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295年,史籍记载中仅有38年没有战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2年)总共254年,史籍记载中仅有89年没有战争。就算战争是饕餮盛宴,这么天天吃,迟早也会吃腻的。更何况,很明显的是,战争不是一顿大餐。
从春秋到战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越打越少,仗越打越大,人越死越多。在今日看来,似乎统一已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并吞六国作为一个口号,其实早已提出,但却一直只是合纵连横之徒口中所念的阿弥托佛,这些谋求富贵的合纵连横之徒,在念说这句阿弥托佛之后,接下来基本是就是:施主,你多少施舍点吧。李斯并不把并吞六国当做口号来喊,他是认真的。李斯朦胧地意识到,天下应该统一,而且天下统一的时候也到了,天下的百姓,都期待着一个巨人的出现,早日结束战火连年的岁月。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斯一个人独自来到咸阳的举动,类似于一个突然决定离开故乡开始“北漂”的现代年轻人。就像现在“蜗居”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一样,李斯也是在几乎相同的际遇下开始了他的“秦漂”生涯。《史记》记载,李斯初到咸阳是从到吕不韦的门下做门客开始的自己漫长的政治生涯。我们在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将李斯引入秦国政坛的人,也可以说是他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引路人——吕不韦。
1.引路之人吕不韦
先简单说说吕不韦的生平。
吕不韦是个纯粹的生意人,倒买倒卖,用黑土大妈的话来说,那不是特别有钱,那是相当有钱。做生意四海漂泊,有一天就来到了邯郸,碰到了一个叫嬴异人的年轻人。异人这孩子虽说是秦国王孙,却比较命苦,没过过几天像样的日子,就被当做人质抵押在赵国。像异人这样的王孙,秦国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所以秦国根本没将他这个人质的死活放在心里,照样隔三岔五派军队来问候赵国的边疆。赵国很生气,把异人的待遇一降再降,弄得异人很抑郁。
话说吕不韦一见异人这个落魄王孙,立时眼睛冒光,连声感叹此人“奇货可居”。他当即决定,要对吕氏集团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并跑回家去和自己的老爸做了一番思想交流。
“十倍于成本。”
“做珠玉生意的投资回报率呢?”
“百倍于成本。”
“把一个穷困潦倒的王孙扶植成秦国君主的投资回报率呢?”
老吕先生一时无语,半晌才答道:“无穷……”
小贾贾于市,大贾贾于朝。吕不韦在同他父亲一番交谈统一了思想认识之后,要开始做大贾了。
自打结识异人之后,吕不韦本行买卖不做了,改行玩起了烧钱。由此,权力场上多了位明星,生意场上少了只巨头。
吕不韦搜罗天下奇珍异宝,带到咸阳,以异人的名义献给华阳夫人。
当时秦国为昭王在位,异人的父亲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诸多夫人,异人的母亲夏姬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并不很讨安国君欢心。安国君女人虽多,却独独宠幸华阳夫人一个。偏好华阳夫人无子,于是吕不韦前往游说她。
他对华阳夫人说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人性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遍同情弱者,二是施恩图报,并想当然地以为,施恩越大,回报越多。用黄四郎的话来说,就是出的越多,挣得越多。这第二个特点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弱点。华阳夫人虽然身处高位,但这两个特点依然具备,甚至比普通人更为强烈,所以她很快就便被吕不韦说服。
于是,华阳夫人给太子安国君吹起了枕边风,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还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可是接下来,在一次酒宴上,异人却一见倾心于吕不韦的宠姬赵姬,吕不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得了赵姬,日宠夜幸,爱恋非常。赵姬不久便有了身孕,十月之后,产下一个男婴。异人大喜,为男婴取名嬴政,并将赵姬立为夫人。
