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地圆与西学中源

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地圆与西学中源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清,随着“西学中源”说的逐渐成型,《周髀》益被认为是西学的源头。[45]地圆说是引发“礼失求野”“西学中源”等论说的主要因素。因康熙帝与“国朝历算第一”梅文鼎的一唱一和,使得地圆说在有清一代被广为接受,亦使“西学中源”说成为钦定的官方理论。

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地圆与西学中源

如前所述,利玛窦在介绍地圆说时,曾异中求同,借助浑天说之喻,以及《周易》之言指出“有谓地为方者,语其德静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这虽博得了不少士人的认同并接受地圆说,但同时也引发士人在中国经典中寻找地圆说的证据,为“西学中源”说埋下了伏笔。

郭子章在为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1600年)中所写的序言中,最早提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说,后熊明遇、方孔炤、方以智亦有相似的言论。另外,李之藻、王英明、徐光启则主张“礼失求野”,并成为后来崇祯改历的官方表述。入清以后,“礼失求野”之论经梅文鼎等文人的阐发和康熙帝的提倡,发展成为“西学中源”说,明确指出西学的源头在中国,并主导有清一代的西学观,影响深远。[44]

“西学中源”说滥觞于明末,钦定于康熙时期,后又经很多文人大臣论证,其意因社会背景和说者意图不同而产生流变:有人用它来平息中西聚讼而接受西学,有人则以之来贬低甚至排拒西学。无论持论者何人,《周髀算经》乃至《易经》往往成为论证西学源出中国的根据。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即以西学比附《周髀》;方孔炤、黄道周等则归西学于《易经》。入清,随着“西学中源”说的逐渐成型,《周髀》益被认为是西学的源头。梅文鼎在《历学疑问补》中全面阐述了西学如何源自《周髀》。康熙《御制数理精蕴》更以“数理本原”“河图”“洛书”“周髀经解”弁其首,以正本清源。[45]

地圆说是引发“礼失求野”“西学中源”等论说的主要因素。熊明遇采纳利玛窦“天圆地方,自德言也”的策略而接受地圆说,并将地圆说追溯于岐伯“大气举地”之说。[46]方以智延续其父方孔炤“脬气鼓豆”之喻,更明确地将地圆说与“大气举地”联系起来,并将之归于岐伯,指出邵雍朱熹等人已有完善,只是人所不知而已。游艺将地圆说与浑天说之“天如卵白,地如卵黄”相类比。揭暄则指出地圆说是由郭守敬发现后传入西方,并自觉地把它纳入到其元气旋涡宇宙论之中,在《璇玑遗述》中对地圆说进行了当时最详细的论证。

梅文鼎对西洋历算有深入的研究,认识到地圆是西方历算的基础。他在《历学疑问》及《历学疑问补》中征引许多古代经典,证明地圆之说古已有之,并将之诉诸《周髀算经》。康熙亦以地圆说为当然,认为中国古人精于历法,但均未涉及大地圆形的事实,西洋人进入中国后才将地圆说传入。他指出朱熹曾将地比作卵黄,只是后人并未领会而得出地圆说[47],很大程度上将地圆说归于朱熹,与他推崇朱子学有关。因康熙帝与“国朝历算第一”梅文鼎的一唱一和,使得地圆说在有清一代被广为接受,亦使“西学中源”说成为钦定的官方理论。

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期,士人不仅多将地圆说视为当然,并且往往将之置于传统经典中予以阐释。如江永(1681—1762)明确接受地圆说,并引用梅文鼎之言,指出《周髀算经》即有地圆之理,只是后其说不显,人多有臆度猜测,一行大地测量而不知地圆,郭守敬则似已悟地圆但未以明言,西士传入地圆说乃是失而复得而已。他还以大气举地球来回答杨光先“地如为球如何在虚空中安置”的问题。[48]

受教于江永的戴震亦秉持类似的论说,多处征引《周髀算经》,指出因为地之浑圆而有四季更替、昼夜变化,至于不同地之人顶不同之天、立不同之地,似有侧立之感,则引用岐伯之论以“大气举之”解释;最后指出日影“千里差一寸”之不确。[49]

然而,亦有人以古代经典坚持地平说。如乾嘉学者孙星衍(1753—1818)就以西人误会《曾子·天圆》“四角不揜”一语始创为地圆之说,因此作《释方》一文,否认地圆说。他首先指责地圆说之弊,接着征引《易经》《淮南子》《周髀算经》《大戴礼记》等经典,指出:

夫方而模稜,君子恶之,故圣人有不觚之叹。自地圆之说行,则重圆而毁方;自岁差之说盛行,指分秒以求天地之差忒,则小过足以累贤才,吾惧世道人心之去古日远也。孔子云:举一隅。书传足以释方者多,不备录云。[50]

