢?家庭经济条件好,成长环境好,爸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带来的结果是当你面对新的环境和变化的时候非常痛苦、非常难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这样的结果说明父母给予你的就不是最好的,你在家中受到的就不是最好的教育,因为你现在的表现就是证据。好的教育和正确的爱给予你的应当是成长的力量和对你生命的滋养,而现在的结果却是因为暂时离开温暖的家,离开父母对你衣食住行的细致侍奉,你就立刻感到百般不适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的关心,很大程度上是娇惯,是溺爱,是从小把你小心地窝在翅膀底下,而不是锻炼你独自飞行的能力。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最常犯的错误心理学阿德勒说:“溺爱的害处怎么说都不为过。今天面对新的生活,在溺爱中长大的你就缺少了一种能力,一种叫作‘适应’的能力。”

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能力。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生生不息的延续,首先靠的是适应能力,在这种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庇护下,从茹毛饮血一直发展到现代文明。今天,生存环境极其优越的我们暂时没有面对生存的选择,但是我们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要求,我们不停地追逐着幸福、快乐和健康。说到健康,我们首先想到,也可能仅仅想到的就是吃得好,睡得香,四肢健全,有活力。其实,这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是肉体部分。人不仅有身体,还有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躯体,心态不好,健康难保。心态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适应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开场时我曾提问的三个问题:这是你想要的高中生活吗?你喜欢这所学校吗?这些天,你过得好吗?心中都是肯定回答的同学,在高高地把手举起来的那一刻,他是舒服的,是开心愉悦的,是充满新奇的。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他完全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和成长。因为他适应了,他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

心中是否定回答的同学,对于每一个问题必定能找出多个理由来解释自己的不舒服,推卸自己的责任。有的同学说,这不是他想要的高中生活:纪律太严,没有一点自由;同学们太死板了,就知道学习;作业太多了,自己都快成学习的机器了。有的同学说,他不是不喜欢这个学校,但实在看不惯某个老师,听不懂他讲的课;不喜欢某个同学对他冷冷的;同学们都三三两两结伴,可没有人愿意和自己一起,交不到新朋友,经常一个人,很孤单。还有的同学说他不喜欢宿舍,不喜欢这个校园,这个学校这儿那儿都比不上他原来的初中学校好,非常怀念自己原来的学校和同学,还有原来的老师。种种的理由,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词——不适应,或者退一步说,是还没有很好地适应。

适应是一种能力,同时它又是一个过程。作为能力,它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是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给予我们的恩赐。有了这种能力,你就敢于面对新世界,敢于挑战新生活。适应也需要时间,就像现在在座的各位同学,来到一个新的校园,接受全新的教学方式,刚开始谁都有些不习惯,但适应能力强的同学,会迅速调节好自己,让自己尽快适应这个环境。面对全新的环境,不是紧张畏惧,而是利用自己的好奇,去挑战去迎接周围的一切,并把这些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不断试探,不断适应,不断成长,结果自然就是好的。怕的是有些同学不但之前缺少这种能力,现在还觉察不到自己这一方面的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不舒服是因为适应能力欠缺造成的,以致哭哭啼啼,陷入郁闷、痛苦中不能自拔。

实验班有一位同学,这几天就一直吵着要休学回家,明年重新上高一,要不就回原来的学校重新上初三。可能我们觉得不能理解,但他的理由非常充分,就是他在这里待不下去,一进教室就胸闷,很痛苦。但这样的问题应该父母替你解决吗?感觉不适,不去问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反省,反而一味地放大暂时的不适应所带来的痛苦,一有不舒服就甩给家长,你其实是在拒绝成长。

不适应又不努力试着去适应,造成的危害恐怕不只在当下。在我所做的咨询案例中,经常有高三的同学,都是因为高一时适应问题没处理好,而一直影响到高考的。

前天有位高三的家长来,为儿子的学习状态做咨询。她的儿子一到考试就紧张,睡不着觉,吃不好饭,有时候还肚子疼,甚至拉肚子。最让他苦恼的是,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就是考不出高分数,每到大考,成绩就特别差,跟平常差距很大。看到平时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都比自己考得好,他心急火燎,天天烦躁,在家里脾气也特别暴躁,动不动就发火。

