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塔县境内发现的多处古遗址、古窑址和出土的遗物,再与有关史料相印证,金塔县境曾是夏朝时的古西戎地,属雍州。境内的黑河和白河(讨赖河)沿岸,特别是会水海(今东沙窝一带)周围,远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据考证,当时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的先民,主要是羌和氐这两个古老民族,他们兴起于甘肃、青海,史称“南山羌”,黑河流域是他们活动的重点场所。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4000年左右),居住在黑河上游祁连山一带的氐族部落的一支沿黑河迁徙到了这一带,不久,居住在讨赖河上游的羌族部落的一支也迁徙到了这儿。
氐人,即定居于河谷、平川等较低地带,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耕部落人群。他们以固定农业为主,兼营发达的饲养业,也进行狩猎活动;他们继承了马家窑文明的冶炼技术,形成了冶炼和制造红铜、铅铜、青铜等多种铜制品的冶铜业,还有制陶业和家庭纺织业。
羌人,即在草原、山地以畜牧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游牧部落人群,包括与农耕部落接壤并实行定居的半牧半农人口。羌,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他们居无定所,以氏族部落为社会组织形式,逐水草而从事放牧羊、牛等牲畜的畜牧业生产,兼有狩猎、采集活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也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他们与农耕部落的氐族相比,由于生活条件较为艰难,在整体素质上低于氐人。 由于他们长期与氐人和睦相处,互通有无,相互通婚,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开始创造与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并终于在夏代后期创造出了先进的酒泉火烧沟文化。
从县境内的缸缸洼陶器作坊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当时生活在金塔境内的先民已有集中的房屋、集中的制陶窑址、公共的氏族墓地,还有着氏族共同的信仰习俗,并表现出在母系氏族下的对偶婚姻家庭的特征。(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农业开始发展起来,狩猎、采集、捕鱼作为农业的补充,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畜牧业开始萌芽,人们开始饲养家畜以补充食物;由于定居和群聚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简单的陶器加工;人们还在利用自然洞穴的同时,学会了挖洞建造半穴居的房屋;简单的纺织开始出现,如织渔网等;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精细的磨制工具的大量生产和使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氏族聚落逐渐形成,进入氏族社会。
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大约在距今3900—3600年前,这儿的氐人首先学会了冶铜技术。金塔在远古时代,山川秀丽,矿藏丰富,铜矿是先民们最先发现的宝藏。金塔发现的白山堂古铜矿冶遗址就是最好的明证。由于先民们有熟练的制陶技术,对火候的掌握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冶炼铜矿石已不成问题。起初,他们只能冶炼红铜,后来可以用这些红铜锻造各类小型的器物,但是要制作成生产工具,硬度还不够。在较长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对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铜中加入一定含量的砒石,冶炼成砷铜,成为铜砷二元合金;或加入锡石,冶炼成锡青铜;或在铜中加入一定含量砒石、锡石,冶炼成铜砷锡三元合金。在制造铜器过程中,开始以锻造为主,在热锻后又进行冷锻加工,以后又有了用范模铸造或复合铸造等复杂工艺。
到青铜时代,中原王朝(包括西北东部的关中地区)已经有了极为发达的青铜冶铸工艺,器型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花纹精美,达到了青铜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西部地区的金塔,金属冶铸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当时西北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一是铜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除了小件铜工具和装饰品外,也生产了精美的铜器。二是在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上,除小件工具仍然使用锻打外,铜容器已使用了范铸,形制复杂的铜器还使用合范法铸造。
综上所述,金塔的先民主要是羌和氐这两个古老民族,他们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他们在春天出冬场(游牧社会人畜过冬的地方)后,先到河谷种下麦子、谷子等粮食作物,然后往山中移动,展开一年的游牧。秋季回来收割后,再回到冬场。如此在河谷中种麦,在附近山坡草场上游牧,生活所需比较充足。同时,他们为了生活所需,先学会打磨石器、骨器等,后开始烧制陶器,学会并应用了西方传入的青铜冶炼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