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百年皇宫禁地:北京古迹史话

五百年皇宫禁地:北京古迹史话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座皇宫却被保留下来,它就是曾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五百年里,北京城都是帝国的中心,而当年的紫禁城便是中心的中心。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皇宫紫禁城也许永远不会出现在北京的土地上。于是,永乐四年,朱棣又下诏将于第二年五月开始正式在北京修建皇宫,这座皇宫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紫禁城。1407年,紫禁城正式动工修建。

五百年皇宫禁地:北京古迹史话

一提到皇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宫。其实,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有近十个,每个封建王朝无不建有自己的皇宫。如汉代的长乐宫和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等皇家宫殿,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即使是在历经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建筑仍被世人广为传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数皇宫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再,只剩下荒废的遗址和人们的无限追忆。

如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已经结束了百余年,帝国王者们也随着宣统皇帝溥仪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在历史之中。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座皇宫却被保留下来,它就是曾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

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故宫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在此后五百年的历史中,明朝有十四位皇帝,清朝有十位皇帝,共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和生活。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五百年里,北京城都是帝国的中心,而当年的紫禁城便是中心的中心。

说起紫禁城,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位主人——明成祖朱棣。

不管世人对朱棣本人的评价如何,以他在位时的功绩论,明成祖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永乐年间,社会安定、国家富足,后世公认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而在朱棣所有的功绩中,迁都北京和营建紫禁城是对后世影响最为巨大的两件事。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60年出生于南京,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元璋攻占了元朝首都——当时被称为“大都”的北京。朱棣十岁时被封为燕王,二十岁时赴北平(明朝建立后,北京的称呼由“大都”改为“北平”)就藩。朱棣与北京,皇帝与紫禁城,从这一刻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当时的情况看,朱棣已经到北平就藩,若无意外,他的一生都将与皇位无缘。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皇宫紫禁城也许永远不会出现在北京的土地上。但是,历史就是因为它的意外而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以及比朱棣年长的秦王和晋王相继早逝,历史第一次给了朱棣当皇帝的机会。然而,朱元璋却封了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新太子,他就是后来引发了不少猜测和争论的建文帝。错过一次机会的朱棣反而对皇位有了更强烈的渴望。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拼杀,最终攻占南京,成功登上皇位。此时,南京依旧是明朝的京城,而北京似乎又回到了北部军事重镇的时代。然而,没有被历史抛弃的朱棣,注定不会抛弃他的王兴之地,他酝酿着迁都北平。

朱棣二十岁就任燕王,到1402年领兵攻占南京,在北平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一方面,在朱棣的心里,北平早已是他的家,有家的人谁不渴望回家呢?另一方面,失去政权的元朝统治集团还没有完全瓦解,北部边陲尤其是北平时常受到蒙古军队的袭扰,迁都北平不仅可以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骑兵,还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的统一。于是,已经登上皇位的朱棣便开始筹划迁都北平。永乐元年(1403),朱棣的皇位还没有坐热便下诏改北平布政司为北京行部,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为迁都积极做准备。

既然是京师就必然要有皇宫。北京虽然曾经是金和元的都城,但是皇宫的规模并不大,而朱棣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他需要的是一个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皇宫,只有这样才能与帝王俯瞰一切的气势与威严相匹配。于是,永乐四年(1406),朱棣又下诏将于第二年五月开始正式在北京修建皇宫,这座皇宫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紫禁城。

1407年,紫禁城正式动工修建。修建之初,从全国征集的工匠有十多万人,役夫更是多达百万人。因为按照朱棣的要求,紫禁城一定要尽显气派与富丽。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劳动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与此同时,修建皇宫需要大量的名贵木材,这样的木材北方很少,大多产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而建皇宫所用石料也要采自北京郊区或更远的山区,最轻的石料往往也有几吨重,大的石料甚至达到数百吨。就在故宫保和殿北台基中央的御路上,我们可以发现一块保存完好的云龙丹陛。这块丹陛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石长十六点五七米,宽三点零七米,厚一点七米,重约二百五十吨。在这些因素影响之下,修建工程注定旷日持久并需要巨大的劳动量。在经过无数工匠长达十四年的艰辛劳动后,紫禁城终于在1420年建成。1421年正月,朱棣下诏正式改北京为京师,并在北京奉天殿接见百官,在南郊祭祀天地和祖先。迁都北京的伟大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紫禁城一直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宫,直至封建王朝的完结。

