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是中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引起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结构变革的过程。与小学阶段相比,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学习任务和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和社会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困惑和心理问题。如学习动机缺失和不明确,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不当,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缺乏应试技能而造成的考试焦虑等。
(一)学习动机问题
1.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因,是激发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状态,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预备阶段,它揭示的是学生愿不愿学习及其动力的问题。学习动机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主导性动机和次要性动机、附属性动机、认知性动机和成就动机等。整体而言,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健康的和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良的倾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反应。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也不是发自内心地对知识的渴望,不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外部动机显著大于内部动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奉父母之命”“应付老师差使”,是在家长和教师检查督促下的被动性学习。二是成就动机不高。成就动机是学生趋于努力获得成功以达到理想目的的倾向,它是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动机。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表现出成就动机水平低下,追求成功的欲望很低,对自己的要求水准和期望值过低,对成功的重要性、成功的预想和期望没有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同时也表现出了回避失败动机强的特点,预想到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的失败会引起强烈的不安、恐惧和焦虑,对失败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努力避免可能引发失败的情境,因而对自己的要求过低,学习的上进心不足。三是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为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行为上逃避学习、抄袭别人的作业乃至逃课逃学等。
2.中学生不良学习动机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不良学习动机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对成败经验的不正确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模糊的自我意识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他们从小学阶段比较轻松的学习任务一下子进入到中学非常沉重的学习情境中,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败经历更倾向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不正确归因,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支配”的体验,相信自己的生活被自己无法操纵的外部力量控制着,因此表现出了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在成功面前无成就感的消极状态。从客观方面来讲,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和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都对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是唯一的目标,获得知识和对知识的探索是将来的事。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集中在外部动机方面,表现出学习动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二)考试焦虑问题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考试焦虑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我国学者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来源主要包括担心考试成绩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担心未来的前途和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非常严重,有一多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问题。但就发展趋势而言,这种趋势并不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是出现锯齿状的发展,即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这可能与他们所面临的较为重要的考试有关。考试焦虑既有生理方面的表现,也有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就生理反应而言,考试焦虑的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剧、多汗、尿频、肌肉紧张等症状;就心理反应而言,考试焦虑的表现为苦恼、无助、头脑空白、注意力分散、思维处于僵滞状态,不能正常归纳、分析和推理;就行为反应而言,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或者东张西望无心作答。(www.xing528.com)
(三)学习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是不同的。经过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学生对学校学习已经比较熟悉,他们的学习适应更多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方面的适应,二是对学业竞争和两极分化的适应,三是学习主动性方面的适应。这个时期的学习适应不良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思维发展的问题上。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变化,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是表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尤其是初中生。具体表现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仍然突出。如果中学生在这方面不能协调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思想的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他们在学习上容易钻牛角尖,往往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事物,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四)学习压力问题
学习压力,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这种精神负担迫使学生一定要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不可否认,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过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消极影响的。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成绩的好坏非常敏感,对学习成绩忧心忡忡,唯恐考不好。而这种对考试的过分焦虑不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形成恶性循环。为什么学习压力在中学阶段比较突出呢?这与中学阶段的升学考试有密切关系。中考和高考是两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从学生自身而言,他要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尊严着想,因此他们就希望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对中学生而言本身就是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还要背负父母的期望,甚至要实现父母年轻时所未曾实现的理想,这也促使学生极力想获得好的成绩。他们多少会产生“考砸了对不起爸爸妈妈”的思想,从而在无形中放大了压力。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问题。
在学习压力过重的时候,学生可能有两种表现: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忧心忡忡,焦虑担心,对考试十分畏惧,遇到挫折即消极悲观,严重时甚至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消极行为;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满不在乎,破罐子破摔,对教师、家长动辄顶撞。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习压力,而是没有勇气去承受它。
对于学习压力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能够有勇气去积极地承受压力;二是要做好减压工作,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考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