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指出:“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趣味性、全体性、全面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就化学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几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适时鼓励,激发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鼓励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成功的动力。相反,在学生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并且寻求失败的原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具有的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成功。尤其是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情感培养。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学困生学习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教育,以使其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信任学生的原则,适时加强鼓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尤其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更要发挥鼓励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使苦学、厌学的现状转化为“乐学”“好学”。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我们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战胜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从心理上接纳教师,在行动上接近教师。
(二)情理兼顾,培养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教师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使其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www.xing528.com)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教师在水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和措施等。
(四)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的各种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式就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引导学生在感叹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产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