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自我意识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自我意识的矛盾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往往在对现实自我不满的情况下否定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当西点军校的考试成绩公布时,麦克阿瑟名列第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自我意识的矛盾

如果说儿童期依赖成年人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是“初认同”的话,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个过程可称为“再认同”。如果两种认同一致,自我意识会得到顺利发展;如果两种认同存在矛盾冲突,“再认同”不能以“初认同”为基础,个人又缺乏自我塑造能力,就难免陷入困难,甚至会在前进中丧失自我。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矛盾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当然,它会给年轻人带来不安、疑惑与困扰,可能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但它更会促使大学生努力解决矛盾,实现自我意识的统一,从而推动自我意识向着成熟发展。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图4-2)。

图4-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矛盾冲突日益明显。“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的我”是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二者存在不合拍、不一致的现象。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的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一旦接触社会生活,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便发现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高明或低能。近年来常有大学生刚到一个新单位不能适应的报道,这固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大学生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不能放眼社会,不能把自己视为大千世界中的一分子,等待社会去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适应、服务、改造社会,也是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这种理想在头脑中的形象化即构成了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而他们本身的现实经历又构成了现实的自我。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往往在对现实自我不满的情况下否定自己。他们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对自己不满,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等等。

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便如此,在自我意识的统一过程中,也会出现消极的、错误的和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统一。例如,想得多,但做得少;自我认识清楚,但自我调控能力较低;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等。

(三)自立倾向和依附意识的矛盾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其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这使他们希望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生活、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希望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甚至经济等诸多方面自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有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独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或者没有任何依赖别人的需要。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此外,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大学生要认识到独立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不足和过分苛求都会阻碍自我的正常发展。过分的依附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由于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处于青年初期独立性还不完善的他们刚刚脱离家庭踏上独立之路,面对复杂的生活和许多实际问题有时束手无策,加之缺乏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因此无法摆脱对家长、老师等的心理依赖。这种无法做到人格上独立的现实,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主观上要求独立和客观上不能完全独立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可能使他们自叹自责,苦闷不安。这种对独立意识的追求与无奈也是大学生所苦恼的常见问题之一。

故事一则

麦克阿瑟的故事

西点军校考试的前夜,麦克阿瑟感到非常焦虑,这时他母亲走过来对他说:“我的儿子,你必须相信你自己,否则没有人相信你。只要你抛弃了内心的怯懦,你一定能赢。尽管你没有把握成为第一,你必须做最好的自己。”当西点军校的考试成绩公布时,麦克阿瑟名列第一。后来,凭着自信,他成为美国著名的将军。

麦克阿瑟将军给儿子的祈祷词是:(www.xing528.com)

主啊!恳求你教导我的儿子,使他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

主啊!恳求你教导我的儿子,切实力行而不空想;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主啊!我祈求你,不要使他走上安逸、舒适之途,求你将他置于困难、艰险和挑战的磨炼中,求你引领他,使他学习在风暴中挺身站立,并学会怜恤那些在重压之下失败跌倒的人。

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儿子,求你让他有一颗纯洁的心,并有远大的目标;使他在能指挥别人之前,先懂得驾驭自己;当迈入未来之际,永不忘记过去的教训。

主啊!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我还要祈求你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他过于严肃,还苛求自己。求你赐给他谦卑的心,使他永远记得,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

然后作为父亲的我,才敢轻轻地说:“我这一生总算没有白活。”

(四)自信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反之,自卑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任何人的能力都会有所不足,因而也就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这个人便会努力奋斗。

然而自卑感并非都能激励人,使人奋发向上,更多的人则因为自卑感而阻碍了正常的发展,自卑的人总是在不停地进行自我否定,他们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且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还有人会因为自卑而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使自己产生自卑的环境,而不顾他人的利益,显出极端的自私,对人对己都造成伤害。

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常有浓厚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好像世界尽在手中掌握。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①消极地看待问题,总是往坏处想;②总是自怨自艾与自责;③意志消沉;④对别人、对自己的信心都不足;⑤高兴不起来;⑥老是想着扫兴的事情;⑦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事物。

(五)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从家庭中获取亲情,从同学和朋友中获取友情,他们从异性朋友中获取爱情。他们愿与朋友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沟通信息和交流情感。此外,他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在人际交往中存有戒备心理,常常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封闭起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这种盼望有个好人缘(理想自我)与社交的恐惧(现实自我)的冲突常常使大学生无所适从,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