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对实验的要求,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部分均有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透彻地研读新教科书,按新课标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新教科书编入了演示实验53个,绝大多数演示实验后都设置了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结论)、讨论等内容。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精彩的演示,并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后的讨论问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在演示实验,可要求学生填写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完成实验后,可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归纳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二)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有力载体,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新教科书每一单元都编入了一个或两个探究实验,每个探究实验都编入“实验步骤”“插图”“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或解释、结论)”“讨论或问题”等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实验步骤、观察实验插图;其次,应按实验步骤(1)(2)(3)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再次,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完成实验“分析”“结论”的填写;最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再让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催化剂的概念。(www.xing528.com)
(三)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标在“科学探究”中明确提出“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要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每个学生实验活动都按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与交流栏目进行编写,并配有插图、想一想、注意、提示等内容。这些实验综合性较强,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实验基本技能,通过具体实验体验利用化学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的过程。例如:实验活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实验活动,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需要落实实验操作中的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收集及氧气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需要落实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和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等等。因此,在进行实验活动1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阅读制取氧气的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连接仪器装置,理清实验操作顺序,学习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记住实验操作要领。学生动手实验前,应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让学生按要求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再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后,应首先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填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解惑答疑。
(四)通过提示性边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新课标突出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认为应“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新教科书中增加了“方法引导”“想一想”“注意”等提示性边框栏,起到了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实验方法指导,提醒实验安全等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时加入“方法引导”,指导学生在实验时应该关注、思考哪些问题;在第一次使用酸、碱时,以“注意”栏目的形式对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突出强调;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中还加入了“想一想”“提示”等内容,强调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提示思考的问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