上古礼器觚上圆下方而有四条棱,后来做成无棱的圆形,孔子遂有觚不像觚之叹。关于天圆地方,孙星衍认为经籍中多阐述,只是后人没有注意罢了;并指出若地圆说在中国盛行,人心不古,将会打破天圆地方的礼制。他完全是以一种崇古的心态和道德的立场来指责地圆说及西方历算,为乾嘉时期考据学风之反映。针对孙星衍之论,焦廷琥(1782—1821)则搜罗古代经典及当时的西士言论写成《地圆说》予以反驳:

西人言地圆详矣。综而论之,热带、寒带、温带之说,《周髀》已言之。地体不过一点之说,朱子亦论之。谓地球在天之中央,如鸡卵黄,即王蕃、葛洪之说也。其谓方圆为动静之德,非以形论,即《曾子·天圆》之说也。若于冬夏辨昼夜之长短,而《晋志》论冬夏之昼夜已分其长短。因平圆而测撱圆之形,而陆绩造浑象形如鸟卵,何尝非撱圆?然则西人之说,皆前人所已言者,西人第阐而详之耳。谓地圆之说为西人所创,固非。又谓西人误会古人之说,亦非也。[51]

焦廷琥指出西人所详论的地圆说古人在中国古代都能找到根据: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学说《周髀算经》中已有论述;地球在宇宙中渺如一点朱熹已论及;地球在宇宙中央有王蕃、葛洪等人阐发;利玛窦谓“地为方者,语其德静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则与《曾子·天圆》篇相合;至于说中国无浑圆之观念,东汉陆绩所造浑象不攻自破。因此,地圆说并非西人所创,系皆出自中国,只是西人系统阐述而已。而说西人误会古人所谓“四角不揜”之说,亦为无稽之谈。“又谓西人误会古人之说,亦非也”即是针对孙星衍而言。他还说孙星衍之说“昔人言之详矣,何辨为?”[52]焦廷琥与孙星衍关于地圆地方之争,还成为一段公案载于《畴人传》中。[53]

更有甚者,晚清俞樾(1821—1907)在《盖地论》一文中,除前人所引用的《周髀算经》《素问》《曾子·天圆》等经典之外,甚至征引大量佛经来证明中国古代早已有地圆说,即所谓“盖地说”。西洋人不过是借用佛义而讳其名,中国人不知其详而以为奇特。[54]

在“西学中源”说盛行的有清一代,要戳破这“皇帝的新衣”是需要强大的智识和勇气。安清翘(1751—1830)就是这样的一个特例。他正本清源,公正地指出古人虽有言及地不是方的,但却从未明言地之为圆:“地非方体,古人已有言之者,梅氏考之详矣,然古人未尝明言地圆也。自回回有地球之说,至西法言之更详。”他表示这是因为西方地圆说中地乃宇宙中之一点和从异地观之人均为侧立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他进而从北极出地高度之变化、昼夜长短之南北变化、东西地方时之不同三个方面,指出地圆说是“不得不信”的事实。此外,他还提出所谓“地为天根”之说,以证明天圆地亦圆。[55]更难能可贵的是,安清翘对西学公允看待,并详加论证,否认所谓的“西学中源”说。[56]

【注释】

[1]亚里士多德著,徐开来译:《论天》,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8-351页。

[2]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学中,对国人刺激最大的莫过于地圆说和世界地图了。前者使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后者则暗示中央之国可能并非处于中央。而这两者恰巧均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得到呈现,因此它给当时的士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参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祝平一:《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个案研究:明清之际地圆说的争议(1600-180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589-670页。

[4]参见徐光台:《明末清初中国士人对四行说的反应:以熊明遇〈格致草〉为例》,《汉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1-30页。

[5]熊明遇:《格致草·自叙》。

[6]熊明遇:《格致草》,“大象恒论”。

[7]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圜体”。

[8]熊明遇在《格致草》“大象恒论”的“格言考信”中,即列举岐伯“地在天中,大气举之”之论。

[9]游艺:《天经或问前集》,“地体”。

[10]揭暄:《昊书》卷一,“地形”。亦见《璇玑遗述》卷二,“天体地形”。

[11]朱熹著,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12]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

[13]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总说”云:“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出高一度,南极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入低一度,南极出高一度,则不特审此地形果圆,而并徵地之每一度广二百五十里。”

[14]汪小虎:《“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的历史演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74-80页。

[15]武家璧:《试论郭守敬的“南海测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期,第8-14页。

[16]徐光启:“题万国二圜图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3页。

[17]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

[18]孙小淳:《从“里差”看地球、地理经度概念之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304-311页。

