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表现
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富有乐趣,儿童乐于参加。儿童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主要活动发生变化,学习成为主要任务。学习带有强制性,不随小学生的意愿而改变。小学生每天必须按时到校,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不能随意说话和走动;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还面临着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这些对新入学的小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小学生付出个人努力,勤奋学习,克服自己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惧怕感,适应并融入学校生活。如果小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的角色转换,必然会带来入学的适应问题。例如,想家,怀旧心理难以排遣,有寂寞孤独感,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帮助新入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入学适应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学生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前半个月内会处于紧张的不适应状态,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摸索、感受和体验小学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有些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入学前向其传授一些“经验”,或者做一些叮嘱、交代,进行入学前的“动员”,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学生会在家长的动员下积极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有的则会顺其自然地去适应新的变化,有的依然会很紧张地去生活一段时间。两个月后,新生开始对校园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渐渐适应和熟悉了小学学习生活的规律,也开始逐渐地进入教师预期的学习状态。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的学前教育不同,性格、能力和家庭影响均有差异,这个时候,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态度上就会逐渐拉开距离,一些问题学生也会相继出现。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班主任首先须明晰引起小学生入学生活不适应问题的原因。一般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引起小学生入学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前后教育衔接不当
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儿童进入小学后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他们放任了儿童的初期教育,让孩子彻底以“轻松”的学习方式走过了学前教育,这样就会使一些孩子养成如迟到、早退、上课溜号、不认真思考等不良习惯。因此,学生入学初期,就会因为学校的规范化管制产生恐惧心理和逆反状态。另外,学前所教的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没有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些家长也会忽视儿童自幼开始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做事要有责任心、生活作息要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孩子从小就缺乏独立性、自控力,突然受到学校纪律和制度约束,自然就会产生难以适应的状况。许多小学教师也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展和课堂纪律,将班级管理的任务完全交给了新班主任,因此也没有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准备,没有给初入学儿童留出足够的适应时间。(www.xing528.com)
2.新的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压力
通常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玩”来进行教育,鼓励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发现。然而小学教育则是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不仅对学习有明确要求,要进行定期的考查和评价,还存在年级的升降问题。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有可能要留级,这就使得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压力。教学内容上,学前教育主要讲授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浅显生活常识,易懂易学,学生对于学习的压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小学教育则开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习知识,要求学生开始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而不是取自生活本身。教学方法上,学前教育的教师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观察认识,然后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学生只要记住教师所说的知识就足够了;小学教师则开始采用演绎引导法,先教学生相关的规律性知识,再举例题证明规律的正确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作业和练习将所学具体应用到生活中。学生要做的不仅是学习知识,同时还要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相对于学前的教育方式要复杂得多。这样一来,新生入学的学习压力也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3.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后就要与原来的小伙伴分开,结交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班集体,被新的班级同学接纳和认同。离开熟识的幼儿园教师,离开玩玩乐乐的幼儿园生活,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要求,学生会感到陌生和压力,从而产生不适应感。上学后,教师和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人处世和综合素质能力有新的期望和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定期的综合评价和考察,使用一定的规范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而且学生要从原来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转变到小学紧张、有序的学习,天天都要写作业,要按时上学放学,按时上课下课,学习环境完全受学校制度的约束。对于处在转型期的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