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亲和假说及其深远影响

化学亲和假说及其深远影响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3年,斯佩里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该文首次提出了“化学亲和”假说。用现在的术语来重述“化学亲和”假说,即不同神经束表面所携带的化学分子不同,这些差异使得神经束生长的路径不同,以及神经束到达靶区后所选择建立突触连接的靶细胞不同。

化学亲和假说及其深远影响

有关马泰实验所引出的问题,最终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斯佩里(R.Sperry)的经典实验作出了回答。

斯佩里将蝾螈的眼球旋转倒置180度,然后观察做过手术的蝾螈的视觉反应。实验结果非常清楚,蝾螈的视觉也呈现倒置反转。当诱饵放在实验蝾螈头部上方时,蝾螈则开始刨动脚下的石子;诱饵在前方的时候,蝾螈把头转向身后。

实验中,蝾螈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开始正确地寻找诱饵,即使经过两年的时间。这个实验清楚地表明,蝾螈并没有重新学会正常地看见物体。(www.xing528.com)

在第二个实验中,和前一实验相同,蝾螈的眼球被旋转倒置,但视神经被切断。一个月后,视神经开始再生,与前次一样,蝾螈看见的物体仍旧是颠倒的。

通过以上这些和其他的实验,斯佩里否定了视觉恢复是通过学习获得,认为受损后的视神经再生时,仍然能够生长到未受损时视神经所到达的脑区,仿佛视神经可以读懂脑区上的“地图”,不管出发的位置是否有变化,最终总能够找到目的地。1963年,斯佩里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该文首次提出了“化学亲和”假说(chemoaffinity hypothesis)。用现在的术语来重述“化学亲和”假说,即不同神经束表面所携带的化学分子不同,这些差异使得神经束生长的路径不同,以及神经束到达靶区后所选择建立突触连接的靶细胞不同。换言之,神经元轴突表面所携带的化学分子,与靶区神经元表面的化学分子,具有一定的“亲和性”,轴突才能与特定的靶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最终组装成神经环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