[19]利玛窦:《乾坤体义》卷上,“天地浑仪说”云:“从此可晓,同经线处并同辰而同时见日月蚀矣,此其大略也,其详则备于图,并其后书云。”

[20]熊三拔:《表度说·地圆之旨》云:“盖月食有定,而天下之见食各异,又每去九百三十七里半而差一刻,可见时刻天下各异。”

[21]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另见《寰有诠》卷六,“论四行皆圜”。(www.xing528.com)

[22]方以智:《物理小识》,“历类·圜体”。

[23]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页。

[24]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

[25]《寰有诠》卷六之“论四行皆圜”,其中论水性圆云:“前论证地之圜,水亦可证,然更有证焉。一,水之各分所有者,全体亦有。今观滴水之点,及在尘埃树叶之水点,皆自团聚为圜。注水满巵,其中必高。巵水欲圜,则水之全形亦圜也。”

[26]早在1593年,高母羡在《辩正教真传实录·论地理之事情章之四》中即以航海经验证明地圆,惟其书出于菲律宾,在中国影响较小。见陈美东、陈晖:《明末清初西方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第6-12页。

[27]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

[28]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地圆”。

[29]熊三拔:《表度说》,“地本圜体”。

[30]祝平一:《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个案研究:明清之际地圆说的争议(1600-180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589-670页。

[31]王元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对待实验的态度:以揭暄〈璇玑遗述〉中的实验为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5期,第80-84页。

[32]揭暄:《璇玑遗述》卷二,“天地定盘”。

[33]与此不同,黄百家则认为倘若天和诸政都左旋,那么地球也必然随着气旋而动。而惟有诸政以右旋同天之左旋想抵消,大地才能得以保持静止。他以此来作为右旋说的一个证据。参见杨小明:《黄百家与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2-231页。

[34]揭暄:《璇玑遗述》卷三,“政皆圆体”。

[35]宋应星:《谈天·日说一》,载《宋应星佚著四种:〈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1页。

[36]杨光先等撰,陈占山校注:《不得已》卷下《孽镜》,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版,第55-58页;祝平一:《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个案研究:明清之际地圆说的争议(1600-180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589—670页。

[37]祝平一:《中法殿军张雍敬》,《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409-416页。

[38]张雍敬:《定历玉衡》卷末,清抄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40册,第655页。

[39]张雍敬:《定历玉衡》卷五,“西法地球辨”,清抄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40册,第488-494页。

[40]冰海即巴伦支海,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墨瓦腊泥加即“麦哲伦之地”,指南美洲、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以及南极洲,为16世纪西人一个想象的大陆。参见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42页,第147-148页。

[41]《定历玉衡》中在此段之后标为“十一则”,疑误,应为“八则”。

[42]祝平一:《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个案研究:明清之际地圆说的争议(1600-180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六十九本第三分,第589-670页。

[43]张雍敬:《定历玉衡》卷五,“西法地球辨”,《续修四库全书》第1040册,第488页。

[44]Han Qi,“Astronomy,Chinese and Western:The Influence of Xu Guangqi's Views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in Catherine Jami,Peter Engelfriet and Gregory Blue,eds.,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1562-1633),Leiden:Brill,2001,pp.360-379.韩琦:《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03-311页;韩琦:《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1期,第1-9页。

[45]参见李兆华:《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年第6期,第45-49页;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01-108页;王扬宗:《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新考》,载刘钝、韩琦等编:《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1-83页;韩琦:《白晋的〈易经〉研究和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汉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185-201页。

[46]熊明遇:《格致草》,“大象恒论”。

[47]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几暇格物编·地球》云:“自古论历法,未尝不善,总未言及地球。北极之高度所以万变而不得其著落。自西洋人至中国,方有此说,而合历根。可见朱子论地则比之卵黄,皆因格物穷理中得之,后人想不到至理也。”

[48]江永:《数学》卷一,“论地圆”,守山阁丛书本,页3a-5a。

[49]戴震:《续天文略》卷上,“晷景短长”,《戴震全集》(第一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301页。

[50]孙星衍:“释方”,《平津馆文稿》卷下,《丛书集成初编》第2526册,第99-100页。

[51]焦廷琥:《地圆说》,清稿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32页。

[52]焦廷琥:《地圆说》,清稿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32页。

[53]阮元撰,罗士琳续补,《畴人传》卷51,《续修四库全书》第516册,第507页。

[54]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九,“盖地论”,道光十三年求日益斋刻本,页29a-32b。

[55]安清翘:《推步惟是》,嘉庆刻数学五书本,卷1,《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2册,第404-405页。

[56]韩琦:《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03-3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