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作为一个一线化学老师,笔者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更大地发展和提高。
一开始,教师就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辨别玻璃、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探究蜡烛的燃烧,空气的成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物”设计时,笔者考虑到食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自带各种食物,然后互相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不同的有机物,学生讨论热烈,兴趣高涨,连后进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内容:“土豆等含淀粉类物质遇碘水或碘酒会变蓝”“区别蚕丝和棉纱线的方法”“高温消毒的原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适时介绍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www.xing528.com)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学习古代化学工艺时可以介绍我国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学习盐时,可以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在讲淀粉的检验时,可以介绍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无字书信。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仅靠单学科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就需要培养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还应重视对一些化学综合题的训练,如“有一塑料小球悬浮在烧杯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在烧杯中逐渐滴入稀硫酸溶液,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在此过程中小球将上浮还是下沉?”这是一道化学与物理的综合性题目。训练此类题目,不但可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各科知识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寻求共性,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应用相关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物理、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例如,学习水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除了要使学生掌握水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可以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简介核武器的制造中重水的应用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
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