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关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旧体育之辩”,是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对其教学内容的第一次理性反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学校体育中积极推行的德国“兵式体操”经历了20年的发展,由于其内容枯燥、方法单调、教师水平低劣(一部分教师为“兵弁”,因此也被称为“兵弁体育”),使学生极为厌恶和反感,引起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强烈质疑。
一些研究者从维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比较东西方体育文化轩轾。他们一方面极力寻找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的弊病,借以反对视西方体育内容为圭臬般“拿来主义”式的全盘照抄,盲目引入和随意推广;另一方面,又大力宣传、倡导实施国粹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教育。
“新旧体育之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实际就是东方体育文化在遭受西方体育文化冲击时,所产生的一种不适之感和强烈反应,是新文化运动中,进步改革思想与“国粹”怀旧复古思想产生激烈碰撞时的一抹火花,是东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矛盾尖锐对立的一次体现。
“新体育”(指源自西方的体育)思想将西方体育视为强身健体、强国御侮,建立“少年中国”的“救世主”,是治疗旧中国所有顽疾的一剂猛药。“旧体育(指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被称为‘国粹体育’)”的倡导者则大力倡导学校应开展中国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气功、静坐等内容。这场关于中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的争论,既没有迟滞西方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发展,也没有使中国传统体育内容占据学校体育的主流位置,却激发了国人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多关注、重视和研究热情,引起人们对东西方体育不同价值观的深度考察,促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挖掘与整理,也为接下来的“土洋之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20世纪30年代“土洋体育”论争
随着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与普及,以及对西方近代体育内容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国人对体育功能认识与价值判断的不断进步与深入,20世纪20年代,关于“新旧体育”辩论没能解决的问题,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所产生的民族危机和1932年第10届奥运会中国令人沮丧的成绩所激发出的民族情感为导火索,又引发了一场关于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土洋之争”。这场争论虽然以体育教学内容为焦点,但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一次探索。倡导“土体育(中国本土体育)”的观点主张,使用武术和养生术等传统体育内容,抛弃和脱离西方的洋人体育。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场关于“土洋”体育的论争,就是“新旧体育内容”之辩的延伸,自此之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学校体育中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影响至今。
(三)20世纪50—20世纪70年代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更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体育均沿袭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内容,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单杠、双杠、赛跑等,以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结合着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了许多与军事训练相关的体育内容,红色根据地的学校体育还能够因陋就简,大胆创新,将跑、跳、投、基本体操等多种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变形和改造,将其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的、大众化的体育。(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标准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如,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暑假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苏联学校体育教学经验的《老劳卫制》“国家锻炼标准”的推广,都促使体育教学内容围绕着这些“锻炼标准”进行选择和设计;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种竞赛活动和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体育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被凸现了出来,逐渐成为国家宣示主权、争取国际地位、展示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适应这一形式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开始向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服务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倾斜,体育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技术、战术的培养和训练,体育教学内容也随之向促进竞技体育内容系统化方向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为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还将部分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等内容纳入到了体育教学内容系统。“文革”10年,体育课被“军体课”和“劳动课”所取代,队列操练、手榴弹投掷、刺杀、射击、徒步行军、长途拉练等内容占据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席位,一些球类、田径、体操、游泳等体育教学内容退居次席,整个体育教学内容系统严重扭曲。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有关“男拳女舞”进课堂的争论再掀波澜,“迪斯科、霹雳舞”也紧盯着学校体育内容的围墙伺机而动。
(四)20世纪90年代关于“铅球”的讨论
20世纪90年代,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在“体质教育”“三基教育”等不同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促使体育学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和争论方兴未艾。
讨论中一部分专家认为,从“体育教学内容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出发,“不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可以作为素材成为体育教学内容,它受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的性质、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应依据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保障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完成。绝对没有因为过去教过这个项目,现在、甚至将来都必须教它的道理,……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素材的体育内容很多而且与日俱增,学校体育应站在育人的高度去精心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先考虑为什么教,再考虑教什么,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等问题”[1]。
而另一部分专家认为:体育教学承担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历史使命,以及发展学生运动技能的这一更重要的任务,技能比技术更重要,……正确处理技术教学应重视几个问题:不必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技术的掌握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必会的可少而精;技术项目的选择要符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条件,铅球属于“永不磨损型”运动器材,对少得可怜的学校体育经费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同时,推铅球又是中小学运动会的必赛项目,应选择这样的项目进行教学[2]。
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竞技运动教材化”不仅能解决以往体育教学内容直接移植竞技运动项目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在学校普及群众性竞技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因此,学校体育应重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竞技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3]。这场讨论紧扣“竞技运动技术教学”这个主题,提出了体育教学内容选编的程序、原则,教学的层次划分、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文化继承,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衔接等多方面的问题。
(五)21世纪体育教学内容的异化和讨论的白热化
21世纪伊始,我国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再掀波澜,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都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关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给广大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惑也愈来愈多,因此,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论争无疑也是最多和最为激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