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道路绿化的历史
据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种植于公元前10世纪,建于喜马拉雅山山麓的街道上,称作大树路,在路中央与左右,种植三行树木。
中世纪(5—14世纪)时期,欧洲各国于巡礼的街道上种植当地的乡土树种,主要是意大利丝柏。在农地的边界线上也常以很多树列作为标志。
1625年英国于伦敦市的摩尔菲尔斯地区,在格林公园以西、圣詹姆士公园以北,设置了公用的散步道兼做车道。这条路开创了都市性散步道栽植的新概念,即所谓的林荫步道,后来成为闻名于世的美国华盛顿市林荫步道(具有四排美国榆树的园林大道)之原型,是美国各大城市设计林荫道的典范,也是日本的购物街的起源。
1917年后,苏联在街道绿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例如,在城市绿化方面规定了林荫道的最低规模和一般应具备的功能。特别是在莫斯科等几个大城市中建立了街头游园和绿化广场。它们不仅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在比例、尺度上恰当,而且其内部的布局、配置层次都是完整的,这方面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道路绿化的历史
我国行道树的历史比较悠久。据《周礼》记载,公元前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种有许多列树,来往的旅客可以在树荫下休息。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为发展工商业,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公路,“路宽五十步,两旁每隔三丈栽一青松”。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道宽平列十二辙,路面全用土筑,且用铜锤夯实,两旁种树木”,城市有了林荫路。以后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每个朝代都兴建或改建了不少规模宏大的城市。这些城市的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侧广植树木,有松、榆、槐、柳、樱桃、石榴、桃、李等树。例如,唐代长安城内及通过洛阳的路旁种植了大量的槐树。诗人岑参曾写过“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的诗句。“正阳门外最堪夸,王道平平不少斜,点缀两旁好风景,绿杨垂柳马缨花”,是清代一首竹枝词中描述北京前门大街的景致。可见,我国古代对道路绿化十分重视,不但树种丰富,形式多样,还有严格的养护管理制度,成就显著。
(三)现代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概况
道路绿化的历史发展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表现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愿望。近十几年来,工业高速发展,都市化进程加速,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类型和网络越来越复杂,过去那种“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模式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行道树”的名称也被“街道绿化”所代替。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道路绿化发展很快,基本做到了边建设边绿化。现代意义上的道路绿化除行道树带外,还包括了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和立交桥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零散空地等处的绿化。树种选择和布置手法也更加丰富多彩,形成多层次的生态型植物景观廊道;形式上由规则式转向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对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和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少城市在建设的同时也提前规划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调查和确定城市的乡土树种和道路绿化骨干树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城市道路绿化的整体景观效益。
道路绿化内容主要包含在道路中央绿化带、行车道分隔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路边绿化带、交通绿岛、立交桥范围以及小型的街头主题公园。现阶段城市道路绿化设计采用的植物种类比较多,营造绿化景观通常需要选用成荫快、防护性强、具有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合理搭配其他花、草等,有蔽荫、防尘、护路、美化环境、清洁空气、防暑降温、防风、阻隔噪声,交通分隔等作用。同时还与周边建筑、水景、山景、道路元素(照明设施、交通设施、休闲设施和人文设施)等的和谐搭配,使道路绿化景观趋于自然,体现当地城市的特有景观,从而提升城市的品位。
1.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城市的交通状况并没有和道路的改善情况成正比。人们需要游憩、审美、精神文化的多样统一。城市道路绿化美化的设计内容有了国家技术规范并提出道路绿地的指标和景观道路的内容,在创建生态园林、花园城市的过程中促进了道路绿化美化的发展。
2.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与功能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予的同时,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蔽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四)如何进行道路绿化的设计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绿化设计不只是考虑整体美化,更多是要考虑各个细节的设计,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更能体现人性化的良好特征。那么,在设计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生态绿化保持持续观赏性以及绿化生态景观与周边环境相互和谐,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简述。
1.从视觉的角度考虑设计(www.xing528.com)
根据调查研究,绿化的形式、颜色的搭配、树木的疏密等对司乘人员的视觉有很大的影响。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1)主要树种的选择与设计
行车道隔离带内一般不成行连续种植乔木,应间种一些矮灌木,以避免连续的乔木投影到车道上干扰司乘人员的视线视觉;树冠太大的树种也不宜选用,特别是在隔离带不大于4米宽的情况下。隔离带内可种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绿带中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宜过多,色彩搭配不宜过艳,重复频率不宜太高,节奏感也不宜太强烈。由于汽车行驶速度较快,行车道隔离带内的植物一般可以根据分隔带宽度每隔100—200米重复一段,色块灌木品种选用3—6种,常用的品种如红桎木、金叶女贞、杜鹃等,中间可以间植多种形态的开花或常绿植物使景观富于变化。
