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方式与媒介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印刷术、无线电、卫星通信、互联网等都大大推动了新闻变革,提升了传播效率。当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为新闻变革提供了基础,虚拟现实、机器人新闻、移动视频直播等技术则为新闻传播形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电视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媒体形态,随着数字化、高清化、互动化和虚拟化的推进,电视新闻采编方式正在深度变革,呈现新的格局和面貌。
1.机器人新闻与新闻写作方式变革
机器人新闻(Robot Jounalism)起源于体育报道,最早是2009年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克里斯·哈蒙德(Kris Hammond)教授指导学生发明了原型系统“统计猴子”(Stats Monkey),该程序从报道棒球比赛起步,延展到篮球、赛马报道、股票市场报道等领域,特点是输入数据30秒后即可产生出合格的新闻报道。所谓“机器人新闻”就是算法在写稿、推广、核查等各个环节上的应用。[26]以色列萨米·奥佛传播学院的诺姆·莱梅尔史萃克·雷塔尔(Noam Lemelshtrich Latar)认为,“机器人新闻”是指用人工智能(AI)程序写成的新闻。[27]机器人新闻的操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挖掘和积累数据,对数据分类并建模;(2)计算机将数据与主旨相搭配,建立行文规则;(3)雇用新闻写作专家,为程序书写各种新闻模板;(4)建构新闻结构,选用新闻句式和词语;(5)生成新闻报道,自动发布。[28]
机器人新闻出现的根本动因是西方市场化的新闻媒体降低成本、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商业诉求。[29]机器人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数据自动生成新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搜集到的数据自动填充到已经设置好的模板,新闻文本的选取和呈现均由机器人完成。数据自动生成新闻不同于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后者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不过数据的解读和呈现依然依靠专业记者完成。[30]财经、体育新闻领域成为机器人新闻最为活跃的报道主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类新闻又相对固定的模式,而且都和数据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2010年,克里斯·哈蒙德在芝加哥成立了“叙事科学公司”(Narrative Science),专门提供将数据转化为新闻文本的服务。该公司推出的“羽毛笔”平台(QUILL)专门为财经新闻报道和财经数据分析提供服务,在输入数据后即可自动生成新闻文本,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写作的语调和风格,其主要业务是财务分析、商业智库和信息服务。不久之后,“自动洞察公司”(Automated Insights)也进入机器人新闻这一领域,推出了“字匠”(Wordsmith)平台。该平台提供三类服务,一是为个人和机构提供自动化周期性的财务报表分析,二是为新闻机构提供基于数据的财经新闻,三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写作报道。[31]
机器人新闻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稿件产量的增长,还有效率的提高。例如,2014年美国加州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在收到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出的地震信息后,机器人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模板,3分钟内就完成一篇突发新闻报道。美联社从2014年7月开始运行“词匠”平台(Wordsmith),它能模仿美联社新闻风格每月自动生产出3000篇财报。路透社推出了一款名为“开放凯勒斯”(Open Calais)的智能方案,用于高能高效编辑稿件。《纽约时报》运用“花簇”平台(Blossom)对脸谱网(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海量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甄选热点内容。《卫报》以机器人化身总编辑,实行全算法办报。
未来在突发新闻报道领域的竞争,或许再也不是靠前线记者的比拼,而是媒体机器人新闻算法智能程度的比较。此外,机器人新闻还改变了媒体的工作方式。记者、编辑原来花费在搜集、整理、描述数据上的精力,如今都可以解放出来用在原创内容的制作,更好地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32]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催生的新事物,机器人新闻降低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新闻生产中诸如数据呈现和筛选等简单劳动将被计算机取代,记者由此有精力去专注更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机器人新闻并不是宣告记者职业的终结,新闻工作的主体依然是人。[33]
2.电视新闻写作的移动化变革
从2015年开始,移动视频直播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主要得益于手机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环境的持续技术性优化。对于新闻机构而言,移动视频直播与新兴媒体播出平台、社交平台、多屏内容分发系统等紧密结合,能有效提升新闻资源的采集时效、获取能力、分发能力和传播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基本上是以传者为中心,而在新兴媒体时代,传播模式是以受者为中心,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要注重观众体验。在新兴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业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采、写、编、评”,还要实现针对不同终端、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的新闻制作与推送。从理念上看,电视新闻制作要跳出传统惯性思维,实现从“做新闻”到“做产品”的转变。英国广播公司(BBC)从2014年开始连续推出了多款移动端定制产品,并坚持“3R”原则开发这些移动端产品,即“触达”(Reach)、“引导”(Referral)、“收益”(Revenue)。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来说,则要具备制作适应多终端、多格式新闻内容的全能人才。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学院在几年前就对记者展开了大范围培训,教他们如何利用智能手机拍摄视频并进行编辑。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学院智能手机业务培训师早在2014年就指出,智能手机拍摄的视频数量和观众对移动端视频日益增长的兴趣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智能手机拍摄与制作新闻在成本上更为经济。[34](www.xing528.com)
