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23日至26日,金塔县委召开了全县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林业模范、基层护林员66人。县委书记马能元做了总结讲话,号召全县人民积极护林造林,为改变金塔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面貌做出贡献。会议讨论制订了《1953年全县造林育苗计划》,对林业模范进行了表彰奖励。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北端,绿洲面积仅占6.4%,其余均为戈壁荒漠。过去,无情的风沙给金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全县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侵袭,3条长达160千米的风沙线和416个风沙口,直接威胁着30多万亩耕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土地荒漠化程度日益加重,大片农田被流沙吞没。从1952年春开始,金塔县委发动干部群众开展压沙植树活动,县委书记马能元首次倡导推广泥土、柴草压沙经验,亲自带领工作组在官坝乡(今三合乡永光、榆树沟村)进行泥土、柴草压沙试点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推广。当年用泥土封固沙丘980亩,固沙护渠25处,保护农田670亩,植树61.7万株。金塔人民创新的用泥土、柴草治理沙害的先进经验,被刊登在1952年第127期的《人民日报》上。此后,全县人民每年坚持不懈地进行沙害治理和植树造林。在金西乡营泉村附近的潮湖滩上,成立了国营潮湖林场,并先后将白水泉、牛头湾、生地湾林场划归该场,在麦芒滩、官坝滩建立了两个工作站,经营面积达到6.83万亩,每年春季采用环丘造林、固沙造林、土压沙丘、插风墙和封滩育草等办法防风固沙,取得了明显成效。
治沙(www.xing528.com)
1958年2月,金塔县委发出《关于金塔县林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各区、乡每年治沙造林的具体时间、造林期间的具体安排、解决造林需要的苗术、宜林地的安排以及育苗、林木采伐等事宜均作出明确具体的政策性规定。县委每年春秋季节都要对防风治沙发出指示,提出计划,进行总结。县上每年召开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总结成绩,全面部署,奖励劳模,树立典型,带动一般。逐步形成了规划、动员、检查、督促、指导等一整套工作方法,促进了护林、造林、育苗、植树、防风、治沙一体化建设。在沙害治理中,金塔县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在三条风沙线规划建造防沙林带,即:由六坪起沿西排洪渠至生地湾;由六坪起沿梧桐坝旧河至火烧湾;由六坪起沿三塘坝旧河至旧寺墩。经过几年的奋战,采取埋压和治理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遏制了大庄子、古城、中东、西坝、东坝、三合、金塔等乡的流沙侵害掩埋农田的严重局面。1963年5月,金塔县人委颁发了《护林防沙布告》,制止了乱砍滥伐,鼓励群众植树,成片造林由1963年的1979亩增加到1965年的8145亩,四旁植树由73.5万株增加到301.99万株。
1966年4月初,金塔县委一班人以焦裕禄为榜样,深入沙漠地带进行调查,制订了治沙规划。动员组织西坝、中东、古城、三合、金塔五个公社的干部、社员和县城机关职工、家属、学生6780多人,在麦芒滩开展治沙大会战,用泥土埋压沙丘1600多亩,在沙丘低凹处引水灌溉580亩,植树造林20多万株。同年5月4日,县委书记杨兴盛带领县委常委和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芨芨、天仓、鼎新公社的领导,徒步跋涉,在黑河沿岸受风沙危害严重的6个大队进行实地考察,寻求根治黑河和治理风沙的办法。5月7日,在芨芨公社夹墩湾大队现场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各级党政领导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护堤固岸,植树造林,封沙育草,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改变金塔落后的自然面貌。并决定成立金塔县治理黑河委员会,由9人组成,何世斌任主任委员,李森林任副主任委员,下设治理黑河林业工作站,讨论制订了治理黑河、治理风沙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