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墒情监测预报,建立墒情测报网,预测未来旱情发展变化,抓住合理的灌溉时机,对于指导农业抗旱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发展节水灌溉和高效农业所要做的基础性非工程技术措施。本项研究成果把墒情监测预报技术、旱情灾情评估技术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变成指导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节水增产的双重目的。本项成果在全省首次系统研究开展,填补了我省抗旱信息化方面实用技术空白,具有开拓和推广意义。本项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特色。
1.针对性强,实用性强,覆盖面广,推广性好,农民朋友和抗旱部门需要
本项目针对安徽淮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盲目灌溉和被动抗旱的实际问题,在淮北地区6个市27个县(区)建立了墒情测报网,提出了建立墒情网和信息采集、传输、发布与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内容系统全面,涉及到淮北地区两种主要代表土壤(砂姜黑土和砂壤土)和主要农作物地块(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油菜),覆盖耕地面积3200万亩。墒情监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发布技术易被广大干群掌握和接受,系统界面直观,信息量大,实用性强,便于操作查询。本系统在黄淮海平原及同类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在淮北地区运行和应用,受到农民朋友和抗旱部门技术人员欢迎。
2.研究方法和系统开发技术手段先进,方法新颖
(1)在墒情测报站的布设方面,考虑了土壤类型、下垫面特性、农作物种类、行政区划等不同因素,在固定站兼顾不到的区域布设适当的巡测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系统性。
(2)在墒情监测手段方面,采用了常规的麻花钻取土法和快速电测法两种方法互相对比、验证,并取得了一些对比基础成果,建立了信息采集、传输、上报标准化体系。(www.xing528.com)
(3)在墒情预报模型方面,运用水文学降水径流原理,在《实用土壤墒情预报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概化,建立了不同土壤、不同时段墒情预报经验相关模型,结构简单,参数易得,便于基层应用。模型及参数经过拟合检验和中试转化,取得了系统实用成果。
(4)在旱情评估指标研究方面,提出采用墒情指数法、降水量距平法和降水频率法来评估一次旱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旱情指标通俗易懂,便于分析计算,直观具体。
(5)在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方面,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先进和成熟的Webgis技术平台、网络数据库及动态网页等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了网上在线查询、显示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速度快、信息量大、承载能力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和操作性强。整个地区可以整体显示查询,6个市也可以单独分块显示查询,层层深入,信息量大。
3.成果推广性好,战略意义深远
本项成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各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下完成。既是一项填补我省抗旱信息化方面实用技术空白的建设项目,又是一项参与抗旱战略决策的应用性科研项目。本项目的选题符合5个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和抗旱部门急需;②国内和省内尚未系统研究;③具体应用对象明确,用于易旱的淮北地区,已经很快转化为生产力;④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类似地区及黄淮海平原有较好的适应性;⑤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提出建立墒情测报网和利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抗旱必要的技术手段,提出建立信息采集和传输标准化体系、墒情预报模型、旱情指标评估方法、GIS开发平台等实用新技术,学术探讨十分活跃。因此,本项成果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效益和直接的节水增产效益,战略意义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