聊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实际上就是高一时的入学适应问题没解决好,结果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一直延续到高三。他是外地的,来到这里,先是对环境的不适应,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高一的时候每次打电话都哭,一直哭了一年多,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这种痛苦和郁闷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可他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习成绩的下降,让他在班里的排名不断向后,直到到了四十八名,这对初中时一直排前五名的他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极度愤怒,努力想找回原来的自己,考出良好的成绩,可是太多的不适应让他无法专心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对高分的强烈渴望只能给他造成压力,带来紧张。过度的紧张又使他不能很好地发挥,尽管他很努力,但他的成绩让他一次次失望。这种恶性循环只能让他越来越害怕考试,以致考试时出现紧张焦虑的躯体反应,比如肚子疼等。实际上,他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心理援助。(www.xing528.com)

有的同学会问,老师你说的心理问题,是不是说心理有病啊?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有病,是我们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偏见。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治病。因为心理老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常人,是健康人。心理老师不是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工作的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因为心理学知识的匮乏,我们通常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混为一谈。这种偏见让我们很多同学拒绝心理咨询,以致错失了心灵保养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健康人也要接受心理教育?因为我们健康人也会常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像刚才我问大家的问题,你十分不愿意回学校,但是又不得不来。我能理解那一刻你走出家门时候的感受。如果类似的感受累积起来,强烈而长时间地困扰着你,就需要心理干预了,因为你自己可能走不出来。

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情绪正常,能够善待自己,不跟自己过不去,同时能够善待他人,跟周围人的关系和谐,还能够适应环境。

是不是心理健康的人就没有麻烦,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呢?不是。他们也有痛苦和烦恼,但是他们能够积极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我是学心理学的,经常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当心理老师,你学心理学,你不应该不开心、不高兴啊,遇上事的时候就不能有情绪啊。我一旦心情不好,他们就说,你还学心理学呢?我就会说,学心理的也是人啊,是人就都有七情六欲,都有情绪起伏,就像医生是治病的,他自己也会生病。在胳膊上划一刀,谁都会流血,谁都会疼,差别是有人会让伤口很快愈合,不会感染化脓,有人却让伤口感染了,最后很难愈合。这就是懂和不懂的区别。

当然,这仅仅是心理学很小的一个方面,心理学更重要的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荣格在他的自传里说,人们要认识更深刻的自己,那就要借助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就是心理学。我们的讲座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因为你需要心理学的帮助。适应期还没有过去,你还在适应与不适应中苦苦挣扎。如果适应好了,你会很开心很愉快地去学习,轻松度过你的高中生活,三年后,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如果适应不好,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

有一名来自省会城市的男生,到我们学校后感觉条件没他们那里好,尤其对食堂的饭菜毫无兴趣,觉得没有妈妈做得好吃,更重要的是他从小也没有自己买过饭。每天一到吃饭就犯愁,本来就不愿吃,又害怕排队,于是天天去超市买面包。两周后,他受不了了,一看见面包就想吐,人也瘦了,没有了精神,并且胃痛,去医院查不出什么毛病。这就是严重的不适应造成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不错,总是班里的前十或者前五,到了高中,成绩一下子排到班级里边的几十名,非常难以接受,想努力改变,又因为这样那样的状况,学不下去,这时候看到别的同学在努力,心里就更烦躁。并且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学不下去的时候,就越会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拼搏。这一些都是不适应造成的,如果不积极努力调整心态,不适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使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最后浓缩到一个你特别关注的事情上集中爆发,那就会直接影响高考的发挥。

有同学说,高考要的是分数,适应不适应的,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没错,分数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心态,能学好吗?退一万步说,即使勉强硬逼着自己学到一些知识,没有好的心态,在高考这样竞争激烈的选拔赛中,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吗?我们可以看一看航天员,他们都是万里挑一,无论身体条件还是心态,都是一流的,可是,他们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和心态训练。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历史。

1812年9月,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浩浩荡荡的六十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但是,没过多久这六十万大军就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大部分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六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100多年后,历史再次重演,同样是在莫斯科,希特勒重蹈拿破仑的覆辙。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德国大军也来到莫斯科,当时莫斯科的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德军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但苏军已经习惯了寒带生活,迅速武装了起来。1942年初,苏联红军击退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国军队,取得了莫斯科战争的胜利。