可以说,紫禁城是几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以当时的社会条件,能建造出如此庞大而卓越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后世的建筑学家们无不惊叹于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将它看作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宫,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占地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点五万平方米。它的四面建有高十米的城墙,一条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紫禁城,日夜守护着这座雄伟的皇宫。相传,故宫内共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其实这只不过是个传说。1973年,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统计,事实上,故宫现有房屋九百八十座,房间共计八千七百零四间。

保和殿后檐云龙丹陛俗称“大石雕”,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为宫中石雕之最

紫禁城的城墙四面各设有一座城门,南面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在明代,午门外的广场就是杖责犯有过错的大臣的地方,“推出午门外斩首”的话一直流传至今。这句话让人们以为皇帝批示斩首的犯人就在午门外的广场执行,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真正的含义是将犯人推出皇宫在菜市口等地斩首。之所以提及“午门”,是因为在紫禁城的布局中,午门就是皇宫的正门,“推出午门”指的就是推出皇宫。至于天安门,其实是皇宫的外门。

午门还是皇帝发布诏书的地方,除了日常发布有关国家大事的诏书,每年十月初一,午门会举行“颁朔礼”。颁朔礼是颁布次年历书的仪式,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颁布的历书将指引下一年的日期、节令、农耕等。仪式旧称“颁历”,至乾隆朝,为避乾隆皇帝名讳中的“历”字,改称“颁朔”。午门还会举行“献俘礼”,每遇到国家的重大战争,凯旋的将军会在午门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军功。作为皇宫的正门,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

如果不仔细看,一般会以为午门只有三个门洞,其实,在东西城台里侧,它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在正面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有“明三暗五”的说法。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多门有什么用呢?如果是在普通百姓家,那自然是太过浪费了,然而,这里是皇宫,皇宫的气势与规矩终归是不同的。

午门正中最大的门洞,平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出入。另一个有资格的人,就是皇帝大婚当天的皇后,而且皇后一生也就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帝王的家人获得从午门正中走进皇宫的机会都如此难得,那么,作为皇室之外的普通人,是不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呢?其实,普通人也是有机会的,如果考生在殿试中考中全国前三名,即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那么就有幸可以在殿试结束后从午门正中走出皇宫一次。而其他没有考中前三名的考生,就只能从旁边的门进去,再从旁边的门出来了。

这一进一出的荣耀,对当时的人来说可算是一生中最耀眼的辉煌时刻。从此门洞进去的女人从此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而从此门洞出来的男人们,也许就是日后治理帝国的国家柱石。

紫禁城的东门叫东华门,它靠近太子宫,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专用城门。到了清代,东华门也允许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一些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官员也可以从这里出入了。另外,东华门还是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出皇宫的地方。

与东华门遥相对应的就是紫禁城的西门——西华门。西华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因为西华门外正对着皇宫园林西苑,所以,很多帝王、后妃游幸西苑花园,都从西华门出去。

紫禁城的北门是神武门,按布局来说,它是皇宫的后门,是宫内下人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备选者也是从这里的偏门入宫候选的。神武门上设置有钟和鼓,由专门的部门——銮仪卫负责管理。每天黄昏之后,便敲钟一百〇八响,钟声响过之后,鼓声随即响起,这就是一更的开始。随后,每过一更便打钟击鼓一次,黎明的时候还要鸣钟报晓。如果皇帝住在宫内,黎明就不用鸣钟了,以免惊扰劳累了一晚的皇帝。

城墙之内就是真正的皇宫了,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着由承天门(清代顺治年间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南半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再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侍立左右两翼,是皇帝每天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宫六院”,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宫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整个宫殿建筑布局严谨却不失大气,既秩序井然又气势磅礴,寸砖片瓦、一阁一殿都显示出皇宫无与伦比的壮美,映现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皇宫的平面布局严谨有序,形式上尽显雄伟、辉煌、庄严、和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整个建筑充分显示了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工匠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也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紫禁城不仅是皇帝理政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新皇帝的登基典礼就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仪式,它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整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紫禁城建成之后,皇帝登基典礼大多在如今的太和殿举行,第一位在紫禁城举行登基仪式的并不是它的第一位主人朱棣,而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之后,早已被立为太子的朱高炽在紫禁城举行了这座皇宫的第一次登基大典。

