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遇以传统元气论来理解三际说导致三际范围的扩大,方以智、揭暄不仅明确将其扩展至太阳,而且在此误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阴阳理论质疑三际说的合理性,指出“三际无定”。方以智论及三际说及天气现象时说:
三际者,近地为温际,近日为热际,空中为冷际也。日光蒸地,火收地中,火必出附天而止。天火同体,水地相比也。一气升降,自为阴阳,气出而冷际遏之,和则成雨,如饭蒸之馏,遇盖而水滴焉。阳亢则为风,阳欲入而周旋,亦为风初起之云,则饭甑之气也,飘散不收,或腾或雾,夜半阴气清肃而上,则为雾,结则为霜。雨上冷凝为霰,霰坠,猛风拍开,成六出片,则为雪。阳气伏阴气之内不得出,爆开则为雷。火气发越,适映云际,其光疾甚,闪烁曰电。夏月火气郁蒸,冲湿气而锐起,升高至冷际之深处,骤冱为雹。[23]
“如饭蒸之馏,遇盖而水滴焉。……则饭甑之气也,飘散不收”来自朱熹关于雨雾的论说,其余则多采自熊三拔的《泰西水法》。他虽引入三际的概念,但后面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解释则基本采用阴阳理论,三际仅作为一个若有若无的框架。如果说他对三际还有一点认可的话,他也已把其上限扩展到了太阳,即“近地为温际,近日为热际”。他还认为太阳是所有冷热现象的根源,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则是大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三际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因为冷热其实并没有定际:“日所到则煖,日去则冷,一气为阴阳而自相盘旋者也。三际,概耳。”[24]
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在其《古今释疑》中亦以三际说解说云雨霜雪雷电等天气现象的成因,但同时也指出:“三际之说尚为未确,其云煖际者,谓近地热于天半,以中虚而地承日也。然初际为煖,山上犹煖际也,何以寒于山下乎?若以山上已入冷际,则山半常雨,而山上不知,岂气不及冷际而成雨乎?盖冷际无定者也。天地之间有寒气,有煖气,煖气升而遇寒气,寒气升而遇煖气,皆变雨耳。”[25]刘坚亦将方以智关于三际之论略加改写,收入其《修洁斋闲笔》之“风雨”一节中。[26]
揭暄对三际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申论。他在《物理小识》“三际”条所作的注中即已表达了“三际无定”的观念:“西国三际之说,未尽然也。向日则煖,背日则寒,故一石一墙之下,皆有阴气。……可知冷无定际,阳隔则冷,阳远则冷,阳死则冷,不必空际也。”[27]
揭暄在方以智的基础之上,采用传统的阴阳说,指出冷暖全在阴阳的变化,所谓的三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三际无定”在其《璇玑遗述》一书中则有着更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靠近太阳即为热际,那么不仅太阳之下为热际,太阳之上也当为热际:
以三际论,日为火君,则近日当为热际,日火可下贯于地,极则必出,反其本所,宁不可复贯至日乎?又日居天中位,下彻至地之远,上彻亦复如之,即无星位,亦莫非君火所及,则热际不惟不在月下,且不在日位下矣。[28]
揭暄进一步以“天地统一于气、变化合于阴阳”的自然观反诘三际说:“总之,冷温热俱属一气,呵之则热,嘘之则温,吹之则冷;又击之则热,摩之则温,鼓之则冷。所谓一气升降,互为阴阳,瞬息即变,均一气也。”[29]
他以很多例子(亦有西方的)指出冷热并没有定际,如:“又冷、温、热俱见于地,凡一墙一石、一草一木,亦俱阴阳,向日则热,背日则冷,不向不背则温。又近日则热,远日则冷,不近不远则温,日月往来,昼夜寒暑,在大地内循环相生,岂分际哉?”[30]总之,一切取决太阳的远近和阴阳的运动,“动法不同,性情各变。”
游艺对其师熊明遇的学说多有秉持,三际说即为一例。在《天经或问前集》中,游艺明确采纳熊明遇所改造的理论:(www.xing528.com)
天地之间皆气也,气贯实中,而克塞虚廓,则一也。而其所出之体,有轻重爽腻之不同,故其变亦有不同耳。湿者为水,燥者为火,火出附天,水浮附地。天地之间分三际焉。有凝形之气,有未凝形之气。水土之块,太阳蒸之,是成温际;真火同天,是名热际;中间通达而冷,是名冷际。[31]
与熊明遇一样,游艺明确地采用传统的元气理论来理解三际说,指出天地间皆是气,自下至上分为温、冷、热三际。游艺接着说明热气在太阳照耀下上升,与冷湿之气相互作用,形成云雨:
日为火主,照及下土,以吸动地上之热气,热气炎上,而水土之气随之。是水受阳嘘,渐近冷际,则飘扬飞腾,结而成云。云上隔日气,下隔火气,冷湿之气,在云中旋转,相荡相薄,则旋为千百螺髻,势将变化,而万雨生焉。[32]
这一解释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元气说和西方的气流升降理论,形象生动。游艺还以大量篇幅用三际说解释风云雨露雾霜雪雹等天气现象。
游艺与揭暄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切磋,他的许多理论都受到揭暄的影响,这在其《天经或问后集》中尤为明显。关于天气现象的理论即是如此。在揭暄的影响下,游艺对天气现象的解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阴阳学说成为其理论框架:
天地一气而已矣,一理而已矣。天以一气成形,地以一气结象。……然气以阳为主,阳以日为君。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合而贯之,万里万气始归于一元也。揭子曰:盖阴阳动静,互为之根,阳蒸阴湿成云,云被阴抑成雨,阳被阴激成雷,雷破云出成电,阳逐阴飞成风,阴入重阴成雹,阳冲清气成晕珥虹蜃,冲浊气成烟雾眚霾,冲肥气成彗孛飞陨,灼土炱成火山火地,伏源下成汤泉硫礜,蓄水中成火海火井,淹地面成水影旱浪。[33]
这一论说在揭暄《璇玑遗述》中“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中已有阐述,游艺进一步深化,并对其他各种天气现象作了全面的论述,广为后人征引。深受阮元(1764—1849)赞赏的李明徹即是其中之一,他在《圜天图说续编》中大量引述了游艺的文字和观点。游艺因此成为明清时期对天气现象有系统论述且最具影响的学者。
事实上,三际说本是附属于四元素说之下,以冷、热、干、湿等属性的混合来解释各种天气现象的理论。其范围仅限于气层,最高不超过250—260里。但在大多中国士人眼中,气是世界的唯一本原,阴阳的交互作用则是宇宙的动力。因此自熊明遇开始,方以智、揭暄、游艺等士人以天惟一气和阴阳交互的观念,将三际的范围推至更广,并指出所谓三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甚至指出“三际无定”。三际说仅作为解释各种天气现象的一个框架,但其理论本身则已发生本质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