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及辅导方式

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及辅导方式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如此,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与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生活情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心理辅导人员需要给予中学生特别的关注和主动的关心,建立稳定的辅导关系,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和原因。

从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的早期经历的发掘到观察学习理论对父母榜样力量的强调,再到人本主义倡导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心理学中的各家各派都对孩子成长中的家庭因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作为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可能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家庭的消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程度、家庭的社会关系以及孩子的出生顺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生影响。其中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显著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养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如此,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与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生活情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具体地说,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暴虐型几种。在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中生活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能与孩子建立平等互爱的角色关系,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会提供机会让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决策。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容易形成自信、诚实、忍耐、安定感、独立、珍惜友情、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性格特征,这是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一种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则时时刻刻都在管束和限制孩子,这使得孩子比较容易变得粗暴、执拗或者盲从、胆怯;溺爱型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骄傲、任性和依赖;放任型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放任或怀疑、报复的性格特征;暴虐型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养成粗暴、冷酷、反社会、攻击性强或悲观、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二)家庭成员的性格和品行

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作风能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并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积极心境。如果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个性异样,如自私、孤僻、冷漠、主观臆断、情绪冲动、性情古板等,或者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违法行为,则很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直接给那些对各种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高度敏感和关注的中学生带来各种消极观念和消极情绪,最终衍生出种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www.xing528.com)

(三)父母的关系与和睦程度

父母关系和睦,则会共同关心和爱护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感受,他们使用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实施教育,给孩子提供家庭稳定感和安全感,这有利于维持孩子良好的情绪及亲子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家里经常发生冷战和热战,孩子则会长期生活在惊恐和担忧之中,这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家庭观念、干扰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父母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好转的事情,战争一旦发生,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断乳期”,他的实际成熟水平和应对家庭危机的能力比较弱,如果长期目睹父母感情的裂痕,会导致他们对异性的恐惧和仇恨,对于孩子成年后理解和处理各种异性关系是很不利的。

(四)家庭生活事件

每一个家庭都有可能遇到一些正常或不正常、预料中或预料外的变化。大到亲人亡故、夫妻分离,小到搬家换房、家人生病、出差等,这都会给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带来一定压力和冲击。中学生本身面临自己特殊的心理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家庭生活事件的发生很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和适应上的困难。许多时候,家庭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显现起到了催化剂或显影剂的作用。由于家庭事件属于学生的隐私,心理辅导人员很难及时触及,这就使得家庭生活事件在心理疏导中成为一个不容易获得的信息。心理辅导人员需要给予中学生特别的关注和主动的关心,建立稳定的辅导关系,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和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