被异人横刀夺爱,吕不韦心中自然备感屈辱,然而,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日后的权势富贵,吕不韦忍了,他照常对异人笑脸相向,小心逢迎,像是什么事都不曾发生。
嬴政三岁那年,异人的爷爷,也就是秦昭王,派遣将军王齮大举进攻赵国。数十万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杀到邯郸城下。国都邯郸一破,也就意味着赵国的灭亡。赵王惶恐之下,要杀异人以报复秦国。幸好吕不韦交游广泛,提前得到这个情报,忙与异人商议出逃。大难临头,异人也没了主意,听任吕不韦安排。此时邯郸城门紧闭,只要能出得城去,城外就是秦军,足以保全他们的性命。守门官吏对两人出城的请求不屑一顾,除非有赵王的手令,否则,连一只鸟也别想飞出城去。
生存还是毁灭,只取决于一扇门的距离。
对付顽固的守门吏,吕不韦仅用了一种武器,也是最有效的武器——钱!吕不韦掏了多少买路钱?金六百斤!要知道,吕不韦进贡华阳夫人也才花了金五百斤而已。在区区的守门小吏身上,有必要如此大下血本吗?殊不知,这正是吕不韦一贯的风格,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叫人无法拒绝,只许你说你不认识钱,不许你说你不想要钱。
吕不韦和异人出城入秦军大营,王齮见是王孙异人,也不敢怠慢,立即派军队护送两人回咸阳。回到咸阳之后,异人前往拜见其父安国君和华阳夫人。
又过了六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王终于死了,太子安国君总算是熬出了头,坐上了秦王的宝座,是为孝文王,华阳夫人成了王后,异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鉴于异人已经成了秦国的接班人,为了和这个未来的秦王搞好关系,赵国也乐得作个顺水人情,将赵姬和嬴政送归秦国,使其一家团圆。
安国君刚刚举办完即位大典,两天后就突然去世。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吕不韦也随之一步登天,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秦国朝政大权,皆掌在吕不韦一人之手。
2.得到分配
根据吕不韦的安排,李斯被安置在代舍,这是上等士人才能住的地方。中、下等士人则只能分别住在传舍、幸舍。吕不韦虽然爱惜李斯之才,但却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可谓是又爱又防。他也不给李斯派差事,只是说,你先熟悉熟悉环境,结交结交同事,想做事情,以后有的是机会。所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李斯一直无所事事,成天东游西荡,虽说逍遥快活,但心里却憋着一股火。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他在上蔡作公务员时混吃等死的那段日子。虽然如今待遇高了十几倍,但本质上却都是在浪费光阴,自杀生命。时间一天天悄然逝去,李斯心中的惶恐也日甚一日。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的耐心早在荀子门下读书的时候便已用尽。闲适而平淡的日子让他感到窒息,感到背叛了自己。屈原曾有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也,恐修名之不立。李斯的恐惧却更为迫切,他担心明天自己就会死去,或者明天地球就会毁灭,而他却与自己的梦想依旧隔着难以企及的距离。
终于李斯等到了大秦的宰相与他单独谈话的机会,他终于站在了吕不韦的面前,离他只有一丈有余的距离。这一天的会面,已无数次在李斯的脑海里预演过。他很清楚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他要用他的思想侵略吕不韦的大脑,用他的口才纂改吕不韦的意志。就在今天,就在这里,他要走对一步路,说对一句话,交对一个人。
吕不韦正襟危坐,精神看上去尚可,他不动声色地看着李斯,道:“多日未见先生,怠慢之处请先生万万不要见怪。不韦近日事务繁杂,无暇分身,实在没有机会向先生讨教,深引为憾事。”
李斯心里一笑,口中却道:“九州天下之安危,大秦社稷之所望,系于相国一人之身,相国应当保重身体才是,何必事必躬亲?”
吕不韦道:“正待先生为不韦分忧。”
“敢问相国,李斯能为相国分担何事?”