可以想一想: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惨重失败的共同的客观因素是什么?没错,主要是对莫斯科气候的不适应。可见适应是多么重要。

刚才我讲的,那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还有更多的实例,比如交不到朋友的苦恼。

有不少同学到我们咨询室来,会哭得稀里哗啦。为什么呢?原因是他交不到朋友。交不到朋友犯得着如此难过吗?对于很快交到朋友的你可能不是事,但是听一听他们的感受,你就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个同学这样说:“老师,我感觉所有的同学都不跟我玩,自己像个孤独的小老鼠,特别不受人待见;感觉自己没有用处,活着也是多余的,学习还有什么用啊!”

还有,不喜欢某一科老师的烦恼。有个同学说:“老师,我非常不喜欢物理老师,讨厌他用讽刺的口气跟我们说话。他说话速度还快,讲的内容我基本听不进去。以前,物理是我的强科,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的物理成绩恐怕要一落千丈了。物理又这么重要,高考我肯定要选它。我也想不在乎老师,自己好好学,可是,看到物理老师就心烦,听到他说话就难受。这可怎么办啊?”

这些都是不适应带来的苦恼。如果这些做不好,后期不仅会严重影响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你对学习的体验以及对学校生活的体验。当然,暂时的不适应也不要害怕,适应是一种能力,它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中掌握的。暂时不适应不是你的错,怎么处理这件事才是你的事。如果你没有觉察,听之任之,它就可能变本加厉地影响你,折磨你。你们是刚入学的新生,对未来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心中早就打算好如何度过这重要的三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会有同学走不完这三年就辍学了。为什么说这么丧气的话呢?因为事实就是,每一个年级都有因为不适应而不能坚持到毕业的学生。

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不适应就摆在那里,怎么办?

一是接受现实,并正视现实;二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

我们的现实是什么?是我们正经历全新的高中生活。全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定位。

(1)新的环境。刚才我说了不少,宿舍、教室、老师、食堂、校园等等,你是否接受,是否喜欢,是否感觉舒服,这个内心的感受就是你对全新的校园环境的适应情况。面对全新的环境,请你睁大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法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的话:“在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新的学习。这个适应可能需要的时间长一些,因为高中和初中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是学习模式的改变。初中的时候,功课少,老师手把手地教,家长和老师的催促很大程度上是你完成学习任务的助力。而到了高中,你会发现学科多、任务重,一科一科轮着来,这科任务还没完成,下一科又来了;老师讲得快,查得急,最要命的是老师讲完就走了,再也没有人盯着你写作业。学习由被动式变成主动式,这个改变是革命性的,也是回归学习本该有的状态,但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育的你来说,要适应确实有难度,需要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参与。首先,你要明白,从现在开始,不会有人来盯着自己学习了,而且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成倍地增长,你需要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我管理,主要是时间和情绪,这里重点是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觉察,还沿袭初中的学习方式,等老师和家长来“喂”,那么,等你回过神来时,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落下一大截了。

(3)怎么去处理新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定位呢?

这两个问题对许多同学来说非常头疼,一直到高三,还有很多同学为这事在苦恼。有一个高二的同学来找我咨询,在初中的时候他的成绩都是班级第一名、第二名,从来没有掉过前三名。一上高中,就成了二十多名,学号是21,自己心理上完全接受不了。一年的苦苦挣扎,毫无用处,成绩不升反降。现在上高二了,学号成了25,实在无法接受,但毫无办法,这让他对学习非常厌倦。这种情况,有些同学采用“忍”的办法。今天,我想对你说,不要勉强自己,压抑自己,因为这种压抑只能导致不良影响的泛化,导致更多的不适应症,比如考试过度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甚至会出现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如目光恐怖症、行为强迫症、焦虑症等。

