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其防治目标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其具体指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左右”。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环境规制自实施以来,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根据人民网公布的信息,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μg/m3降至58μg/m3。另外,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较2013年下降41.9%,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
尽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但是大气雾霾浓度仍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空气质量准则》年均值10μg/m3或日均值25μg/m3的标准[7]。我国目前仍执行的是国家环保部2012年3月发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新国标规定居民区PM2.5年平均浓度不得超过3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不超过75μg/m3。显然新国标在PM2.5标准方面,仍然标准偏低。我国治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在完成2013—2017阶段性治霾任务后亟须总结规律,为今后提升大气质量提供经验和教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