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会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为提高心理健康,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
(一)挫折对强者的有益作用
1.挫折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认识过程,找出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知不足而后学,学好后再去用。如此反复,有助于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合理。同时,也有助于个体吸收经验教训,改变策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水平。
2.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承受力
遭遇挫折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活动,说明个体的承受力强。一个人历经艰辛,遇到的挫折比较多,那么他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会随之增高。一次次挫折及其应对措施,奠定了人们以后面对挫折的策略及心理准备。
3.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力
为了摆脱挫折,人们常常被驱使去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挫折是一种内驱力,生活中的强者往往被挫折激发出强大的身心力量。他们虽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愤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奋斗。
中学生处于人生转折期,面临以下几大矛盾,即独立性与依赖性、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经济未独立的矛盾、性发育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和活动能量大增与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矛盾的对立,客观上势必给中学生带来挫折,而挫折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应该做生活的强者去面对挫折,在与失败做斗争中,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和认识水平,以达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素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挫折让弱者更加无能(www.xing528.com)
1.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
成就动机表现为想要做事并把事情努力做好的愿望。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及对问题的把握,它与个体的自信心、抱负水平、人生价值取向有关。在挫折面前,弱者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往往从主观上过高估计各种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对挫折不是积极尝试,探索解决方法,而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从而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一个屡遭挫折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再给自己提出很高的目标,长此以往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丧失自信,进而减弱成就动机水平。
2.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人的大脑能释放一种有害的物质,使人的身心疲劳,从而影响个体对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良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大脑神经元联系精确度的变化,引起主体心理状态积极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思维的敏捷性。
挫折使弱者产生的是紧张、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它会使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处于紊乱、失调的状态,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严重的挫折会导致弱者精神崩溃、使其大脑神经细胞遭到破坏。
3.减弱自我控制力,发生行为偏差
挫折使弱者身心过度紧张,注意广度缩小,认识范围变窄。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不能估计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加上感情易冲动,且控制力差,极易产生攻击行为,重者触及法律,成为社会的罪人,为社会所不容。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人人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的,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尤其对中学生来讲,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中学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决定了这一点。首先,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对中学生构成一定的压力;其次,中学生认识的片面、偏激,思维上的过渡性表明其还不能抽象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抓住实质,预测未来;最后,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上却不稳定,加上情绪波动,行为冲动控制力差等。这些极易成为助长挫折消极行为反应的催化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