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是广义的学习概念,它包括了人的各种学习形式。学习的概念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深入理解。
第一,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更应体现为行为变化的过程。如从不会用筷子到会用筷子,从不会骑车到会骑车。
第二,所谓的“行为”,既包括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读书、写字,又包括不能观察到的潜在行为,如思想、观点等。
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
第四,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引发的变化,不能称为学习。
第五,所谓的行为变化既包括好向坏的变化,又包括坏向好的变化。
(二)人类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类学习的社会性(间接性)——以间接经验为主(www.xing528.com)
人类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以外,还在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社会传递保存下来。而个体从出生以来,就是通过与成人的交往,通过在学校里与教师的交往,进行学习,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经验;还通过与同代人的交往而获得大量的社会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2. 以语言为中介
人类是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学习的。由于有了语言,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有了语言,人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有可能掌握概括、抽象的经验,因为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用巴甫洛夫学说来讲,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给人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制,而且使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具有了与动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儿童掌握了语言,以此为中介,才可能由低级的以知觉过程为主的心理功能,转为高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功能。
3. 具有积极主动性
人类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所以人是在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有共同点,但其不同点是根本的。用动物学习来说明人类学习,将会抹杀人类学习的社会性。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
学生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