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认识辅导
1.自省法
自省法即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指要积极地与自我进行内心对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越来越丰富,自我逐渐成为注意的中心。然而,自我认识、自我观察需要自身积极创造条件。
2.个性名片
在社交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互换名片的一幕。名片是对一个个体的简单介绍,如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身份等。那么作为中学生,也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张个性名片。个性的名片可以有以下要求:不少于5条个人信息、除文字外可以用图形等多种形式表示、使用多种颜色的笔等。个性名片不限定内容,只给学生一张小小的空白卡片,写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但要求个性化。学生会在设计个性名片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思考并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反馈法
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每到学期末班主任总会对学生在过去一个学期的学校表现做评价,这种评价就是一种反馈。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在这种反馈中生活。成绩用分数反馈,平时的态度、情况用文字评价,如“学习刻苦钻研”“工作大胆负责”“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从这些反馈中,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教师等对自己某个方面的评价,但对于个体来讲,他们还是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做的整体性的评价,尤其是来自重要人物的评价,如父母、教师等,他们的反馈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全面认识。
由于中学生较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因此,在听取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时,学生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应注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分析评价者所持的态度、观点,同时要注意在评价中的“慈悲效应”。所谓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4.比较法
(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我
个体需要在人际互动中认识自己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反馈法是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或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比较法则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比较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在学校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测验的成绩出来后,一位学生拿到卷子一看:95分,于是眉开眼笑,但当他得知他的“对手”得了96分的时候,就仿佛从云端掉到了地上,难过极了;一位羽毛球打得不错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后就下决心多加训练以提高技术和力量,原因是他在比赛中感觉到自己技术和力量的不足……可见,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和表现的优劣,能确定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位置,能进一步认识自我。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人比人,比死人”的误区,要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和自己各方面条件相近的人进行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否则会形成“自卑”或“自负”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
(2)通过与自我比较认识自我
如果通过与他人比较的方法是“横向”比较,那么与自我比较则是“纵向”比较。自我比较是把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我进行比较以认识自我。如中学生在与过去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到自我的发展情况,如能力、力量、身体素质等,从而建立自信心。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满足于现有成绩;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二)自我接纳辅导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地了解到客观、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接受真实的自我、认可真实的自我,才能进一步提升自我。
1.检视是否存在自我对立(www.xing528.com)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对待自己,如对自己处处不满和批判,对自己百般挑剔和责备,认为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对……如果出现这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和自己对立起来了。怎么办?立刻停止与自己的对立!可以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我现在如何,我接受自己的一切”,要积极地接受自我来驱赶自我对立。
2.检视是否存在自我苛求
自我苛求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体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或者由于理想自我过高而难以达到。如有的学生会经常抱怨自己长得不够高(漂亮、白皙等),或者考试没有考好;也有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赞美,认为自己必须是十全十美的,不能犯错误。一个人总是无休止地埋怨自己、否定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就是自我苛求的表现。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结果的左右而对自己产生不满,总是要求自己不能犯错误,不能有失败。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原本的成绩很好,但偶然一次的成绩不理想,便开始不断地指责自己并怀疑自己,导致原本不错的学习成绩变得更糟糕,最终导致自己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可以这样告诉自己:“不论我做错了什么,我都选择从中吸取教训。”“我选择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不断地责备自己。”只有对自己不再苛求,个体才能更好地接纳自我。
3.检视是否忽视或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产生诸如嫉妒、恐惧、紧张、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有的个体会认为不能有这样的情绪,认为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不应该的、不对的,从而否定这些情绪和它们所带来的信息。事实上,我们要自我接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要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人产生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它是要引起躯体对现状有所警觉的信号,是个体有可能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例如,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到要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产生了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所以,不要怕产生负性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而是要接纳它,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自身负性情绪的问题。
当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放松练习,先处理不良情绪给我们带来的躯体感觉,放松后再思考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论我产生什么样的负性情绪,我都选择积极地正视、关注和体验它,我将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并给予建设性的解决。”要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直面痛苦或许可以重获新生。
4.检视自己是否无条件接纳自我
有的学生说,我身上有太多的缺点,还怎么接纳自己?一个人并非要有突出的优点或成就,才能被接纳。自我接纳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权利,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两方面,有缺点也有优点,有短处也有长处,有失败也有成功。因此,我们要正视自己。
(三)自我完善辅导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惘。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交友方式、职业发展等问题建立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为今后的人生设计道路;自我迷惘则是指个体对自我认识与发展存在着种种困惑与迷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确立个人的生活目标。青少年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去设计未来,在调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中寻求个人的自我完善。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的确立对于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个体内心都有一个理想自我,但这个理想自我是否高不可攀、虚无缥缈?如果是这样,个体在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挫败感,严重者会放弃追求目标,并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确立正确的、合理的理想自我是中学生发展自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只有这个坐标、方向明确了,个体的发展道路才会更顺畅。
确立理想的自我,是指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定自我的发展目标。确立理想自我的关键是对个人特点的了解。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自我发展确立合适的社会坐标与人生坐标。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我们提出要自我接纳,那么现实自我是不是已经是最好的,不需改变的呢?并非如此,自我接纳是对现实自我的存在表示认可、了解并进一步改善、提高。中学生提高现实的自我是指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提高现实自我的前提是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高目标,并确定相应的策略。
3.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心理上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我们不断地寻找机遇以发展新的技能、能力和力量以应对生活的挑战。令人改变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生命周期每个特定阶段的完成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机遇和挑战。如对中学生来讲,完成中学的学业就是一个贯穿青少年阶段的机遇和挑战。第二,有一些机遇和挑战与生命周期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换有关。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矛盾和困难,只有前一个阶段的危机得以解决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第三,有一些挑战与建立或改变与长期的习惯有关。如中学生想改变看电视、玩游戏的习惯,需要建立和培养专心听课和阅读的习惯。第四,日常生活中也会存在机遇和挑战,如人际关系冲突、作息时间、学习难题等。第五,一些不寻常的机遇和挑战,如转学、亲人去世等,虽然是困境,但也会给我们一个提高、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对中学生来说,当他们面对一系列的学习问题、成长问题、危机冲突时可能会束手无策,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其检视自己的资源:一是个人的力量,主要是指可以解决困难的人格力量、智力、创造力、情商、积极动机、积极防御、积极应对策略等。二是背景的力量,指当前的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的积极特征。它包括我们的家庭关系及其他社会支持网络,如老师、朋友、同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