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是在近代化学形成之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普及的。化学课程在学校里设置并由化学教师育人而发展壮大。从社会教育这一层面看,化学教育的发端远早于学校中的化学教育。进入现代社会,化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和社会中的科学及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已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文献。化学教育是以化学教学活动为主渠道进行教化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其基本宗旨是遵循时代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素养与化学科技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这种培养教育是分层次的;结合中等化学教育(或称之为大学前化学教育)来考察,其主要任务是:结合社会生产、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对青少年实施普遍的公共教育;将化学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对青少年进行职业和深造的预备教育。从学校教育来考察,自19世纪后期至今,中等化学教育大体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人才素养规格的新认识促使化学教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时间,“科学为大众”、科学—技术—社会或化学—技术—社会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风行。化学教育面临冲破封闭状态而向普及和深化方向发展,建立新的学科或跨学科统合的教育体系,开发新型课程和教材,研制新的优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已成为一种潮流。
化学教育目的是体现化学教育方向和育人总目标的一种原则规定。其内涵受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特征的制约。而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对化学教育目的的代表性可概括为:教给学生已确定的化学事实和化学原理,这些知识在饲养场、卫生学、农业和工业中的价值是没有争议的;由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认识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心智活动的科学习惯,但为学生学得并形成一种稳固的品格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某些优秀的教师认为,唤起学生的科学精神比教给他们科学方法更重要;而另外有学者认为,教师应尽力给学生灌输科学意识及对科学成就的评价;福尔斯提出,应使学生知道化学的进展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因而,学生的心智和想象会直接朝向未来。20世纪70年代,汤姆孙在研究了欧洲18个国家的教育文件以后曾概括得出中等教育水平化学课程的目的如下: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及物质变化等学科知识架构;使学生形成关于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明确认识,促使他们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培养他们适应科技时代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批判的态度,使他们学会根据实验事实和主题的变化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精确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研究他们周围的物质,不间断地、牢固地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技能。若从科学教育来考察,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教育家T.H.赫胥黎十分强强调化学教育“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与“启迪人的心智”等功能,此理论为科学教育规模拓展之先河。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而不能再仅看作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普遍客观真理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是科学的认识功能;二是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教育已成为迎接高新科技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料,更是培养国民的科学知识、态度、方法和精神的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科学教育目的及科学素养的论述很值得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研究、借鉴。(www.xing528.com)
关于科学素养(或称为科学素质)同样也有多种概括:我国部分学者将其概括为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则认为,科学教育的教与学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伦常规范。西方学者有的将科学素养概括为科学进取心、科学世界观、正确观察科学的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有的学者则将其界分为六种范畴:概念性知识、科学的理智、科学的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与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