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塔之最:小麦系统选育与杂交育种

金塔之最:小麦系统选育与杂交育种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的群众选种运动。1965年,开始进行小麦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1967年经过系统选育,从“山西红”小麦品系中选育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抗旱、耐瘠、早熟的“34号”和“396号”小麦良种,经试验比“山西红”小麦增产20%左右。1975年育成“303号”小麦良种,为提高金塔县小麦产量奠定了基础。大田种植的小麦仍以“金春”系列为主。

金塔之最:小麦系统选育与杂交育种

小麦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北方人民的主食,也是宝贵的商品粮。麦麸是优良的精饲料,麦秆是纺织、造纸的好原料。

在古代,金塔农民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择种不慎,贻误岁计”的经验,并逐渐摸索出株选、穗选、粒选和筛选等选种方法,以提高种子质量,但都只是处于自发状况。民国时期,虽向农民宣传和组织开展选种,但范围甚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的群众选种运动。金塔县的种子工作,首先从抓选种工作入手,按照国家1950年制订的《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的精神,依靠和发动群众,于夏收前开展田间选种,以解决当时种子上普遍存在的混杂退化现象。每年夏收前,从县政府到人民公社分别发出选种的指示;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和指导群众选种;抓典型、做样板,以点带面,广泛发动群众搞好选种和留种工作,克服了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不注意选种技术、凭老经验选种的做法,基本上扭转了老百姓“家有百样种,不怕老天哄”的消极抗灾习惯,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田间出现小麦“三层楼”等混杂、退化、成熟不一致的现象。1954年选小麦良种,块选4.4万公斤、穗选8000公斤;1955年,块选6.4万公斤、穗选1.3万公斤。除开展田间选种外,播种前还开展风、筛选种。主要品种有“灰麦子”“金包银”“银包金”“白大头”“小白麦”“红大头”“瞎八百”“山西红”等。山西红因适应性强、早熟、高产,种植较广。

1956年后,金塔县小麦种子工作实行“四自一辅”的方针,以生产队建立种子田,自选、自育、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购储调剂为辅。(www.xing528.com)

1964年,为了贯彻国务院“自繁、自选、自留、自用”的方针,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建立自己的种子田。1965年,全县推行二级种子田,由正式种子田(一级种子田)繁殖的种子供第二年二级种子田用种,二级种子田去杂去劣后收获的种子供下年大田生产用种。1966年种子工作陷于停顿。20世纪70年代以后,恢复了种子机构,做到了县有良种场、公社有种子队、生产队普遍建立种子田,形成了一个以县良种场为骨干,公社种子队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项种子规程健全,小麦在块选、穗选的基础上,开展提纯、复壮,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1963年4月30日,金塔县良种繁殖场从县园艺场分出,开展种子繁殖和培育工作。1965年,开始进行小麦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1967年经过系统选育,从“山西红”小麦品系中选育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抗旱、耐瘠、早熟的“34号”和“396号”小麦良种,经试验比“山西红”小麦增产20%左右。1969年,全县播种“34号”和“396号”小麦14.54万亩,平均单产200.5公斤。经过7年的杂交选育,1971年,首次在金塔县育成“金麦1至11号”和“64、87号”小麦良种。1975年育成“303号”小麦良种,为提高金塔县小麦产量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金塔县金春系列小麦普及推广,主要品种有丰产型“金春1、2、4号”、高蛋白型“金春5号”。1990年,金塔县农技中心站选育出“金春1号”“金春2号”小麦。1992年,全县大面积种植“金春1号”“金春2号”小麦6.9万亩,其中单产过千斤面积达1.93万亩。1993年后基本淘汰小麦“303号”。1998年,金塔县示范种植“金春3号”“金春4号”小麦,优质加工专用型小麦“甘春20号”。2000年,金塔县示范种植高蛋白小麦“金春5号”。2003年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育种停止。大田种植的小麦仍以“金春”系列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