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斯政变,赵高受益,击败对手,四十年得意

李斯政变,赵高受益,击败对手,四十年得意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高于是成为主要受益者,被擢升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由李斯、胡亥、赵高组成的政变铁三角,在政变的过程中,曾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李斯仕途得意近四十年,期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无论是蔡泽、吕不韦,还是嫪毒、韩非,无不是世间奇才,一时人杰。前此,蒙毅已被软禁在了代地。在此之前,蒙恬已被赐死过一回,而他强硬地拒不从命。

李斯政变,赵高受益,击败对手,四十年得意

1.诛杀蒙毅

胡亥既为二世皇帝,论功行赏。李斯已经贵为丞相,位极人臣,无可加益。赵高于是成为主要受益者,被擢升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沙丘政变,由赵高主导,而究其最初动机,大抵也只是为保命而已。当时的赵高,已被逼到墙角,只能孤注一掷,作困兽之斗。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正因为赵高当机决断,毫不迟疑,豁出命后放手一搏,事情于是就这样成了。既然成功如此容易,仿佛真应了那句老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也怨不得赵高的野心会骤然膨胀。而妨碍他实现自己野心的最大障碍,无疑是老丞相李斯。赵高也深知,眼下他还远不是李斯的对手,解决李斯也不是他的当务之急。他的当务之急,还是在于先要除去蒙恬蒙毅两兄弟。

由李斯、胡亥、赵高组成的政变铁三角,在政变的过程中,曾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但谁都知道,像这样的三人组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回到咸阳,胡亥正式继位为二世皇帝之后,就只见他和赵高两人终日“耳鬓厮磨”,“卿卿我我”,李斯被晾在一旁,虽名为丞相,却越来越有被架空之嫌。

李斯仕途得意近四十年,期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无论是蔡泽、吕不韦,还是嫪毒、韩非,无不是世间奇才,一时人杰。但殊不知,真正的高手总是姗姗来迟,李斯临到晚年,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强劲最凶狠的对手——赵高。

赵高和他以往的对手不同。首先,身体上就不一样。以往的对手,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起码是一个男人。赵高则是一个太监,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其次,赵高也许在智力上并不比他以往的对手出众,但下手却更狠更绝,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人,又怎肯给别人留有后路?

像赵高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人,无论是保存自我还是铲除异己,都堪称百无禁忌,无所不用其极。他身上唯一的优点,也许只是不好色而已。然而,赵高不好色,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见黄门而称贞,何足多怪?

话说回来,老眼昏花的李斯,不仅看错了赵高,而且也看错了胡亥。他对赵高过于低估,对胡亥则是过于高估。

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是一次致命的失误。

眼下的赵高,依然处于保命阶段,日夜在胡亥面前诋毁蒙氏兄弟,必欲杀之而后快。先是进蒙毅的谗言,对胡亥道,“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选贤用能,册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劝阻说:‘不可以。’如果他知道您贤明有才能而长久拖延不让册立,那么,就是既不忠实而又盅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诛杀蒙毅。”

胡亥刚继位皇帝,自然要快意恩仇。一听蒙毅便是他不能被嬴政立为太子的幕后黑手,焉能不怒!前此,蒙毅已被软禁在了代地。胡亥于是命御史曲宫前往代地,赐死蒙毅。

嬴政之弟子婴闻知胡亥欲杀蒙毅(注:关于子婴的身份,说法有二。《李斯列传》认为子婴为嬴政之弟,《秦始皇本纪》以子婴为胡亥兄长之子,即秦始皇嬴政之孙。前说更为合理,今取前一种说法),大惊,连夜入宫,进谏道:“臣听说过去赵王迁杀死他的贤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颜聚,燕王喜暗地里采用荆轲的计谋而背弃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这三位国君,都是各自因为改变旧规丧失了他们的国家而大祸殃及他们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子就抛弃他们,臣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臣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可以用来保全国君。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那是对内使大臣们不能相互信任而对外使战士们涣散斗志啊,臣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

胡亥一时语塞,支吾过去。退下之后,私问赵高道,“叔父发话,朕可以不听吗?”

赵高道,“陛下为君,子婴为臣。陛下如畏仅仅因为子婴是陛下的叔父就按照他说的去做,陛下的威信又何以建立?”

堂堂天子,威重不行,那怎么行?于是胡亥不改初衷,命御史曲宫即日启程。

曲宫抵达代地,对蒙毅宣读二世皇帝赐其自尽的招数诏书,对蒙毅说道:“先主要册立当今皇上为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这是不忠的表现,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圣上不忍心那么做,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将军你好好地考虑吧!”

蒙毅却不肯接诏,逐条反驳道,“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崇尚的;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给予评定为‘缪’的称号。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对他们的非议,认为他们的国君不贤明。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认真地考虑!”

