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井市文化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龙井市文化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井市老头沟镇辖村,驻地文化。1983年,为细鳞河乡文化村。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文化村驻地。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十村民小组,13户,41人。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3千米处沟口,海拔330米,聚落呈块状。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三、第四共2个村民小组,37户,162人,其中朝鲜族155人。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4户,7人,均为朝鲜族。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时定名为长北。

龙井市文化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龙井市老头沟镇辖村,驻地文化。位于老头沟镇驻地西南部。多丘陵地。东至细麟村,南、西部至龙井市与和龙市交界处,北至龙水村。因驻地得名。

1945年前,先后属尚义社、尚义乡锡鳞村、裕庶村。1945年11月,属裕庶区(十一区)。1959年,为细鳞河人民公社文化管理区。1961年,为细鳞河人民公社文化大队。1983年,为细鳞河乡文化村。2001年,为老头沟镇文化村。2003年,源泉村、日新村、长城村并入文化村。

文化村委会

2011年末,辖文化、仲坪前屯、仲坪后屯、小灰洞、福满洞、河东、河西、龙湖洞、日新、大灰洞、长城、长兴洞、长南、长北、长福洞、长满洞16个屯,12个村民小组,667户,2198人,其中朝鲜族1717人。面积69.6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42.68公顷,其中水田192公顷。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等。林地面积535公顷,其中人工林283公顷。牧业有黄牛养殖。副业果树栽培、山野菜采摘。村中部有302国道至和龙龙门公路经过。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文化村驻地。位于老头沟镇驻地西南10千米,多山坡地,海拔287米,聚落呈块状。曾名集团村,后取学好文化之意更名为文化。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十共5个村民小组,129户,580人,其中朝鲜族541人。耕地面积211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北1.5千米,地势较平坦,海拔276米,聚落呈块状。始以屯位、地势得名仲坪洞。1945年,附近又建一屯,得名仲坪后屯,故将屯名改称仲坪前屯。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十一村民小组,32户,149人,其中朝鲜族135人。耕地面积89.85公顷。林地面积50公顷。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北1.4千米,地势平坦,海拔285米,聚落呈块状。1945年,迁自仲坪洞新建,故得名仲坪后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十二村民小组,54户,240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67.11公顷。林地面积30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北1.6千米,多坡岗地,海拔340米,聚落呈带状。朝鲜语地名,附近曾有过小石灰窑,故得名。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九村民小组,23户,97人,其中朝鲜族84人。耕地面积47.06公顷。林地面积10公顷。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南1.8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01米,聚落呈点状。朝鲜语地名,有一陈姓始居,遂得名陈家沟。清光绪末年取美满幸福之意更名为福满洞。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十村民小组,13户,41人。耕地面积41.57公顷。林地面积20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0.8千米,多坡岗地,海拔285米,聚落呈散列状。始名宋家屯,1982年因名不妥,以屯位更名为河东。清光绪初年建屯。聚落内有文化村第十村民小组,27户,54人,其中朝鲜族52人。耕地面积53.59公顷。林地面积35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3千米处沟口,海拔330米,聚落呈块状。曾用名安家屯。1982年,因该屯地处细鳞河西岸,故更名河西。清光绪末年建屯。原为源泉村驻地,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七、第八共2个村民小组,57户,244人,其中朝鲜族237人。耕地面积229.42公顷。林地面积40公顷。(www.xing528.com)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3.5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39米,聚落呈块状。朝鲜语地名,据传当时附近有过一水池,池内水蛇甚多,有一天人们发现水干蛇不见,便以为龙升天,遂得名龙湖洞。清光绪末年建屯。原属源泉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三、第四共2个村民小组,37户,162人,其中朝鲜族155人。耕地面积127.9公顷。林地面积20公顷。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2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32米,聚落呈块状。曾用名咸兴屯。因名不妥,1982年,以大队名称更名为日新。清光绪末年建屯。原为日新村驻地。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二村民小组,47户,176人。耕地面积77.88公顷。林地面积30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2.5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40米,聚落呈块状。朝鲜语地名,境内曾有过较大的石灰窑,故而得名。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日新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一村民小组,43户,176人。耕地面积67.09公顷。林地面积40公顷。果园面积13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3.9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42米,聚落呈散列状。境内有古城遗址,故得名长城。清光绪初年建屯。原为长城村驻地。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17户,65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123.21公顷。林地面积30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被。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4.1千米,多丘陵、山坡地,海拔363米,聚落呈点状。朝鲜语地名,有一贾姓始居,遂得名贾家沟。清光绪末年,取兴旺之意更名为长兴洞。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长城。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4户,7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330公顷。林地面积100公顷。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西南4.5公顷,多山坡地,海拔355米,聚落呈点状。1982年,因处长城村南部而命名为长南。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长城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8户,26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48公顷。林地面积35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南2.8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30米,聚落呈带状。1982年,因处长城村北部而命名为长北村。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时定名为长北。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长城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12户,40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49公顷。林地面积20公顷。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南3.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40米,聚落呈点状。朝鲜语地名,1982年,取长久幸福之意命名长福洞。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长城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47户,176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53公顷。林地面积40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头沟镇文化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文化村驻地东南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52米,聚落呈点状。朝鲜语地名,1982年,取长久幸福美满之意命名长满洞。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长城村,2003年随村并入文化村。聚落内有文化村第五村民小组,15户,60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127公顷。林地面积35公顷。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