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将知识系统分为理性、理智、信念和表象4个部分,他将理性和理智定义为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将信念和表象定义为派生的、易逝的知识。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改进了柏拉图的知识分类法,并将知识分类法推广。同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科”概念,并对学科进行分类。亚里士多德把西方知识的整体划分为3个大类: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创造。纯粹理性的定义是为自身而被追求的“理论知识”,它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形而上学。实践理性的定义是关于行动的“实践知识”,它主要包括经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创造的定义是指那些几乎无法或无法用言辞传播,为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创制知识”,主要包括修辞学、论诗等。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和学科分类思想,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鼻祖,影响极其深远。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许多西方国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笛卡尔、培根、黑格尔、洛克、孔德以及法国大百科全书学派的哲学家们都提出自己的知识分类体系,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人类的心智能力为标准来划分人类知识分类体系的。
到了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大学中的学科分类体系事实上就是把知识分类体系中的学科转移渗透到大学教育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分化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科研究领域,从而诞生了学科。这就是学科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了19世纪末,学科的分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也分得越来越细。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自然科学逐渐分化为3个层次的学科,即基础理论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科学,每一层次的学科又分化为各种不同门类的学科。同时,在各学科之间又产生出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等。这是学科发展的第二阶段。
到了20世纪中叶,知识发展逐渐趋向高度分化,知识出现高度综合。一方面,知识的学科领域研究比近代科学更精细、更广泛、更深入,另一方面,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使知识更加突出综合化和整体化。这是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哲学家、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新的运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此,许多哲学家、科学家对学科分类问题又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1977年,钱学森开始对现代科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到1990年系统地提出从系统论思想出发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他把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分为纵向和横向,其中,纵向分为九大部类,即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学艺术、行为科学和军事科学;横向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和应用技术。综上所述,学科分类体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不仅如此,如果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去进行知识分类,则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识类型划分。
(1)从大学学科教育的角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1997),对教育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定位,以此作为各国教育分类的指导和进行教育统计的依据,促进大学管理的统一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该分类法成为教育界以人才培养职能作为划分教育类型的主要依据,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与科研规模的大小。因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分类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其分类符合初级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197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该标准根据美国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对美国各类大学和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制定了明确的分类标准,并进行了5次修订,其中,2005版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分类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它抛弃了使用30多年的单一分类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更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分类体系。它按照所授学位的层次及数量进行分类,将高等院校分为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以及专业主导机构等基本类型,全面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中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他提出根据大学的职能和学术的使命,学术应该分为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4类,同时之间又存在相互联系的方面。博耶进一步提出学科之间需要整合和交叉,各学科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或必定的联系。作为学者,不能把学术研究的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专业的范围内,而要从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分析和理解问题,实现知识的创新,否则学术眼光将日益狭窄,不容易发现问题,也不可能开展全面深刻的研究,推动学术的发展。(www.xing528.com)
(3)从学科关系的角度看,英国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 Becher)对学科文化系统有前瞻性的研究。他在《学术部落及其领地》中提出一个新的学科分类概念,从学术领域和研究群体的社会特征角度,将学科分为软科学、硬科学、纯科学和应用科学,同时进一步细分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的知识分类体系结构和框架。
硬科学的范围一般比较清晰、明确和狭窄,它的知识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呈线性发展的深井式挖掘特征。软科学的范围一般比较宽泛,界限不够清晰,问题的定义也不够严格,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辅助资料,而且问题本身就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主要由具体的应用性质来决定,纯科学由知识本身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而应用科学则更多地受到外部实践需求的驱动。
纯硬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是物理学,物理学领域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积累性以及线性的特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或依据,不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成果通常表现为某种解释或发现。纯软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是人文学科,具体的如历史学、人类学等,历史学和人类学知识发展具有重复性和特殊性,明显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知识的正误标准存在争议,成果的表现形式多为阐释和理解。总而言之,纯度高的学科体系是按照线性、逻辑的模式进行知识分类和累积的,遵循以理论为导向形成知识体系的指导路线。
应用硬科学也称作技术科学,它的代表性学科是机械工程,它的知识发展目的性强,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成果主要以产品或技术的形式展现。应用软科学也称作应用社会科学,它的代表性学科是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其知识的发展同样强调功能性和应用性,成果主要以条约、程序、法案及方案等形式展现。总而言之,应用度高的学科体系的构建倾向于以实际的需求为导向,它的理论和概念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推动理论的方式而形成,遵循“由下至上”的指导路线。
除上述哲学、教育、学术研究等认识角度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知识分类体系,如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各种文献分类法,如DDC,LC,UDC等。
因此,学科分类作为一种人为的知识分类体系,受到人们认知视角和社会需求的影响,认识角度的不同,所采取的学科分类标准及方法也就不同,最终导致知识分类体系结构的不同。知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积累之中,因此各门学科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学科之间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联系。正因如此,学科之间才会相互交叉渗透,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才会不断出现,从而使整个科学体系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有机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