吕不韦心中不快。李斯这小子从来不肯痛快应承,总要他先出牌,然后再做决定,真是个狡猾的楚人。
吕不韦道:“不韦有意让先生先做郎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说完,吕不韦眼睛紧盯着李斯,仔细地窥探着他的表情。
李斯闻言,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大失所望,他所有的应对策略此刻全都派不上用场,于是沮丧之情生发而不可阻挡,尽数写于脸庞。吕不韦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安排,心高气傲的李斯万万没有估算到。李斯这才发现,吕不韦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善良,吕不韦恶毒得很。现实是如此残酷。
要了解李斯屈辱的心情,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中央官职设置。秦国官僚,最高级别为三公,分别是相国、御史大夫、国尉。其次为九卿,分别是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三公九卿共同构成秦国的最高决策层。这其中,郎中令所管辖的是一个强力部门,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及殿中侍卫之事,相当于是秦王的秘书处和中央警卫局,权高位重。郎是郎中令的下属,掌守宫禁门户,出充车骑。郎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编制,往往多达千人,俸禄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由此可见,郎实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官职。郎一般由贝选、荫任、军功特拜来产生,可谓是个个都有来历有背景。要在这一众同事中熬出头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斯于是拜道:“多谢相国抬爱。李斯不敢辞。”
3.初见嬴政
担任郎官之后,李斯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又与秦王嬴政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史料上语焉不详。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一刻的会面,决定了未来的几十年,更影响了未来的两千多年。李斯画出了一个帝国的蓝图,嬴政促成了一个帝国的竣工。在未来的日子里,所有的帝王都没能逃出这两个人划定的圆圈,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东挪西凑,修修补补。
《史记》记载,李斯在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之后对他说道:“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嬴政听完李斯所言,废然长叹,神不守舍,怅然若失。
嬴政深居宫中,何曾有人对他说过这些。宦官宫女,只知对他阿谀奉承,他喜则喜,他忧则忧。官员见他,也都毕恭毕敬,不问不答,答非所问。然而,他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听话的臣民,更需要耳提面命的老师。他只有十六岁,他需要学习,需要指引,今天,他遇见了李斯,他的耳朵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一种让他相听恨晚的声音,一种进入心中便生根发芽的声音。他的思绪随着李斯的言语而白日飞升,离地三万英尺,俯瞰天下,一览九州,心胸廓清,烦恼尽扫。李斯的话,让他第一次体验到,原来,王是可以这么作的。王的滋味,可以如此美妙,王的使命,可以如此崇高。(www.xing528.com)
是的,臣下们的确把他当王在看。不过,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和六国的王没有任何区别的王,和秦国历代的王也没什么两样。
只有李斯,让他明白,他和六国的王不一样,和古往今来所有的王都不一样。他是王上之王,万王之王。在李斯这里,他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光荣的存在,命中注定的存在。他一生的目标,都已在今天一次性找到,在李斯的话中一次性找到。他,秦王嬴政,要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作最高最大的王,空前绝后的王。这一刻,他忘了自己的孤独和忧伤,忘了久未谋面的母亲,忘了掣肘着他的吕不韦与嫪毒。他的心思,已遨游在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且说嬴政心运神游,面色数变,良久才道:“先生所讲的,寡人从未听过也从未想过。”
李斯知嬴政已然心动,便道:“有些事情不能想,可是有些事情却不得不想。美食、美色、车马、鹰犬,愚民们可以想,大王您却不能想;江山社稷,愚民们不能想,而大王您却必须想。当今天下的黎民百姓,厌兵倦战,久欲修养休息。但是七国并存,各有其君长。树欲静而风不止,民欲安而君贪战。七国一日不统一,天下一日不安宁。请大王好好想想。”
嬴政问道:“统一六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以先生之见,什么是最首要的事情呢?”这问题问得很大,也很含糊。
李斯道:“臣地位卑微,国内的事情不敢说,还是说说国外的事情。天下皆知,秦国之利在六国貌合神离,不利在六国之合纵。臣以为,六国之分虽为秦国之利,如果能将六国之每一国再分,那么对于秦国就更为有利。不仅要让六国各自为政,还要离间其国之君臣,使一国之内,政见纷纭,莫衷一是,则各国无政自乱,引颈待诛。”
“既然如此,应得如何执行?”
“以臣之见,大王应当暗中派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上下,使其君臣不得一心。”
嬴政懒懒地答道:“这样的离间之计,历代先王已经施行多次,并不稀奇。”
李斯不慌不忙,从容说道:“离间之计,天下皆知,确实并不稀奇。同样的一柄剑,可以披荆斩棘,也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剑虽相同,用法却大不一样。前人用离间之计,或为一时之权宜,或为解燃眉之急。臣所献离间之计,却有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六国君臣,皆在网中,莫能自脱。臣敢问大王,今倘若大秦之铁血雄师,兵临于六国城下。以大王之见,六国君臣上下,主战者有多少?主降者又有多少?”
