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科学知识、能力、方法、意识及科学品质,这五个因素构成一个整体,各因素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科学素养是人们学习知识必备的要素。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实验技能,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科学品质,最终形成科学素养。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科学探究方法及过程,提高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科学素养中,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相当重要。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首先必须掌握理论知识,看透科学事实,寻找科学规律,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做铺垫,则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难以获取科学信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教材、参考资料、课外阅读书籍、多媒体课件及教师自制课件。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社会发生的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各种话题,关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知识,以及社会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了解到化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在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要规范化
所有学科都有规范的专业术语,包括化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应使用规范的语言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化学语言的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化学知识涵盖了许多元素、符号及化学公式,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则很难学好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会发现许多学生在写化学公式方面会出错,甚至完全不会写,这种问题需要教师解决,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步教学生化学公式,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教师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这样学生会对化学更感兴趣,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化学这门学科的规范用语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此引起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
(三)充分利用实验课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www.xing528.com)
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实验比较多,实验教学是化学这门学科重要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设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还要在一旁监督,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在化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合作能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在教学中,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让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传统化学教学都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后实行了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重要,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集体合作都非常重要。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之间自由讨论以寻找答案。进行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还可以互补,共同进步。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并在化学教学中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