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画面,对于文字缺乏足够重视。在新兴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视频上,对于文字的运用尚不充分。为了实现电视新闻的移动化变革,媒体机构需要大力推动新闻写作理念的转变,改进文风。目前,西方一些媒体机构已经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升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移动化新闻业务素养。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学院(BBC Academy)发布了移动端新闻编辑黄金守则,其中包括7条实用写作指南:(1)标题。标题要“长短搭配,减少阅读障碍”,即新闻可有两个标题,短标题为索引,长标题辅助理解。两则标题均要适合各类阅读平台,且需要简洁。(2)导语。导语要短小精悍,将重要信息在一句话中说清楚。(3)段落。段落依然要遵从“倒金字塔”结构,并坚持“前4段”原则,即一条新闻要在前4段把内容讲述得基本完整。(4)篇幅。篇幅尽量短小,一般故事不要多于500字,并尽量运用小标题分割文章。(5)结构。移动端的文章可以采用问答结构,方便读者小块地分解信息。对于某些选题,五六个直接问题和简洁有力的回答就足够了。(6)链接。在文中添加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佐证”,尤其在文章中没有原始资料和图片时更显重要。(7)表格。在移动端上,小尺寸的表格可以用来尽可能多地呈现事实,简单的陈列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5]
除了以上这些法则,电视新闻写作还要充分考虑观众在手机端上的阅读习惯,以提升文字新闻的传播效果。具体而言,要从新闻长度、阅读时段、传播周期、主题选择等方面加以考虑:(1)新闻长度。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发现,尽管手机终端的屏幕较小,但人们在手机终端上阅读“长新闻”(超过1000字)的时间还是多于“短新闻”(少于1000字),其日均时间长度分别是123秒和57秒。[36](2)阅读时段。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将每天分为五个时间段:早间(4∶00~9∶59)、日间(10∶00~15∶59)、傍晚(16∶00~19∶59)、晚间(20∶00~23∶59)和午夜(0∶00~3∶59)。研究发现,人们在手机终端上阅读新闻时间最长的时间段是午夜和早间,而且长新闻和短新闻都是如此。就长新闻而言,人们在午夜和早间时段阅读新闻的时间长度在新闻阅读总时间长度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9%和23%;就短新闻而言,午间和早间时段新闻阅读时间所占比例分别是29%和22%。就工作日和周末的手机使用习惯而言,人们在手机上阅读长新闻和短新闻的时间长度并没有较大差异。(3)传播周期。在手机终端上,长新闻和短新闻的传播衰减周期较为相似,新闻从发布到无人问津,仅有约5天时间。对于长新闻而言,手机用户74%的阅读或互动行为发生在新闻发布后的前两天,其中56%是在第一天;对于短新闻而言,手机用户82%的阅读或互动行为发生在新闻发布后的前两天,其中66%是在第一天。到了第五天,长新闻的阅读或互动比例仅为3%,短新闻为2%。对于长度超过5000字的超长新闻而言,新闻在手机终端上的衰减周期相对较长,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的阅读也随之深入。例如,在新闻发布的第一天,平均阅读时间为199秒,在第八天为373秒。(4)新闻主题。在手机终端上,新闻主题与阅读时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对于长新闻而言,犯罪、国防、娱乐与时尚、国内新闻、国际政治与外国政府、科学技术、美国政治与政府、经济和商业新闻等的平均阅读时间长度呈递减趋势,依次是166秒、135秒、131秒、118秒、113秒、109秒、108秒、97秒。[37]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新闻写作不仅要满足电视机播出的需要和观众收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手机端播出的需要和用户特点。
3.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制作变革
2016年被科技界称作“虚拟现实”(VR)元年,在这一年,美国脸谱(Facebook)、索尼和HTC等巨头都将推出自家虚拟现实头盔,为游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除了游戏,新闻行业被认为是虚拟现实技术将要开拓的重要领域。从2015年开始,新闻业界不断探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报道。在客厅场景中,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可以置身新闻场景之中,并在客厅中自由走动,实现从看新闻到“沉浸”入新闻的转变。[38]这类“沉浸式新闻”不会改变新闻制作的真实性原则,它与传统新闻最大的差异在于现场感。
目前,欧美一些电视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节目制作中,在电视领域引领新风潮。2015年9月,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推出了一个名为“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虚拟现实”(ABCNEWS VR)的全新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美国广播公司由此成了全世界第一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报道新闻的电视台。除了在新闻报道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美国广播公司还尝试在一些电视剧中启用该技术。2015年5月,美国广播公司在科幻剧《编织记忆》第一季开播时推出了一款虚拟现实体验,2016年,美国广播公司为犯罪剧《谍网》创作了一段有剧本支撑的虚拟现实短片《缉凶》,该短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体验,同时巧妙地将赞助商的新车完美结合到剧情中。
英国广播公司积极研究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对该技术的了解,确定未来对其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融合应用新的视觉技术来提升节目观看体验。英国广播公司之前已经开始着手应用“360度视频”技术来制作节目,在此基础上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视频则互动性更强,视觉冲击力更大。英国广播公司研发实验室(BB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三部视频作品:《我们等待》(We Wait)、《复活节起义:反对者的声音》(Easter Rising:Voice of a Rebel)和《家》(Home)。
电视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而媒体竞争的核心因素是体验。在新兴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着来自其他媒体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固守传统,昔日影响难以为继。电视新闻具有视觉呈现方面的强势,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方面也有丰富经验,当前变革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机器人新闻、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新闻采集和制作的效率,优化新闻内容分发的渠道,改进新闻收看的体验等。概而言之,新的技术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制作手段、传输渠道、播出平台和感受方式,新闻机构则需要从管理理念、机构设置、运行方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变革,有效提升在新兴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效率和播出效果,强化传播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