“估计主战者十分之九,主降者十分之一吧。”
“若大王能用臣的计策,诸侯名士可以财而通的人,厚散钱财同他们结交;不收钱财者,就派刺客刺杀他们。向秦者留,背秦者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政策坚持下去,必能收获奇效。五年之后,主战者十分之七,主降者十分之三。十年之后,则主战者与欲降者各半。到了那个时候,天网收,我大秦雄师出关,六国斗志已衰,降心大炽,大王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于是嬴政点头称善,以为上策。猪,养肥了杀肉才香,国家,则要先掏瘦了再灭。离间计常见,而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离间计,让六个国家个个都患上精神分裂,上下离心,内部瓦解,确实是头一回。嬴政露满意之色,道:“今日聆听先生教诲,寡人受益匪浅。既然离间各国之计为先生所教,也就烦请先生为寡人具体执行。寡人意欲拜先生为长史,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李斯拜道:“多谢大王厚爱,李斯必当尽心竭力,不负大王之重托。”
4.长史之任
那么,李斯被封的长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官呢?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李斯日后的仕途遇合。
说起来还真是叫人头大,在当时的秦国,有好几种官职都同样地被称为长史,很容易搞混淆。譬如丞相的属官中有被称为长史的,国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也有被称为长史的,前后左右将军其下也置有长史的官职。这么多的长史,名字虽然相同,其职权待遇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到底哪一个才是李斯的长史之位呢?史册的记载语焉不详。有研究者推测是,当时李斯所封的长史应该是国尉的属官,而不是相国的属官。从李斯就任长史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更可以确定这一点。
李斯就任长史后,主要工作就是:在六国境内开展恐怖活动,干扰乃至改变六国正常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六国官僚名士,能拉拢的就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暗杀。在李斯的手下,聚集的是一批谋士说客和剑客死士。这样的工作,应当是有军职的人才能担任。另外,只有国尉和前后左右将军属下的长史为军职。再者,前后左右将军属下的长史向来是跟随长官镇抚边境,只有国尉属下的长史是留在中央政府办公,因此,李斯所封之长史,当为国尉属官,其秩千石。
当时的国尉之位空缺已久,李斯连名义上的长官也没有,只用对嬴政一人负责,行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关键是,李斯这个长史是正职,是一把手,在自身职责范围内,他有独立决定权,不用和旁人商量,更不用担心别人和自己抢功劳。
从李斯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李斯所主持的这个机构应该是属于情治部门,类似于今天美国的中情局,前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通过这样的类比,不难想象出李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这样的岗位上,李斯才能迅速地表现出他出众的才干和胆略,越来越得到嬴政的信任和依赖。
官位是死的,人是活的。长史之位,原本职责并不是这些,这些职权,可以说是嬴政按照李斯的计策为李斯量身定做的。嬴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嬴政的政治天赋,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初步的展现。
虽然只是封了个长史,李斯心里却也没什么好不平衡的。他想得开。他知道,如果他早来或晚来咸阳十年的话,凭他的才华和能力,也可以和张仪、范雎等人一样,一跃而为上卿,乃至丞相。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了咸阳,这个时候遇见嬴政。现在的嬴政,夹在嫪毒、吕不韦之间,手中的权力有限,能封李斯为长史,已是尽了他的全力。就好像穷小子对心爱的姑娘说的一样:我有的不多,却愿将最好的都给你。长史这个官职上的含情量,也并不不低于十好几年前的上卿丞相多少。
李斯作了长史,也算是昂首跨入了秦国朝廷高级官吏的行列。但他却是众多高官中最为低调、最不为人知的一个。他不追求曝光率,也从不公开发表政见。别说是秦国老百姓,也许就连许多政府内的高级官员,也根本并不了解李斯究竟是怎样的一号人物。每回廷议时,他都列席,却从来都一言不发,仿佛自己并不在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李斯在秦国政坛里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都以为他只是一个吃闲饭的人而已。
秦王嬴政用人不疑,给了李斯充分的信任和器重,放权而不问。照现在的话来说,李斯上报的年度预算,嬴政看也不看,全数照批,一个子也不少给。可供李斯肆意支配的金玉财宝,可谓不计其数。李斯全都公款公用,半点贪念也不曾起。他倒不是有意要作一个清官。只是常言道,爱护衣服要趁新,珍惜名誉须趁早。他可不想在他仕途的起步阶段,便落下骂名和把柄。
自李斯就任长史以来,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优厚的待遇,延揽人才、招募新丁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其所掌控的特务部门在短时间内便迅速膨胀壮大,下属多达千人。李斯分别将他们秘密派遣至六国,或刺探情报,或贿赂暗杀。从此,时常会有某位六国的政府要员忽然暴毙,死因千奇百怪,凶手逍遥法外,久之便成为悬案,不了了之。
