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节和中小学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调节和中小学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调节和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是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跨世纪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它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根本相反的。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和研究师生关系问题,不仅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深远的历史使命要求。

调节和中小学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这一从调查起始到现在一直盘踞我们心头的命题,或许可以有许多学术化的定义,但是最令我们心动的比喻还是小时候就知道的一个谜语: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而人却一秒钟都无法离开它——空气。

确实,这次三省市的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使我们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

面对调查得出的大量数据和个案访谈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关切,尽管我们的思考还不成熟,研究尚未深入,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我们的所思所虑写在这里——

“政治家掌握国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国家的明天和后天”

说这番话的是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陈儒俊。

初闻此话,颇有点刺耳,感觉说得太重,但是随着调查的进行,事实让我们相信此话当真。一位女儿在寄宿制幼儿园的家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末他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发现孩子把家中所有的布娃娃都整整齐齐地排放在地板上,让娃娃们睡觉。4岁的小女孩不时地用手指着这个娃娃狠狠地说:“为什么还不把眼睛闭上!”一会儿用毛巾把娃娃从头到脚捂个严实:“看你睡不睡!”该“起床”了,女孩不是骂这个动作慢,就是责怪那个讲话,动作语气非常成人化。家长说,4岁的孩子,如此这般的言语和行动,真让他们感到害怕。

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小干部倒背着双手,对这个同学指指点点,对那个同龄人批评两句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他(她)的周围,必有一个这样的教师!

如果我们仅仅从上述事例本身来关注师生关系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调节和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是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跨世纪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上海、湖南和宁夏三地,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以上海为例,1998年的教育经费已达150亿元左右,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投入上百亿元,教育的基本设施和基础条件已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与此同时,政府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用于培训教师,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但是在巨大的教育投入的同时,教育的效益或者说教育质量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产生同比增长的效应。有专家分析认为,虽说人们的这种“期望”并不科学,因为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不能用简单的1元钱换一个茶叶蛋这样的算式计算,但仍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增加教育投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位专家认为,教育投入的“损耗”主要出现在师生关系不和谐这一症结上。

其实,在教育史上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特性。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办学条件最艰苦,而培养出的杰出人才最多的学校之一;学生由于崇拜自己的老师而走上与老师相同的科学探索道路的事例,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教师人格、人品魅力对学生成才的深远影响。

现代教育不能没有教育条件和教学设施,但相反,优良的教育装备,并非必然产生高质量的教育。师生关系很有点像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一定的师生关系,其实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它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根本相反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主从型的,因为无论从知识传授的方法、途径还是目的来分析,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在教育关系中只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和研究师生关系问题,不仅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有深远的历史使命要求。

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外延都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相应的对策吗?

毋庸讳言,对师生关系的评价,社会时常有责难之声,即使在教师中间,自我评价也并不完全良好。我们这个调查的最初萌生,就是缘于一位教师“今不如昔”的感叹。他问道,为什么现在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这么靠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不一样,老爱在背后议论老师?为什么教师依然苦口婆心,而学生却我行我素?

通过这次三省市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我们发现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外,主要是时代的变化使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www.xing528.com)

首先,五六十年代,教师群体是社会成员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最集中的群体。家长和学生大都处于低文化层面,因而形成了对教师尊敬、尊重甚至是依赖的关系。而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受教育人口逐渐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国内外文化交流机会大增,在大中型城市中家庭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减弱。同时,社会其他人群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

其次,现代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相比,其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有调查表明,现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首先是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媒体,其次才是学校教师和教学。社会现实生活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内容的艰深、抽象和相对封闭性,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前者。与此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量严重不足。我们在一所中等偏上质量学校调查时,教师坦率地承认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流行时尚及畅销书阅读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学生。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心发育提前,各年龄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交流需求差异明显。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关心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特别是当众表扬,亲切地抚摸等言行表露,而中学生关注教师的外表形象和能力,如口齿伶俐,有幽默感,写一手好字,衣着得体等。高校学生则愿意与有才华的教师交往与交流。同时,各年龄段的学生均无一例外地表现为独立性增强。

基于以上分析,上海市教研院的研究人员廖大海认为,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教育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明显的实践性的研究课题,确实亟待有识之士“一马当先”。

优化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待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诞生,但是,这绝不表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校长可以无所事事,相反,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机制改革上大有文章可做。

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我们了解到一个案例:一位青年教师在课内打了一位学生一记耳光,校领导在获知后的十分钟内立即赶到教室,进行现场调查和取证。确认事实后,校方立即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之处理决定:首先送该教师去相关医疗机构作心理状况检查,如医生诊断发现有心理异常状况,则属“病”态范围,按疾病治疗处理,调离教学一线病休;如无心理异常,属严重违犯校纪,立即开除。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陪同下,该青年教师前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心理异常。学校给以病假待遇。当劳动合同期满后,依法解除聘用关系。

整个处理过程不满半个工作日,而双方当事人对处理程序无任何异议。

无独有偶,上海协和集团幼儿园对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条规定,每天至少抚摸每一个小孩一次头。园长解释说,这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

温州的一所寄宿制学校里,校长告诉我们说最怕的是家长说孩子在校吃不饱,只要有这样一个电话,就会令他一周都心烦意乱。

以上三个案例都发生在民办学校。相比之下,相当一部分公办学校,只能慢慢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帮助提高思想认识,改正缺点错误,改掉体罚学生的恶习;只能空泛地要求教师去爱学生;只能对家长说:“吃不饱你就别在学校搭伙。”

不是公办学校的校长缺少处理这类问题的魄力和思路,而是缺少了一种机制,一种管理教师队伍的机制,或者讲是校长的自主权。

推进教育系统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应该是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师德问题,如教师向学生索取财物,随意处罚和体罚学生,为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为升学率而随意剥夺学生的考试升学权等,只有靠严肃纪律、不留“下不为例”尾巴的处理才能真正根除。

当然,师生关系的调节和优化,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教育者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