靠近窄路(两车道以下)的两旁种植的树木过于茂密、过高时会给司乘人员产生比较严重的压抑感,会扰乱其视觉视线,不利于安全,因此树木要有一定的间隔,中间可种植观花的灌木或地被。
(2)地被植物的选择与设计
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应选择萌芽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能长期给予驾驶员视觉上有足够的绿色。调查证明,在司乘人员眼里,绿色占30%以上时所给出的视觉感觉是比较舒适的。
互通式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点缀树丛、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使司乘人员能有良好广阔的视野感应,过多茂密的树林会产生压抑感;立交桥下宜种植耐阴地被植物,但不宜过密,还要保持桥底的光亮,墙面宜进行简单的垂直绿化,使司乘人员不会产生单调感,增加绿色视觉。
2.从视线角度考虑设计
(1)树种的选择
车行道的绿化边分带和中央分隔绿化带上种植的乔木,必须要满足驾驶员视线高度的要求。根据调查研究,合理的树木间距和高度有利于驾驶员观察到两侧的车辆行驶情况和行人,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眩光。因此,在分车绿带上最好是间种高矮灌木及树冠较高或比较通透的乔木,即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在靠近车行道边的绿化带上种植落花(叶)的乔木(如榕树、木棉树、红花紫荆、大叶紫薇等),每当落花(叶)季节,花叶纷纷落下,特别是在刮大风时,满地的落花(叶)随风向上飘荡,严重阻挡了司机的视线。因此,在道路车行道边的绿化带尽可能不要种植过多的落花(叶)乔木,如有必要,也尽量离车行道远些,至少离路侧石2米以上。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车行道边的绿化带上种植的乔木还必须要满足行车净空的要求,乔木的分枝树叶下面受到道路行车净空的制约。主车道靠近中央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一般最低的枝下高距路面3.5米,可以避免车辆碰到树枝,给驾驶员一个安全驾驶的环境。[1]
在靠近车行道边的绿化带上种植的绿篱植物、花灌木和观叶灌木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眩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能过于靠近车行道,以避免对驾驶员造成压抑感,影响其正常驾驶,特别是在弯道的位置,还会缩短驾驶员和行人的视线距离。不宜为追求自然生态而在道路内的绿化带上过多种植零碎的植物,以免扰乱视线。
(2)种植设计
一般情况下,人行道绿化带上种植树木的间距对在车行道上行驶中车辆的驾驶员能否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车辆行驶速度越快影响越大。因此,为了使驾驶员在任何车速的情况下能充分看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或建筑,绿化带上种植树木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来说,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的1倍,冠幅越大,株距越大,目前株距大多应定在6—10米为宜。
当道路不设自行车道时,行道树宜在离路侧石2米以上的位置种植,可避免右侧行驶的大车碰到树枝,否则可尽量靠近行车道种植。对于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的绿岛上种植树木,不合理的密度和高度会影响驾驶员视线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行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交叉口的绿岛上只适宜种植低于0.6米的花灌木或高疏的乔木。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至少50米范围内应采取通透式配置(指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3米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可在端部10米内种植时花(根据四季换种各种地被开花植物)。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也应采用通透式配置,通透范围高度宜在0.6—3米。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不宜种植树木来阻挡驾驶员的视线,靠近行车道边2m的绿化高度控制在0.6米以下和3米以上。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其高度应在0.6米以下;在导向岛内可种植孤树,其树冠必须高出地面3m以上,以免妨碍驾驶员的视线。在人行横道上的绿化道上,在不阻挡驾驶员和行人的视线情况下,宜种植孤树,以达到为行人遮挡阳光的目的,这在夏季显得特别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3.从其他因素考虑设计
路旁高大多花(叶)的乔木每到秋天就落叶满地,易使车轮滑移而使驾驶员不能较好地操纵车辆,给驾驶员一种不安全感,特别是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更显突出。在长距离的道路上,树木的直线长度不可过长,行道树的种植也应有所变化,以免影响司机的视线和心理。一定宽度的汽车分隔带上宜采用丘陵平原状的地面来布置绿化,使绿化更趋自然。道路路宽较小时,除需阻挡汽车眩光的必需灌木外,不宜种植过密、过多的灌木,适量种植灌木才可避免车道更显窄,可消除司乘人员产生更大的压抑感。
4.绿化设计还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不能为景观而布置妨碍驾驶员视线的绿化景观,过多集中的鲜艳绿化景观应减少。道路绿化应以绿色为主要颜色,配以其他鲜艳的花灌木或花树为点缀,营造一种不单调、欢快层次较强的绿化景观。在满足行人和开车人员的视觉收获的同时照顾了司机的感受,做到合理的绿化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对大面积的绿地的绿化设计,可采用图案设计或接近自然的设计,满足司乘人员的观赏感受,可调节视觉减少车辆行驶时可能出现的厌倦感。切记不要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选用一些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减少了绿化面积,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否则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树种的选择也要考虑落花、落叶或半落叶,抗风、抗寒、抗热,耐旱、耐湿,不同颜色,常绿等的植物搭配。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当地土壤和空气的酸碱度以及可防当地常见的病虫害。
城市道路为人们提供的已不仅仅是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人们对道路的要求不但要承担足够的交通量,线型流畅优美,而且要求道路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协调,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满足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和舒适的生理要求。城市道路绿化方式多种多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较为合理的绿化结构模式,以营造生态良好的道路景观和环境,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