面对新的定位必须有新的认识,很多时候你的感受就藏在你的认知里。初中时学校小人少,竞争层次相对低一些,你是班里前五名,前十名;到了高中,人多,竞争对手层次高,所谓强手如林,你是二十名,三十名也是正常的。你需要明白的是,名次不是死的,是随着你的努力程度变化的,它只是暂时的一个标记,不要把它认同为这就是你本人。正如有人称呼你是穿红衣服的女孩一样,那件红衣服只是你的暂时代称。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学不适应的原因往往是自我认知失当,要么自我评价过高,要么自我评价过低。过高,就像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也必须是前五名,不管比较的对手是否不同,他坚决不想承认现实。前五名是我,我就是那个前五名。高手如林的现实中,他的认知和现实出现一个巨大的落差,看不到这个落差,就只能用痛苦来填补。还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本来就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到下降的名次,就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不好的意识,于是感到自卑、消极、郁闷,甚至完全否定自己,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厉害,自己什么都不行,但内心里又不服气。就这样,我们的感觉和现实不断冲撞,让自己长时间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之中而不能自拔,哪还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学习?

自卑感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特点,很多同学经常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好,不是太胖了就是太瘦了,要不就是鼻子太小了,个子太矮了。还有很多同学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认为贫穷就是卑微。有个笑话说,有中学生不愿意自己的家长出现在校园,开家长会时找人顶替自己的家长。自卑是很多中学生表现特别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过于自卑会影响你的健康和学业。

昨天晚上来我们家一个亲戚,事业做得非常成功,让很多人羡慕,我们都称赞他。但是他说,如果不是被自卑折磨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他的人生应该更加辉煌。从初中开始,那种自卑的痛苦感受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原因是他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好,总是年级第一名。小升初前,亲戚送给他一支钢笔,他非常珍惜,小心地留着想到考试的时候用。没想到考试时因为这笔笔头很尖,容易划纸,桌子又凹凸不平,结果作文就没写完。这对于一个学习成绩总是乡镇第一名的孩子来说打击非常大,他想,完了完了,自己第一的地位丢了,再也不是第一了。初中开学后,老师把那次考试的成绩单贴在了教室前面,他说他半年都没敢抬头去看那个成绩,每天都低着头,总觉得他的成绩一定很低,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自己。直到下半年的时候,上厕所碰到另一个老同学,说这次考试他考了第四名。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但内心的那个自卑一直让他没抬起头来,再加上他家经济条件比较差,直到上了大学,都无颜参加同学的聚会活动。他说,只怪那时不懂得求助,只会自己忍着难受,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外壳,每天挣扎在痛苦之中,直到后来碰到一位良师益友,才帮自己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当然,自卑这种情绪调理得当,也可以促人奋进,但过度自卑则会毁掉一个人的斗志。要克服自卑感,建议大家读一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与自卑感相对的是过度优越感。过度的优越感同样会让你不适应。

有一名来自二线城市的同学,高考前极度厌学,并且出现多种焦虑症状,失眠、厌食、没有生理原因的胃疼,还偷偷抽烟。痛苦之下,他多次想放弃高考,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勉强待在学校。父母说他从来到这个学校后,就没有跟班里的同学有过任何交流,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没有朋友,强烈要求不住宿舍,一个人独自住在出租房里。做咨询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一个观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观念不同,兴奋点不同,这里的同学们太土了,我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玩不到一起。正是这种过度优越的自我认知把他从人群中彻底隔离了出来,使他成为独行客。人是群居动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幸福的基础,他离开人群能行吗?当然不行。与环境的格格不入消耗了他大量的心理能量,终于他最后熬不住了。

这不是个例,不少同学也步入了这样的认知误区,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自己长得好看,来自某个大一点的城市,从小被夸奖聪明,等等,就认为自己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于是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空中楼阁,并生活在自己的那个优越感里顾影自怜。结果受伤的是谁呢?只能是他自己。其实,同学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拼搏者,你并不比别人好多少。家庭好,长得好,来自大城市,都是父母给的,不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没有必要自视优越。你唯一可以炫耀于人的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拼搏和汗水才是你骄傲的资本。仗着外在的条件而自视甚高,也是缺少智慧的表现,因为你这样做其实就是选择了自我孤立。