在典礼举行之前,司设监、钦天监、尚宝司、教坊司等礼部直属机关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皇宫的后勤保障部司设监把皇帝的御座摆放在奉天门之上;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钦天监推算出登基的最佳时间,并设定时鼓;尚宝司负责典礼设备的安置;教坊司负责仪式中的文艺演出。这几个部门是明代筹备皇帝登基典礼的主要机构,典礼的准备工作几乎都由它们负责完成。

紫禁城鸟瞰图

登基当日的早上,朱高炽派遣礼部的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拜祭天地。登基大典由此拉开序幕。

登基“吉时”到达之时,钟鼓齐鸣,朱高炽穿着只在特别重大的仪式中才穿的黄色衮服,缓步登上奉天门城楼,登基仪式正式开始。

朱高炽在奉天门上祷告天地之时,身着朝服的官员早已在奉天门前排队等候,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他们经由金水桥进入紫禁城,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两侧,等待皇帝从奉天门上祷告完毕下来。

从奉天门城楼下来之后,朱高炽在随从人员的簇拥下进入登基的大殿就座。正在午门广场外跪拜的大臣们这才站起身来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依次对新皇帝上表道贺。然后,司礼太监宣读即位诏书,确认朱高炽的新皇帝身份,明王朝的换代正式完成,洪熙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这个仪式自明仁宗朱高炽之后便被确定下来,成为明代皇帝登基的定制,明朝后世皇帝大都沿用这套礼仪制度。皇宫紫禁城见证了几乎所有明、清帝王登基时的荣耀。

历史上,每一座皇宫的名字都有其非凡的意义,比如汉代的长乐宫和未央宫,就表达了刘邦对养尊处优的帝王生活永远延续下去的美好希冀。

紫禁城的命名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古人将星空中的紫微星称为“众星之主”,视之为代表天帝的星座;又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紫微星所属的紫微垣位于天空中央,为三垣的中垣,被视为天帝的居所。因而,天帝所居的天宫即被称为“紫宫”。

古代皇帝都以天帝的儿子自居,认为自己是天帝派到人间的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既然是天子,皇帝的居所应当与天帝的居所相呼应,皇宫也便被称为“紫宫”。皇帝们希望自己身居“紫宫”,能够如天帝般威严,江山永固。

同时,紫禁城的设计者出于保证帝王的安全、权威及威严的考虑,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皇宫需壁垒森严,除了设置林立的哨岗之外,还建有十米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使进入皇宫难上加难。早在秦汉时期,皇宫就被称为“禁城”。既是紫宫,也是禁城,因此,这座皇宫被称为“紫禁城”。

无论紫禁城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这个名称都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命名,不是因为代表天帝居所的“紫”字,而是那个“禁”字。(www.xing528.com)

紫禁城是皇宫,也是禁地。

最先被紫禁城禁止在外的就是民间百姓。作为封建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是绝对不允许靠近皇宫的,即使偷看一眼也许都会被逮捕入狱。毕竟,皇帝与百姓是天与地的差别,皇帝居住的皇宫不是普通百姓有资格靠近的。

然而,相比于皇宫外面的人无法进入而言,皇宫里面的人,也许更理解这个“禁”字的含义。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紫禁城的第十一位主人,1573年,年仅十岁的他就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六年(1578),十六岁的朱翊钧在皇太后的安排下和皇后王氏成亲。这是万历皇帝的初婚。皇帝的婚姻,除了政治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生下龙子,以延续皇家的江山社稷。然而,到了万历九年(1581),结婚已经三年的王皇后,还是没有传出怀孕的喜讯。通常情况下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夫妇二人都还不到二十岁,但是,急着要做祖母的皇太后却等不及了。

万历十年(1582),皇太后下懿旨,要到各地挑选女子入宫。然而,当这份懿旨被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看到后,他却提笔修改了懿旨,把挑选女子入宫改为挑选女子入宫册封妃嫔。

