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水资源世界概况,重要信息简述

关于水资源世界概况,重要信息简述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已成为各国倍加关注的重大问题。只有年内可恢复的水资源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可相互转化。(二)世界水资源概况地球上水的总量约有13.86亿km3,其中海水13.38亿km3,占96.5%;陆地上的水有0.48亿km3,占总水量的3.5%。水资源主要靠降雨补充。此外,沿海区域与内陆也有显著的差异,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所以各大洲水资源量相差很大。

关于水资源世界概况,重要信息简述

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生产必不可少、又无法替代的重要物质资源。自然界的水资源尽管能够循环,而且可以逐年得到补充和恢复,但对于某一时段、某一区域来说,可供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使用的水量是有限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已多次发生水荒。近些年来,由于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逐年增大,加之用水浪费和污染。水资源已成为各国倍加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了人类生存和保持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

(一)水资源的概念

天然水资源即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天然水。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资源,即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永久储量,它的更替周期长,更新缓慢,如深层地下水;另一类是年内可以恢复储量,它积极参与全球水循环,逐年得到更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只有年内可恢复的水资源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从水质的角度出发,地球上的水又有淡水、咸水之分。海洋水、矿化地下水以及地表咸水湖泊中的水都是咸水,不能为人类所利用。这一类水占地球水储量的绝大部分。地球上的淡水只有0.35亿km3,占总储量的2.5%。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水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乡生活,而且还可用于发电、航运、生产养殖、旅游娱乐、改善生态环境等。水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的再生性和重复利用性。全球淡水资源只有0.35亿km3,但经长期的天然消耗和人类的取用,并不见减少,原因就在于淡水体处于水的循环系统中,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此即水资源具有循环性再生的特点。

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一定的重复利用性。发电用过的水并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应用,航运用水仍可用于其他方面。水资源量虽然有限,只要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从时程分布上看,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都不均匀。以北京气象站资料为例,丰水年与枯水年降雨量相差达6倍以上;在年内,85%以上的水量集中在6月、7月、8月和9月(汛期),其他月份(枯水期)则降雨量很少。

空间分布是指区域性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区域性变差很大,纬度40°~60°范围内降雨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沿海地区也高于内陆地区。

(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性。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可相互转化。河川径流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水量;而地下水又承受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过分开采,必然导致河川径流和泉水的减少。

(4)水资源经济上的两重性。一个地区降雨量适时适量,自然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水量过多或过少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也会引起人为灾害,如垮坝事故、土壤次生盐碱、水质污染、环境恶化、地面下沉和地震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应达到兴利和除害的双重目的。

(二)世界水资源概况

地球上水的总量约有13.86亿km3,其中海水13.38亿km3,占96.5%;陆地上的水有0.48亿km3,占总水量的3.5%。

在陆地水量中,扣除地下矿化水和地表湖泊咸水,由表1-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淡水只有0.35亿km3,仅占总量的2.53%。在淡水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处于两极地带的冰雪和高山冰川中永久性积雪、冻土中的水量,目前还难以被开发利用,仅有0.35%是在河流、湖泊、土壤中,人类可以利用。

表1-1 地球上的水体分布

注 引自联合国会议论文《世界水平衡和地球水资源》,1997年3月。

可见地球上水的总量虽多,但是能被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水资源主要靠降雨补充。世界上大气降水在地域和时空的分布很不均匀,在北半球范围,随着纬度的增高,降水量明显减小;南半球降水量也有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但在40°~60°范围内的降雨量明显增大。此外,沿海区域与内陆也有显著的差异,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所以各大洲水资源量相差很大。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如新西兰、伊里安、塔斯马尼亚等,年降雨量几乎高达3000mm,淡水资源最为丰富;南美洲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600mm;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有2/3的国土面积为无永久性河流的荒漠、半荒漠,年降水量不足200mm。世界各大洲陆面水资源分布情况详见表1-2。

表1-2 世界各大洲陆面水资源分布

(www.xing528.com)

人类的生活和各种生产活动离不开水,同时水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基本要素,这样一种自然资源一旦缺乏,必将严重影响经济及人类社会活动,危害人类生存。

据统计,全世界1995年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量约4200 km3,其中农业用水为2940km3,占70%;工业用水为880km3,占21%;城市生活用水210 km3,占5%,水面蒸发占4%。用水总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等,年用水量在330~470km3。以1995年的世界人口统计资料,世界人均年用水量为744m3,美国和前苏联人均用水量较高,分别为2190m3和1304m3日本和印度接近世界平均值,分别为792m3和691m3;中国为491m3

(三)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960万km2,由于位置处于季风气候区域,每年夏季来自热带及太平洋低纬度上的温暖而潮湿气团,随着强盛的东南季风侵入我国东南地区,引起大量降雨。从西南的印度洋和东北的鄂霍茨克送来的水汽,对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所获充足雨量,亦起重要作用。这些水汽引起丰沛的降雨和径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

水利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对水资源估算结果为: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后,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这里顺便指出:地下水资源中仅包括积极参与水循环的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为永久储量,没有计入。鉴于浅层地下水与河川径流有互相转化补给的复杂关系,因而其间有重复的计算水量,应予扣除。

如果将全国水资源按流域分为11个分区,则各分区的计算面积、年降水总量、年地下水资源总量、年水资源总量分别列于表1-3。

表1-3 全国分区年降水、年河川径流、年地下水、年水资源总量表

注 引自中国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12月。

(四)我国水资源特点

(1)我国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并不丰富。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居世界第三位,在960万km2的国土上却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民。我国平均每年降水深为648mm(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小于全球陆面平均降水深800mm,也小于亚洲陆面平均降水深740mm。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的3/4;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是美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印尼的1/7,加拿大的1/50,日本的1/2。我国水资源十分珍贵,尤其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极不丰富。表1-4所显示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我国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夏、秋季节,太平洋的东南风,带来大量雨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冬、春季节,受西伯利亚的内陆气候影响,干旱少雨,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我国水资源分布在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年平均降水深从东南的1600~1800mm,向西北逐渐减少到200mm以下,致使西北和华北地区约有45%的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明显稀少。所以我国各行政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表1-4 我国年径流总量、人均、亩均水量与国外比较

注 外国人口是联合国1979年的统计数。我国人口是1993年普查人口数。我国人口、水量、耕地均包括台湾省。

(3)水资源在年内、年际分布不均。我国南方各省的汛期,一般在5~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北方各省的汛期,一般在6~9月;不少省的降雨量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冬春季节作物需水时,却干旱少雨,致使我国北方作物受到威胁。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水量变化也很大,南方河流一般相差2~3倍。河流愈小,相差愈大;北方河流丰、枯年的水量一般相差4~6倍,高的可达10~20倍,致使我国洪涝、干旱灾害频繁。

(4)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协调;我国南方四片(长江、华南、东南、西南)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54%,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4180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6倍;每平方米耕地面积水量为6.19m3,为全国的2.3倍。其中西南诸河流域片水资源尤其丰富,人烟稀少,耕地少,人均水量达38400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5倍;每平方米耕地面积水量达32.68m3,为全国的12倍。

(5)水资源分布具有热雨同期性。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热雨同期的突出优点:每年5月以后,气温持续上升,6~8月大部分农作物进入高温生长期,此时雨季来临,为作物生长提供了热和水两个重要条件,使我国劳动人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适时耕耘,为获取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