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潜归隐东流-江淮热土的民俗与旅游

陶潜归隐东流-江淮热土的民俗与旅游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祠前植柳五珠,象征“五柳先生”;祠后菊江亭畔种菊,传说,这里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归隐之所了。辞官后在东至县东流镇“菊圃”,隐居种菊。后人因敬慕陶公,称东流县为“菊县”,并将东至县一段长江称为“菊江”。朱熹、王十朋、于谦等名人过东流,或吊菊圃、或谒陶公祠,留下了许多诗篇。李清照为避兵燹,流落江南。李清照惊悉后,即刻顺江东下,赶赴建康。自此,李清照积忧成疾,被迫走向更加孤苦悲哀的流离生活。

陶潜归隐东流-江淮热土的民俗与旅游

东至县菊江亭后秀峰塔旁,有座陶公词,这是当地人为歌颂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而筑。祠前植柳五珠,象征“五柳先生”;祠后菊江亭畔种菊,传说,这里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归隐之所了。

陶渊明在晋义熙元年时任彭泽县令,任官二月有余,督邮来巡视,要陶渊明“束带见之”,还索要礼物。陶渊明愤而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写了《归去来兮辞》,把大印置于堂上,不辞而别。辞官后在东至县东流镇“菊圃”,隐居种菊。后人因敬慕陶公,称东流县为“菊县”,并将东至县一段长江称为“菊江”。历代,先后在这里建过菊江亭、陶靖节祠。历代文人墨客过往,皆拜谒陶公遗址。朱熹、王十朋、于谦名人过东流,或吊菊圃、或谒陶公祠,留下了许多诗篇。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写了许多佳美的词章。其中,她在安徽贵池暂居时留下的词句,颇为凄婉动人。(www.xing528.com)

自北宋亡,南宋朝廷难得太平,常疲于奔命。那时,金兵入侵,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李清照为避兵燹,流落江南。建炎三年(1128年),其夫赵明诚任建康知府不到半年被免职。他们便乘船溯江而上,打算在江西赣江一带择地而居。五月,到了池阳(今贵池),赵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赵只得把家眷安顿在贵池城内,自己单独火速去京,领旨应召,赴湖州上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描述当时于舟中送夫离别的情景:“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中,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李清照在贵池时,举目无亲,形影单吊,于战乱中,心情格外孤凄。到了七月初七夜,她想到天上牛郎织女此时相会,而人间恩爱夫妇却在两地思念;那离别情绪,和对丈夫此去的忧虑便一古脑儿涌上心头。遂挥笔赋词,写下了神韵无穷的《行香子·七夕》词:“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情,霎儿雨,霎儿风?”(见《历代诗余》)

这首词反映时局给李清照带夹的与丈夫生离之痛楚;更为悲哀的是,就在这个月底,赵明诚重病于建康城。李清照惊悉后,即刻顺江东下,赶赴建康。当她奔到赵明诚床边时,明诚已病入膏肓,延至八月十八日,终与爱妻永别。自此,李清照积忧成疾,被迫走向更加孤苦悲哀的流离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