在长史任上的四年,李斯究竟取得了哪些政绩,史书阙载,吾人也不便臆测。但可以想象的是,在这四年里,他很好地强大了自己。
在每个官员的职责范围内,都或多或少存有一些难以界定的灰色区域。这些灰色区域,可能是无主之地,也可能是众官纷争之地。占有这些灰色区域,宣布为自己的专属领地,便意味着占有更多的权力,意味着不用升迁就可以官大一级。
李斯谨小慎微地开拓长史一职的职责疆域,在不至于触犯嬴政的前提下,利用长史这一平台,开辟权力新土。他通过使长史一职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重要。
李斯已经有了一批自己的追随者,他手下的死士刺客,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而作为军队系统的高级官员,他也以自己的军功(卓有成效的暗杀行动和情报工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得了最为排外的军队系统的信任。
5.大秦之梦
李斯此时所封爵位,为左庶长。有关秦国的爵位,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说说。
秦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席强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的大事,只有耕与战。
那个时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还没有诞生,农业的产量也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相较而言,战斗力的大幅度提高要来得更为现实易行。与提高秦国战斗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措施,是商鞅对秦国原有爵位制度的大胆改革。曾经为贵族和宗亲垄断的爵位,开始向所有的人畅开大门。而且,取消了贵族世禄,在爵位面前,人人平等。取得爵位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战场上立军功,就连宗亲也不能例外。
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便可以凭借所立军功大小,获封相应的爵位。从理论上讲,一个普通平民,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最高的侯爵爵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作为那时候秦国普通家庭的男子,从一出生,就接受了这样简单而有效的教育:首先,努力种田。种田为了什么?为了填饱肚子。填饱肚子为了什么?为了上战场打仗。打仗为了什么?为了杀敌人,立军功。立军功为了什么?为了得到爵位。得到爵位为了什么?为了享受尊贵,不再种田。
正所谓,一个人若是没有梦,只是表明他的睡眠系统有了毛病,一个国家若是没有梦,则表明这个国家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
以耕战思想为指导,为了更好地与军功封赏相对应,在商鞅的主持下,原有的五等封爵制被废除,继而以十八等爵级代替。
爵位的等级增加了,获得爵位的条件也更加细致和透明化。拿一般士兵来说,法律上写得清清楚楚,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当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一手交上砍下的敌人人头,一手就把该得的爵位领到手。立即兑现,不打白条。如此一来,士气又怎会不高涨呢?
商鞅的秘诀很简单,他扼杀了民众所有的希望,只有打仗杀敌,立功授爵,才是民众唯一的出路。因此,要对军功进行封赏,就必须确立一个简明的考核标准。秦国的解决方案是:谁杀人谁举证。你说敌人是你杀的,那么就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作为证据。正所谓:一头在手,军功我有。军功得来费辛苦,而秦国对军功的爵位赏赐也绝不含糊。得到爵位,不仅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更有丰厚的物质奖励。凡斩敌国军士一颗首级,赐爵位一级,赏田一顷、住宅九亩、庶子一人;倘要做官,则授五十石之官。功与赏相辅相成,军功越大,爵位越高,特权越大。
正因为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秦兵在战场上无不威猛疯狂,六国军队望而生畏,未战先寒。对此,张仪曾作过精彩而令人生怖的描述,崤山以东的诸侯军队,披盔戴甲来会战,秦军却可以不穿铠甲赤身露体地冲锋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凯旋而归。由此可见,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级经过演变,到秦王嬴政之时,为二十爵级,分别写在下面:
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褭,第四级不更,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
巧合的是,商鞅的仕途也是从左庶长起步,再封为大良造,再封为商君。有了这一点巧合,李斯不仅对自己的爵位没有抱怨,反而从心里暗暗生出一丝欣喜。
四年以来,秦国和六国的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过。同时李斯还要关注的还是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