“老谋深算”的张居正非常了解民间的疾苦,他知道,民间百姓并不愿意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女儿送入宫里,因为皇宫是禁地,女儿进去之后,也许一生都将被锢深宫,不能再出皇宫一步。女子入宫,如果无名无分,就只能作为下人在宫中劳碌一生,甚至终老其中,再也无法与家人相见。但是如能被选为妃嫔,虽无自由,至少还能让自己和家人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所以如果懿旨只说挑选女子入宫,百姓一定会把女儿藏匿起来,不让她被选入宫,这样的话,结果就会是“无人可挑”,或者挑不到“国色天香”的真正美女。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进入皇宫,起码很多宫女就非常向往外界的自由,即使她们被册封为妃嫔,依然不能随意出宫。她们虽人前显贵,但是并没有多少自由,而那些被冷落的妃嫔,一生只能与孤独寂寞为伍,那种痛不欲生的悲凉是外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

紫禁城里的女人,无论权势大小,与皇帝相比都永远是皇宫中的配角。然而,即使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虽身为紫禁城的主人,仍然要被这深深的皇宫和高大的城墙牢牢禁锢着,相信很多住在里面的帝王都曾向往过紫禁城外的自由世界。敢用实际行动打破这种禁锢的明代皇帝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极具争议的明武宗朱厚照了。

明武宗朱厚照,一个被后人唾弃、嘲笑、批判的帝王,一个好色、贪杯、尚武、行事荒诞不经的皇帝,却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打破皇宫禁锢的勇者。朱厚照生在帝王之家,贵为天下王者,虽然身为紫禁城的主人,却依然感觉到那无处不在的束缚,时刻想着冲出紫禁城。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长大成人的皇子,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夭折了。因此,明孝宗对朱厚照非常疼爱,这也为朱厚照以后的任性妄为埋下了伏笔。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逝世,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在紫禁城即位,从此开始了他独特的帝王生涯。

朱厚照登基时还是个孩子,他从小就顽劣成性,当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后,他想的不是如何承担皇帝的责任,治理好这个国家,而是想着如何利用皇帝的权力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即位之初,朱厚照就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这样做不是因为他勤劳,而是为了减少这些侍从对自己行动的限制。“经筵日讲”是古代特设的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御前讲席,目的是让皇帝增进涵养,保持德行,学习治国之道。经筵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昭帝时期,到北宋时期形成定制并延续下来。到了明朝,除经筵制度外,又增加了日讲制度,每天或者每隔几天,文华殿大学士就要在文华殿为皇帝讲课。明武宗年少贪玩,他经常以各种借口逃脱,自始至终也没听过几次经筵日讲。后来,自由惯了的朱厚照索性连早朝也不上了。他的这一做法开启了明朝皇帝长期罢朝的先河,之后的明世宗、明神宗都曾长期不上早朝,对明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人因此认定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罕见的懒惰皇帝,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追求自由、任性、个性张扬的孩子,他还不懂得做皇帝的责任和意义;或者他已经懂得,但是,与当那个责任重大的皇帝相比,他更愿意追求自我罢了。

朱厚照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他最喜欢待的两个地方是豹房和宣府(今河北宣化)的镇国府。

豹房是贵族豢养虎、豹等凶猛野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便有了这种风气。另外还有虎房、象房、鹰房等。“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仍然存在这类地名。明朝的皇帝尤其喜欢豢养动物,并为此修建了许多饲养动物的场所,如虎城、豹房、鹁鸽房、鹿场等。

渐渐长大的明武宗朱厚照再也无法忍受枯燥乏味的皇宫生活,他的心思早已不在紫禁城的高墙之内了。于是,正德二年(1507),他命人在皇城西北修建“豹房新宅”以供自己休闲玩乐。经过五年的修建,到正德七年(1512),这个耗银二十四万余两、有房间两百多间的皇家游乐、办公场所正式建成。从正德二年到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朱厚照驾崩,他一直住在那里。

很多人都说朱厚照是留恋豹房的欢愉才喜欢住在那里的。在豹房里,除了有明武宗最喜欢的动物——豹子之外,还有无数乐妓。每天,朱厚照都在豹房中饮酒作乐、虚度时光,丝毫不管民间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

其实,豹房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明武宗荒淫享乐的场所,它也是那一时期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因为,朱厚照虽然贪玩,却还知道处理国家大事。明武宗处理事情刚毅果断,诛杀权宦刘瑾,平定安化王和宁王之乱以及在应州从容应对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率领的大军都体现了他临危不乱的良好处事能力。