要做到良好的适应,还要注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生活自理能力有些欠缺,可以理解,只要认识到,努力去做,没有学不会的。但有些同学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就有危险了,这意味着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我身边曾经有一个孩子上了清华大学以后被劝退,原因就是生活不能自理,都不知道鸡蛋是要剥皮吃。老师提醒他要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他还非常委屈,说他过去吃的鸡蛋,都是妈妈剥好后放到他碗里的。如果一个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么上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人际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大的话题,今天不细讲,只简单说几点。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同学才会受到尊重和欢迎,也就是说,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人。阳光、上进、积极、乐观、团结并乐于帮助同学,这样的人恐怕不论到哪里,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受到欢迎。你可以看看,这些品质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么恭喜你;如果没有,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首先就要怎么对待别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圣经》中也说,“你想要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不妨试试吧,当你坦诚友好地对待别人的时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想交往的伙伴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不要怕给予别人的太多,相信爱出者爱返。“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也是《道德经》中的智慧。

怎么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呢?和大家分享一个自我调节的五步练习法。

第一步,承认。承认什么呢?首先要承认现状。比如说来到新学校,本来前五名的成绩,现在是二十名或者三十名,名次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是当前的现状,是当下我在班里的排名,我要从内心承认这个现实。这就意味着要让自己承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做到这一步你就成长了一大截,因为你看到了外面的天,你的视野放大了,能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对自己重新审视,从而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减少盲目自信。如果只是表面上说说,内心里并不承认,就像前面来咨询的那个同学一样,你会特别难受。因为你是分裂的,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方面又不想承认眼前的事实。其实你实质上是不想承认别人的优秀,说明“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还在控制着你,让你不顾一切地去维护自己的面子。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是明白人;明明不知道却要装作知道,是愚蠢的,是有毛病。)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不懂这一点,才会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还有同学感觉自己家庭条件不好,长得不好,等等,总之,不论你觉得哪个方面不好,请你先承认,承认现状,从内心接受这个现实。接受了,包袱就放下了;包袱放下了,就轻松了。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短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

第二步,允许。允许自己有不好的感受,允许有消极情绪。名次下降,功课紧张,暂时交不到朋友,食堂的饭菜没有妈妈的味道,等等,当你突然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允许自己有不好的感受,不良的情绪。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欲望不被满足的时候,心情便会低落。有谁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乐得合不拢嘴呢?所以,在全新的环境面前,在不可知的事情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允许你的心情五彩斑斓,或者是兴奋、欣喜、快乐、开心,或者是郁闷、孤独、伤心、愤怒。不论是什么,它都是你对现实的反应,都请你允许它存在。允许,只管允许,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不好的情绪悄然消失了,你忽然轻松了。

第三步,改变。如何改变呢?只有在承认的基础上允许自己有不好的感受,然后你才能想出办法去改变。改变发生在觉察和欲望的基础上,首先要觉察到不足,然后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没有觉察,改变不会发生,就像很多人一条路走到黑是一个道理。没有欲望,改变就没有动力。很多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拖拉、磨叽,但是从没想到要改变,即使父母、老师再怎么催,改变也几乎不会发生,因为你缺少了自己的欲望。至于具体的方法,相信聪明的同学们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有的同学用积极暗示法来调整情绪,有的同学用弯道超车法来赶上学习,有的同学用感恩、感谢来赢得朋友,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努力取长补短。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法,但可以学习你的好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都闪耀着你的智慧之光。

当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后,接下来就是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去,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急于求成。改变是打破一个平衡重新建立一个平衡的过程,这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改变的过程中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要相信努力之后必见彩虹。这就是第四步——练习。我们要不断练习,让我们希望的状态成为我们的常态,这样新的模式才会形成。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练习,我们就很容易复原,所以,切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坚持,坚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变了,你不再委屈、不再抱怨了,一切都变得和谐美好起来。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里那粒小小的沙子。整个高中阶段我们要辛苦拼搏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在这个过程中,食堂的饭菜不如意啦,看哪个老师不顺眼啦,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好啦,不适应宿舍啦,等等,都是我们鞋里的沙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倒出,就会影响我们走向成功。

最后回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高考分数上。当一切都调节准备好了,你会发现分数只是个副产品。因为考试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是对你综合能力的评估,所以,在这三年里,你不仅要拼命学习,更要重视全面成长,让自己在青春这个关键期成长得更健康,更美丽,更有抗击风雨的能力,更有拼搏的能力,慢慢自然地就有了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足够的知识储备加上从容应对的心理状态,高分还不是唾手可得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