蒙毅能知嬴政之意,曲宫也能知胡亥之意,胡亥之意,必杀蒙毅,他又何必横生枝节,吃力不讨好地替蒙毅传达冤屈?曲宫于是道,“下官也不过是奉诏而行事。将军所言,不是我应该知道或者考虑的。”于是诛杀蒙毅于狱中。

2.蒙恬之死

大清洗中第二个殉难的便是名将蒙恬。胡亥和赵高使出的依然是他们惯用的招数——赐死,派遣使者到阳周监狱,向蒙恬宣读诏书,道,“将军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

在此之前,蒙恬已被赐死过一回,而他强硬地拒不从命。这固然是出于他军人剽悍的天性,另一方面,他也不相信嬴政会做出如此昏聩的决定,他之所以不肯死,是期待着嬴政迟早将收回成命。

现在他知道了,嬴政早已死去,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是胡亥这个小屁孩。想要他死的,不是嬴政,而是胡亥。

蒙恬和他的兄弟蒙毅一样,对嬴政的儿子胡亥还是抱有幻想,老子如此英雄,儿子总不至于太过操蛋。只要有人进谏,胡亥总会明白过来,诛杀重臣,自毁长城,对一个君主来说是何其的愚蠢。(www.xing528.com)

蒙恬于是对使者道,“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帝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周公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蒙恬希望面见胡亥,进谏之后再死不迟,对此使者也是爱莫能助,叹道:“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

使者催促道,“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自尽。”

蒙恬仰天长笑,道,“当年燕人卢生从海外归来,得到的图籍上说‘亡秦者胡也’。先帝于是命臣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以应图谶。我现在才明白。亡秦者胡也,指的不是匈奴,而在胡亥。亡我大秦者,必为胡亥!”

蒙恬狂笑不止,又大叫道,“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天下将乱,群雄逐鹿。从此世上再无蒙恬,将使这些无名小辈成名。悲哀啊!悲哀!”言毕吞下毒药自杀了。

呜呼,千古名将,只落得这般下场。诚如蒙恬临终所言,使蒙恬尚在,虽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张良,秦帝国也必不至于到二世而亡的地步。

3.清洗皇族

蒙恬之死带来的震撼尚未消失,更大的清洗业已展开。这一次,胡亥的屠刀,举向了他嫡亲的兄弟和姐妹。

先是戮死公子十二人于咸阳市中,磔死公主十人于杜地,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公子高当年也甚得嬴政宠爱,见胡亥丧心病狂,骨肉相残,自知不免,欲逃,可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此时不比春秋战国之时,诸国并立,以他的公子之尊,总能找到容身之处。要怪的话,就怪嬴政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六国,断了他的后路。

既然无处可逃,为家族性命计,公子高决定走一步险棋,于是上书胡亥,主动请死,书曰:“先帝活着的时候,我进宫就给吃的东西,出宫就让乘车。皇帝内府中的衣服,先帝赐给我;宫中马棚里的宝马,先帝也赐给我。我本该与先帝一起死去而没做到,这是我做人子的不孝,做人臣的不忠。而不忠的人没有理由活在世上,请允许我随先帝死去,希望能把我埋在骊山脚下。只求皇上哀怜答应我。”

胡亥接书,见兄长向他卑微乞怜,心中大悦,同时也难得地起了恻隐之心,乃召赵高,示以公子高之书,道:“朕如此相逼骨肉兄弟,是不是有点做的太绝了?”

险棋未必都是好棋,关键要看对手是谁。公子高很高,赵高更高,早识破公子高此举乃是置之死地而求生,焉能让他得逞。赵高于是道:“在大臣们整天担心自己死亡还来不及的时候,也就不能能图谋造反了!公子高既有意殉葬追随先帝而去,陛下理应成全,向天下展示陛下的仁孝节义。”

胡亥大喜,还是赵君想得周全,于是准公子高之书,赐钱十万予以厚葬。公子高接诏,哭笑不得,万念俱灰,只能领旨谢恩,悬梁自尽。

又有公子将闾兄弟,被囚于内宫,议定其罪之后。胡亥遣使者传旨公子将闾,道:“公子不臣之心,论罪当死,念及骨肉之情,请公子自裁。”

公子将闾不服,大怒道:“在宫廷的礼仪中,我未曾敢不听从司仪人员的指挥;在朝廷的位次上,我未曾敢超越本分违背礼节;受皇上的命令应对质询,我未曾敢言辞失当说过什么错话,这怎么叫作不尽为臣子的职责啊?希望听你们说说我的罪过然后再去死!”

使者答道:“我不与你作什么商量,只奉诏书行事!”

公子将闾计无所出,仰天大呼天者三,道:“天哪!我无罪!”兄弟三人相拥流涕,拔剑自杀。

到此时为止,嬴政的十八个儿子,公子扶苏自裁,另有十二位公子戮死于咸阳,公子高悬梁,公子将闾等兄弟三人自杀,这样算下来,死得就只剩下胡亥这一棵独苗了。倘若嬴政地下有知,不知当对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他是否会后悔自己统一了天下,害得儿子们没有了避难的地方?他是否会后悔自己推行郡县,不封子弟,害得儿子们完全丧失了自卫能力,如同待宰的羔羊?

这一番杀戮下来,非但宗室振恐,群臣更是人人自危,以夫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杀之不惜,而况人臣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