其实,豹房是娱乐场所也好,是办公地点也罢,在朱厚照的心里,那里就是一个他可以随意说笑、随意玩乐、不受任何约束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也可以有喜怒哀乐,也可以无拘无束,不像在紫禁城,总是有无形的压力束缚着他的身体与灵魂。

除了豹房,朱厚照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宣府。因为武宗自幼习武,非常崇拜太祖和成祖的“武功”,所以,他一直梦想到边关与蒙古军队进行真正的较量,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而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更坚定了朱厚照巡行北方边关的想法,这个人就是宣府边将江彬。

江彬原本只是边关一名普通的军官,适逢京郊密云地区爆发刘六、刘七起义,朝廷调派边军前来镇压,他才得以进京。江彬勇猛好战,在战斗中身中三箭,即使一箭正中面门,他也毫不胆怯,拔掉后仍冲杀在前,后来因为军功受到明武宗的召见。朱厚照自身也是尚武的性格,所以对彪悍勇武的江彬非常欣赏,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有一次,明武宗在豹房内戏耍老虎,这是一只早被驯服的兽中之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只平日温顺的老虎突然兽性大发,向武宗猛扑过来。武宗在慌乱之下,连忙呼叫身旁的钱宁救驾,然而,钱宁也被老虎的气势吓住了,愣在旁边畏惧不前,这时,同样站在一边的江彬及时出手,将老虎制伏,救了武宗一命。朱厚照十分感激江彬,从此对他更加宠信了。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在宠臣江彬的怂恿下,早就对紫禁城厌烦无比的朱厚照,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带着自己的亲信冲出北京城,来到了当时的边关重地宣府。

朱厚照在宣府营建“镇国府”,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往来的公文都以“威武大将军”的名号发布,并更改自己的名字为朱寿,后来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让兵部存档,户部发饷。

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部又对宣府发动了军事进攻,等待已久的明武宗终于有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面对蒙古的五万骑兵,明武宗亲任指挥,从容调动军队,先以少量军队引蛇出洞,然后再逐渐增加兵力。由于明武宗指挥得当,打了整整一天的“应州之战”,最终以蒙古骑兵的溃退而结束。

这次战斗的胜利是明英宗“土木之变”后,明军对蒙古骑兵取得的第一次野外战争的胜利。明武宗朱厚照率领数万名普通的边军直接对抗五万名蒙古精锐骑兵,并战胜了蒙古骑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小王子都不敢进犯边关,为边关的和平与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这是应州一战最直接的结果。在这场几乎被后人忘却的战役中,曾经“荒诞不经”的明武宗亲自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大捷成为朱厚照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南巡途中的朱厚照在江苏淮安的清江浦钓鱼时,不慎掉入水中,虽被侍卫救起,但身体却大不如前。1521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中病逝。

《明史》中先是夸赞了一下朱厚照的历史功绩——“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后笔锋一转,说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致使“朝纲紊乱”,国家几近危亡。最后惋惜地说,假如朱厚照能像他父亲孝宗一样“制节谨度”,那么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也不至于被后世嘲笑非议。

纵观朱厚照一生,“玩”字贯穿始终,“荒唐”似乎是他永远摆脱不掉的标签。据说,明武宗即位之初就搞起了恶作剧,在奉天殿里,把一只猴子放在了狗的背上,然后,点燃爆竹。受到惊吓的猴子和狗四处乱窜,紫禁城的庄严因此荡然无存。

也许,“问题青年”朱厚照就是要摆脱这种无处不在的“庄严”,他修建豹房,巡幸南北,从未在紫禁城中一本正经地做他的皇帝。也许,他与崇祯朝的长平公主有着同样的感叹——奈何生在帝王家?

在小说《红楼梦》中,皇帝的贤德妃贾元春回贾府省亲之时,隔着帘含泪对她的父亲说道:“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她称皇宫为“不得见人的去处”。由此可见,一个“禁”字包含了皇宫中多少的哀怨。

如今,封建社会早已成为过去,曾经的皇宫禁地“紫禁城”也成为供游客观光游览的景点。那庄严高大的建筑群依然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当我们普通人有幸走近它时,我们所有的人都已实现了紫禁城曾经的主人朱厚照为之奋斗一生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拥有了他向往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