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塔县:甘肃省产棉之冠

金塔县:甘肃省产棉之冠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棉花是金塔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金塔棉花的特点是:色泽白,含糖少,纤维长,细度和整齐度较好,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酒泉、金塔等县人民连年遭受战乱、灾荒之苦。棉田1982年开始,金塔县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开始地膜棉花栽培试验,并示范推广棉花套种等立体种植技术,在县辖区内11个公社设示范点21处,种植地膜棉花240亩,亩产皮棉58.4公斤。同年,金塔县成为“甘肃省第一产棉大县”,名列“全国百强产棉县”第54位。

金塔县:甘肃省产棉之冠

棉花是金塔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金塔棉花的特点是:色泽白,含糖少,纤维长,细度和整齐度较好,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这一切,除来自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外,还有一段值得思忆的植棉历史

棉田

金塔种植棉花始于明朝初期,朱元璋发布全国植棉令之后,当地军民开始种植棉花。十八世纪,鸦片传入,放弃植棉,改种罂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编《肃州新志·物产》又有如下记载:“草棉从前甘肃无棉花,人亦不知种法,布皆来自中土,衣甚艰难。同治十年(1871年),爵督相左帅剿回,见贫民多赤体,发给寒衣数十万;颁《种棉十要》,购棉种数十万斤,饬地方官教民拔除罂粟,改种草棉,数年间,衣被寒顾。肃地土性不宜,惟金塔所属,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来,种棉者十有二三,卒岁有赖,不苦号寒,复以有余售之他境,获利过罂粟数倍,饱暖乐利,皆我公之德也。”

同治四年至十二年(1865—1873年),回民蓝吉祯、马文禄占撂酒泉城,清王朝调兵围剿。酒泉、金塔等县人民连年遭受战乱、灾荒之苦。同治十年(1871年),左宗棠进军酒泉,禁种鸦片,倡导植棉,短暂数年,金塔棉花、土布就能“售之他境”。民国时期(1912—1949年),金塔土布除境内自销外,又成了酒泉和玉门市场上的“抢手货”。普通人家的衣帽鞋袜,多用金塔土布制作,特别是1949年前的几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金圆券到手后做壁纸或扇子用。棉花、土布和小麦成了市场交易中的必需媒介。在战乱、灾荒和饥饿交加的困境中,金塔人民靠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自己谱写了棉花种植及其加工发展的光荣历史。清朝末年,全县有40%~60%的农户每年总要种几亩棉花。民国时期,棉花面积一般在1~1.5万亩之间,单产6~7公斤。1949年为1.55万亩,单产9公斤,总产14万公斤。1956年扩至4.01万亩,单产16公斤,总产64.16万公斤,与1949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158%、77.7%和358%。1960年学习新疆和河北的“大片”植棉经验,棉花播种按“方”“片”规划,当年播种1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6%,脱离了实际,单产仅有7公斤。造成“人缺口粮、畜缺草料”的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1年播种1.53万亩,单产降至4公斤。1962年播种1.72万亩,单产再度降至2公斤。经过有关政策的调整,1963年播种1.14万亩,单产回升到12.7公斤。1964—1969年,棉花面积稳定在1.22~1.45万亩,单产在18~37.5公斤。1970—1980年,棉花播种面积在2万亩,单产为20~40公斤。1981年,金塔县种植棉花2.02万亩,亩产皮棉40公斤,总产皮棉80.8万公斤。(www.xing528.com)

棉田

1982年开始,金塔县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开始地膜棉花栽培试验,并示范推广棉花套种等立体种植技术,在县辖区内11个公社设示范点21处,种植地膜棉花240亩,亩产皮棉58.4公斤。1983年后,金塔县大面积推广地膜棉花种植。1989年,金塔县推广种植“新陆早1号”品种,亩产皮棉47公斤。1991年,金塔县试验、示范种植“新陆早6号”品种获得成功。1992年,金塔县普及地膜棉花2.72万亩,亩产皮棉133.2公斤。1993年,金塔县3.47万亩棉花种植实现全膜化。1998年,金塔县种植棉花9.39万亩。2000年,金塔县种植棉花14.06万亩。2001年,金塔县种植棉花18.69万亩。

2004年,金塔县引进适宜套种的杂交棉标杂A1,丰产早熟的JD-3;开发出JD-4等新品种,种植棉花20.74万亩,亩产皮棉143.2公斤,年产皮棉60万担,收入4.5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75%。同年,金塔县成为“甘肃省第一产棉大县”,名列“全国百强产棉县”第54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