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地区历史悠久,早期便有人类活动踪迹。从近代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井地区就有人类群体定居。1977年至1979年间,对金谷晚期墓葬进行的考古发掘,证明龙井地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进入不发达的青铜时代。同时,出土的陶豆、半月形石刀以及仿铜器石矛说明,龙井地区青铜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之后两千多年间,龙井地区相继出现了各类居住遗迹,但由于朝代的兴衰更迭,居民迁徙频繁,加之缺乏可资考证的文字记录,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的绝大部分聚落的历史现已无法查证。1981~1982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对全县各类地名进行了普查,从普查资料中可以了解到,龙井地区有据可查的聚落大多为清道光初年以后,尤其是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解除“围禁”实行招垦政策后才相继建立的。其中,又以汉族流民及朝鲜垦民的移入为主。龙井市屯名呈现满语、汉语、朝鲜语地名相互混杂的状态。
一、满语地名形成时期。满族是龙井地区的原住民族之一,曾以其特有的彪悍、勇敢建立了清王朝,有其光荣的历史、文化及语言。明朝末年女真族(满族)在东北兴起,在龙井一带居住着建州女真的瓦尔哈部。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龙井一带的瓦尔哈部女真人开始离开龙井,随清军入关。
清康熙十五年(1677年),清廷把鸭绿江以北,兴京以东,吉林省伊通以南和图们江以北的千余里地区视为祖先发祥的“龙兴之地”,颁布了封禁令。龙井地区也被划入封禁区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清廷派乌拉总管穆克登到朝鲜惠山,同朝鲜接待参官朴权会谈。而后在长白山天池以东十里的山脊上,立二尺高的定界碑,以确定清朝与朝鲜两国国界,严禁朝鲜人越境垦荒。从那时起,二百余年间,龙井一带作为清廷的禁山围场,人为地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原。据《延吉边务报告》记:清王朝入关以后,为保全“国朝根本重地”,将龙井地区列为禁山围场。在清光绪以前由珲春协领都统兼管,同时,清王朝建立之初对流民入境禁例极严,直至道光时期图们江以北才开始有人移入,但禁令仍然严密。
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原定居在牡丹江流域的宁安、海林等地的女真人,无法忍受沙皇俄国侵略者的不断侵扰和惨无人道的暴行,陆续越过老松岭,迁入延边一带。当年迁到六道河以南土城堡的,就有4户女真人。他们称土城堡为“泰盛楼”,后人则称“四户洞”。现有村屯中,由于满族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而产生的满语屯名沿用并保留至今的有15个,占现有屯名的3%。其中,除德新乡石门村辖上所为清道光年间建立外,其余均为清光绪年间建立。满语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等原因,现已很少被人使用。因古代满族主要以狩猎为生,对于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及自然地理形貌极为重视。所以满族地名多以动植物、山川等自然资源及地理形貌命名。除上述命名的地名外,一些饱含意愿的人文地名在满族地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
二、汉、朝语混杂地名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为19世纪下半叶,从清同治年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即1862~1931年间。清道光年间,渐有少数汉人为采集珍珠和沙金往来于此地。后来,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灾民闯关东,流入辽宁、吉林等地,其中一部分越过哈尔巴岭,来到海兰河畔定居。但因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来到龙井一带的朝鲜人较汉族早,且数量多。19世纪50年代就有朝鲜咸镜北道北部的朝鲜人进入龙井以南的封禁地区,狩猎或采集药材,砍伐树木,垦荒务农,特别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朝鲜北部连续两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短缺,朝鲜饥民携眷“冒禁”越过图们江,垦荒耕地,春种而秋归,朝鲜人的“犯越”也一直有增无减,逐渐形成趋势。清光绪七年(1881年),解除封禁后,在珲春设招垦总局,实行“以汉实边”政策。但是,此时从关内招募的汉人直接到图们江流域的并不多。他们到吉林一带之后,大部分止步不前,很少到图们江流域定居开垦。因为吉林地区遍布无主沃土,无需到路途遥远、地处偏僻的图们江流域安家落户。况且,从吉林到延吉,交通极为不便,不仅有哈尔巴岭、张广才岭、老爷岭三大山脉阻隔,还有广阔的森林地带。由于这诸多原因,“以汉实边”政策以失败告终。后清政府又采取“移民实边”政策,以克服“以汉实边”政策的偏颇,利用朝鲜移民开拓延边地区。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珲春设立越垦总局,专管朝鲜垦民越垦事宜。自此,龙井地区户口渐繁,始有大批移民进入龙井辖境定居。随着汉族和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从事农垦、挖金、采参、渔猎等生产活动,促使龙井地区相继形成了一大批屯落及各类新地名。21世纪初留存的屯名多数是这一时期形成,包括多种民族语言,有以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景的屯名,如福林坪、宝兴、永兴、兴隆、和平、福满洞等;有以民族融合为特征的,将汉语与朝鲜语结合而成的合成屯名,如跃进洞、九户洞、杏坪等,其中“洞”“坪”字在朝鲜语中意为村落、屯。由于朝鲜移民的迁入,出现朝鲜语命名的地名,大多采取朝鲜语汉译的方式来相传俗定。如蒙基洞,“蒙基”为朝鲜语“蒙氏”的谐音,此地名为“蒙氏居住的村落”之意。“沿域屯”,“沿域”为朝鲜语“沿岸”的谐音,屯处河岸,故得名。“大苏村”,“苏”字为朝鲜语“牛”的谐音。还有以自然地理实体、序数、姓氏得名的地名。如帽儿山屯、三开村、一松洞、林丰、优洞、小马鹿沟等。
本志收录的屯名中,归纳起来命名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植物、动物命名的屯名有39个。如老虎洞、獐岩洞、白杨、杏花村、柞树洞、韭田洞、桦田、松林洞等,占屯名总数的9.1%。(www.xing528.com)
(二)以美好愿望命名的屯名有109个。如龙安、吉兴、文学、明福洞、明新、新兴、富岩、崇民、昌洞、富民、长寿洞等,占屯名总数的25.4%。
(三)以地理实体所在方位或地貌特征命名的有185个。如上泉坪、上所、中所、大砬子、细长洞、三开屯等,占屯名总数的43.1%。
(四)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派生的屯名有13个。如帽儿山屯、三峰洞、明山、大山、细鳞河、海兰等,占屯名总数的3%。
(五)以古迹、古代经济生活和姓氏命名的有22个。如船口村、官道、碳矿、铜佛寺、土城、王家窑、刘家屯等,占屯名总数的5.1%。
(六)以经济性质及特产命名的有21个。如磨石、集场、同泰源、东盛涌、会升源、土器洞、铁店、梨树等,占屯名总数的5%。
(七)以教育设施和其他因素命名的有40个:延东、仁化、东明、一成、吉北、禹德、吉城、明东、新东等,占屯名总数的9.3%。
三、有效管理地名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945年到2011年。龙井市地名管理机构三次对全市地名进行了普查核实。在普查核实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对各类地名多方考证、详细调查,查来历、索演变、找起源。对有损劳动人民形象和不雅的地名,逐一更名或恢复原名。如,将老头沟镇原有多处以刘喜宝地方命名的屯,更名为兴隆、光新、和平、井泉。1935年,把九户洞误写为救护洞,1945年,改称协成屯,1947年,恢复原名九户洞。1932年以后,把泰兴屯改称庆安屯,因重名,1982年恢复原名泰兴(屯)。2011年第二次地名普查时,对155条屯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